如何解释《道德经》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作者&投稿:由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里为什么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众所周知,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流向低洼、众人所“恶”之地,看似低下平庸,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谦虚为下、行众人不愿去效行的事的意思,“故几于道”就是接近“道”了,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当然,以上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还不是全部。但是,不论水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

这句完整的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水对万物都有利,而不与万物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势低下的)地方,所以与道相接近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即使遇到众人都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一样坦然的去接受,没有分别它太脏了,我不乐意,到一处干净的地方,它也平等来对待,并没有高兴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接近于道了。
这是我的理解你可以作为参考哦。


老子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

怎么理解《道德经》第七章中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菜根谭》有云:“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圣人唯以道德仁义行之天下,无因功名富贵争于天下。然道德仁义为主,功名富贵为仆;主贤且明,仆焉不服?3、圣人不...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句话出自何处?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一文中,意思是人有了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清澈。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译文:一个人如果有了素质和道德,那么他就和水一样,非常的清澈。

寻求解释一段《道德经》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所欲望,以便有形所运行的轨迹。“无名”、“无形”都泉源于“道”,构成“道...

《道德经》里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于《道德经》第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这种仁爱之心,无心于爱物,因此他以万物为刍狗。刍狗:祭祀时用草堆扎成的狗,用完就丢弃了。这比喻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任凭其自生自灭。这需要从这一章的整体来理解其含义:《道德经》第五章释义:天地没有这种仁爱之心...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朴”?
讨论题目: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朴”?道德真经(道藏无注本)河上公 15、敦兮其若朴 1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8、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32、朴虽小,天下不敢臣。37、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57...

《道德经》谁能帮我译出来?
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规律与调节的结合,德是本质,智是表象。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读老子,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认识。对前九章进行了初略认识。关键词:道德经《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涵江区17376553882: 如何解释《道德经》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赖振复方: 这句完整的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解释:水对万物都有利,而不与万物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势低下的)地方,所以与道相接近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即使遇到众人都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一样坦然的去接受,没有分别它太脏了,我不乐意,到一处干净的地方,它也平等来对待,并没有高兴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接近于道了. 这是我的理解你可以作为参考哦.

涵江区173765538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意思 -
赖振复方:[答案]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通俗地讲: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

涵江区173765538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什么意思 -
赖振复方: 众所周知,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流向低洼、众人所“恶”之地,看似低下平庸,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谦虚为下、行众人不愿去效行的事的意思,“故几于道”就是接近“道”了,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

涵江区17376553882: “上善若水任方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
赖振复方:[答案] 老子在《道德经》中,精辟地论述了“水”的高尚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其功,情愿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中所提倡的...

涵江区17376553882: 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恶字读(wu)还是读(e)呢为何说它处众人之所恶 -
赖振复方:[答案] 读(wu),讨厌,厌恶一方面是水利万物(滋养万物),另一方面地处之下(水的位置在地之下,地位很低);这是一种广阔的胸襟,功成而弗居,功成而身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有这么个道理,损益之道,这是《周易》里头的一对综...

涵江区173765538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意思
赖振复方: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通俗地讲: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 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涵江区17376553882: 关于老子一句话的理解上善若水.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为什么老子... -
赖振复方:[答案]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 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

涵江区17376553882: 老子》中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在此指的是什么意思 -
赖振复方: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

涵江区173765538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富善信,正善治,真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顾无忧.”这段话出自哪里?并解释下意思! -
赖振复方: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处是这样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

涵江区17376553882: 如何理解这句话?懂儒学的高手进! -
赖振复方: 这句话应该是化用了儒家中最经典的那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