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说通假字,和借字

作者&投稿:逄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秦伯说____通____,义为______________。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义为____~

“说”通“悦”,意为“高兴”。 “知”通“智”,意为“明智”。 “共”通“供”,意为“供给”。 “已”通“矣”,意为“了”。

一、本质不同





1、严格地说,“通教”一词是指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回”字已经被使用,但它被“回”字暂时取代。





2、这六本书中的假借词与此无关,因为创造新词或避免词数大幅增加的难度更大,而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来表达这种意思。比如“子”字的本义是鼻子,由于谐音关系,要表达“己”的意思,这就是六书中的假借。












二、不同的特点





1、通假字





与正确的词不同或相似;由名人写的。



2、假借字





外来词是同音词。但同音词不一定是借词。伪善借词是在不创造新词的情况下,用来表达新的意义,即更新旧词。但这种借修方法往往是借而不还。





三、形成的不同原因





1、通假字





古人创造了一个词来表达一种意思,但对哪个词来表达哪个意思的思考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确定的规则。一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意义,另一个词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词来表达意义。因此,过去的文章越多,造假的话就越多。





2、假借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表意文字的基础,但表意文字记录语言有许多困难:有些现象难以表达,无法创造文字;而且,如果事物表达思想,就必须一次创造一个词,这就需要一个字。给记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们提出了借词来表达语音的方法,因此出现了假借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借字
百度百科-通假字

“说”通“悦”,意为“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左丘明 (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与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流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2.三年,...

《烛之武退秦师》里的特殊句翻译有哪些?词类活用和通假字又有哪些?
减少)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一) 什么叫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 往...

什么是文言文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

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赴”。然而,通假字的字形结构联系并不常见,如“归”通“馈”和“剥”通“扑”的例子。最后,要理解古今字,还要注意由于造字时间不同,一些字词在借字和专字(今字)之间的转换。例如,“说”字在表示喜悦时,曾借用为“喜说”或“不说”,后来出现了专字“悦”,这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语文必修3的文言文注解吗?要详细的,有实词虚词,还有通假字...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

说的通假字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中的说是哪个字的通假字?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 往取之,牡而骊(读音li二声,纯黑色的马).穆公不说(通‘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 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

谁能提供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的知识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

通假字的含义
5、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常用通假字例表 通假字与本字 例句 出处 “坐”通“座” 先自度...

举例说明 古今字 通假字 假借字的异同?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

炎陵县17552811725: 秦伯说通假字,和借字 -
苍梧任人参: “说”通“悦”,意为“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左丘明 (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炎陵县17552811725: 烛之武退秦师写出通假字的本子和借字,用汉语拼音表出读音 -
苍梧任人参:[答案] 吾不能为也已“已”她通 “矣”yi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zhi 秦伯“说”通“悦”yue

炎陵县17552811725: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哪些通假字?
苍梧任人参: 《烛之武退秦师》里通假字有五个,分别是: 1.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3.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 夫晋,何厌之有 (厌,...

炎陵县17552811725: 辨通假字并解析.(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               ”,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苍梧任人参:[答案] (1)矣 了 (2)供 供给 (3)悦 高兴 (4)智 聪明

炎陵县17552811725: 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
苍梧任人参:[答案] ①矣②供③悦④智

炎陵县17552811725: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 -
苍梧任人参: 一、通假字: 1.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炎陵县17552811725: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的所有通假字
苍梧任人参: 《烛之武退秦师》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荆轲刺秦王...

炎陵县17552811725: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虚词 和句式总结 -
苍梧任人参:[答案]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

炎陵县17552811725: 古代汉语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 -
苍梧任人参: 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和假借字这两个概念是同义的,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

炎陵县17552811725: 假借字和通假字是一个意思吗? -
苍梧任人参: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另一种是借用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