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好教教我们佛学方面

作者&投稿:马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可以去除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一讲到佛教,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一门科学,或者佛教是一种生活。这些都对,但不完全对。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
  Buddha, 古音译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了世间、人生的真理。觉悟靠什么?靠智慧。如果一个人透彻地了解人生,完全地觉悟世间,就叫做觉者。第一位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理并把它宣说出来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陀(buddha)。
  Sàsana的意思是教导。所谓的佛教,就是因为佛陀透彻地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相后,再教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间,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们也有智慧达到觉悟,所以这种教导方法就称为佛教,即佛陀的教导,觉悟者的教导。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陀,是专指公元前六世纪时中印度释迦国的苟答马佛[2](前624-前544年)。现在所说的佛教,也专指苟答马佛的教导。

  苟答马佛到底教导了些什么呢?他所觉悟并教导的世间、人生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是苦乐参半的,或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大家认不认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乐,但有乐之后必有苦。一个人就算能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是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我们经常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却不能经常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终也要分离。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愿望,但却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间上有太多的东西是现实不到的。总言之,只要有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遗憾。
  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不圆满的,是充满缺陷的,是苦多乐少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有烦恼!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心识)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面的烦恼。
  应该怎样断除这些烦恼呢?
  佛教将去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
  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
  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
  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在座都是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不要认为佛教是宗教,要人烧香、跪拜、初一十五吃斋念经等。佛陀教导我们要清楚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 能闻听佛法者,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因缘。
2. 不是谁都能讲佛法。因此,导入到学校,也没有老师能讲佛法。反而会把佛法讲得一塌糊涂。
3. 佛法不是教的,而是行的。在行动中证实佛法,运行佛法。来解脱一切苦。

此外,把佛法导入教科书的地方也有。佛学院就是一个例子。只有有缘人才能入这样的学校学习。还有,在一些国家,比如不丹这个国家,在一早上课之前,都要读诵佛经。这里心里幸福指数世界第一的国家。还有,泰国,一般人(男人)都要出家接受修行一次的。等
你说的现象也是有的。

修行佛法,是一种因缘。你如果在读诵佛经,开经偈里面写得很明白。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就可以知道,能闻听佛法,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事。

供养以下有关学佛的基本认识提供您参考。感恩!
1、佛:指已经觉悟真理之人。通常指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世人所公认已经究竟彻底觉悟真理实相的人。所以,佛不是神明,而是已经觉证了宇宙真理实相的大觉者,是具有亲证宇宙真理的大智慧,而以其大慈大悲心,说法教导未觉悟众生趣向觉悟的大觉导师。
2、佛法:教导人们觉悟的方法。通指释迦牟尼佛教导未觉悟的人们觉悟真理实相的方法。
3、佛教:是以佛法教导人们成佛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开创者,而是教导觉悟宇宙真相的大导师。所以,佛教不是神教,佛也不是所谓的神。
4、真理:谓真实不虚的根本道理也。真者真实不虚,理者根本道理。即谓究竟根本的「万法实相」,即谓「宇宙万法」真实不变的究竟根本「真理实相」,也就是「包含人的生老病死」、「宇宙万有的生住异灭」的「一切万法的真理实相」,简称为「万法实相」。「真理实相」只有一个,所以称之为「真理」。此意味著我们未觉悟真理的人,所认识的自己的身心不是「真实的我」,所认识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世界」。真理是无始无终不变的;真理是释迦牟尼所发现的,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
5、什么是「真理」?学佛的真正目的就是觉悟真理。这里简单的说,唯一真理就是「因果法则」。「宇宙万有」都只是如梦如幻的「空相、假相」,而[因果法则」才是「唯一真实相」,宇宙就是因果法则,因果法则就是宇宙。宇宙万有,简称宇宙,即指全体宇宙与全体宇宙中的一切有情、无情生命,乃至有形、无形现象。如果能觉悟这个道理,就是觉悟宇宙真相。因果法则即是佛教所说的「空性」,即是说一切万有是「自性空」,都只是「因缘和合」所现的「如幻果相」。「我身」自性空故身无我,「我心」自性空故心无我,「外世界」自性空故无世界;内我身与我心与外世界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假相而已,而「缘起一切身心世界」的「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我」。是故,「宇宙万有」是无常生灭变化的,是虚幻的;「空性」是常住不坏、不生不灭的「真我」。
6、觉悟「宇宙真相」有什麼好处?觉悟宇宙真相的觉者,即能「明心见性」,也就是能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自性)」,既然找到不生不灭的本来自性(本具佛性),就能超越而解脱世间的一切烦恼与痛苦,乃至解脱生老病死的束缚乐。
7、如何正确的学习正确的佛法?
首先,选择已经修学有所成的觉者,跟随已有正确觉悟真理之正觉者的脚步;因为跟著先有正觉悟的人学习,可以节省时间,避免走弯路、错路、邪路。
复次,当建立佛所觉证真理的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学知佛所觉悟证见的真理是什麼,以避免走向偏离趣向真理的错误方向,甚至邪方向。
复次,开始正式进入观修真理求解悟真理,即开始观照思维佛所觉悟证见真理的正知正见,求得明白佛说教起所证明的真理。至於如何选择正觉的善知识?如何抉择正知、正见?这是一个学佛的关键性重要问题,与每个人自己的根机、自己的因缘、自己的业力息息相关。
学佛是漫长的旅程,不要求速成,抉择与趣向佛的正知、正见、正道是初学者的最重要课题。
补充:当今网路有很多学佛网站,可供任何程度的学人修学佛法。
感恩。阿弥陀佛!

佛学是知识,学佛才是智慧

现在想学佛很容易了。网络就能解决问题。

乐意之至。

1:鼓吹阿三祖宗\认贼作父:|2年孙悟空和济公附体的人查出我是赵公明天王附体,也说是道教神仙(还吓的脸色发青,马上起来行礼)国人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圣\道祖\白起\李牧\关羽\岳飞等名人名将皆为道教神仙人,之前鼓吹赵公明天王成佛,让我骂的尽删其贴!得道成仙者意志\淡薄名利怎么会成佛,谁看见道教神仙佛?谁有证明我道教神仙成佛?按你们逻辑我家的狗起名一一如来岂非尔等佛祖?信佛皆为汉奸\国贼!偷偷道教法术\认贼作父\悖祖忘宗\唐僧偷渡印度回来,把《道德经》弄成梵文
一邦无耻汉奸,死后有何脸见炎黄?


有机会好教教我们佛学方面
1、佛:指已经觉悟真理之人。通常指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世人所公认已经究竟彻底觉悟真理实相的人。所以,佛不是神明,而是已经觉证了宇宙真理实相的大觉者,是具有亲证宇宙真理的大智慧,而以其大慈大悲心,说法教导未觉悟众生趣向觉悟的大觉导师。2、佛法:教导人们觉悟的方法。通指释迦牟尼...

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成佛,有些人需经多生多世修行?
因为有的人遇到好的时机,有的人却总是机缘未到。成佛讲究的就是机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缘。就好比我们诗山凤山市的光泽尊王,就是因为遇到大机缘所以迅速成佛。这位尊王在幼年时期受一位地理先生的指点,所以找到了风水宝地,16岁就迅速成佛了。而有些人,要历经无数世的修行,就是因为要么欠...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1.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佛教中,这种起伏不定的生命旅程被视为对精神和道德成长的考验。2. 挫折和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佛教教导我们,通过正念和洞察力,我们可以理解苦难的本质,并从中获得智慧。3.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宽容,建议我们...

感念师恩
今年12月有缘再一次聆听于老师《六祖坛经》导读和《楞伽经》第二品精读的课程,进一步清晰了佛法的理论结构,深切感受到了无比的幸运——第一次我听闻的就是正法,而且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所传授的非常清晰、明确的佛陀的原教旨教理。 感恩于老师!并在这里给于老师的佛法传播平台——净名精舍,插播一个广告——喜马...

为什么不把佛法写进教科书,让人人都能有机会学习佛法,不是很好吗?
1. 能闻听佛法者,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因缘。2. 不是谁都能讲佛法。因此,导入到学校,也没有老师能讲佛法。反而会把佛法讲得一塌糊涂。3. 佛法不是教的,而是行的。在行动中证实佛法,运行佛法。来解脱一切苦。此外,把佛法导入教科书的地方也有。佛学院就是一个例子。只有有缘人才能入这样的...

举例说明什么叫佛学里的“开缘”?
「世尊!我们会这样回答:『道友!清净、明亮的正确知见,是为了厌离欲贪,是为了离欲,是为了如实知的缘故』。」「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确实应该这样回答。比丘们!众生当生与来生,都需要四种食物来维持与延续生命。哪四种呢?即物质性的抟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触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缘执取...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佛教高僧,世界会怎样?
现在某些邪恶之教徒,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来传播他们的所谓“教”,或者披上宗教外衣的反华势力企图瓦解中国人之凝聚力,采用诽谤中国人信仰的邪恶方法,到处诽谤佛教、诽谤观音菩萨,诽谤高僧大德,诽谤祖先牌位,倡议全.中.国.人起来抵制!!!有良心的中.国.人不要上当,更不要当走狗,大炮军舰没有消灭中.国.人,邪恶之...

大家好,请问佛与无情众生有什么区别
我初学佛的时候在佛光山教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六个老师在一起,星云、会性、我一个,我们三个出家老师,还有在家的方伦居士、唐一玄居士,教佛学的,另外有个教音乐的。在一块,星云法师就提出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讲?有情众生成佛,我们没有问题;无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它怎么成佛?把我们这几个...

现世都是以前的报应,现在做什么,以后都要有报应吗?
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你使坏,喜欢做缺德事,就算现在聪明能干、富贵荣华,将来后代子孙必然要糟。这是真的哦!我这辈子几十年来,因果报应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现世报。错事干下去,没几年光景便自食恶果,惨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说明罢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话:‘但存方寸...

有佛缘的人五官特征
拥有累世的福报,周边的环境让他很早就有机会去接触宗教的事情。6、发髻如螺的人;心境影响头发,头发与心互扣。佛祖的心脏跳动异常,造成头发呈螺状。头发柔软的人,听教听话。7、指尖手软的人;佛学上称“指尖、手肥、富厚听奇”。根据相书,手指尖而肥软,代表有钱,厚重。最大特征是经常听到奇闻奇事。男性手软属...

金沙县15860146479: 如何把佛法应用到生活中 -
鲁贱石椒: 佛法离不开生活 ,要是脱离了 就不是佛法.......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

金沙县15860146479: 我为什么要信佛 -
鲁贱石椒: ■邹相我现在已经执迷于学习佛法、信愿诸佛的境地,同时我早就觉察到,像我这样学佛、信佛的人不计其数.那么,?众人为何要信佛?信佛的目的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佛”?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我信佛的初期,是受家...

金沙县15860146479: 佛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问? -
鲁贱石椒: 修行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试想连乌鸦尚知反哺报恩,如果我们不能孝养父母,岂不是连禽兽也不如吗? 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养父母与孝养佛的功德无二无别...

金沙县15860146479: 我想知道佛教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即佛教会教会人哪些有益事项,会教人避免那些不宜之事? -
鲁贱石椒: ①我想知道佛教对于普通人的影响.答:佛是大慈大悲,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是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对于普通人有慈悲喜舍的影响.还有就是你不知道的佛菩萨有三身:色身、法身、化身(应身),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

金沙县15860146479: 佛教的文化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贱石椒: 佛教教导众生要“看得破,放得下”,消除执著,分别和妄想,安住在极度的宁静当... 虚心求教,遵循了好人为师的天性,帮助我们的人同样在遵循人道的天性. 俗话说:...

金沙县15860146479: 学佛的一些困惑我想请问,什么是学佛 -
鲁贱石椒: 1. 从小的方面而言,学佛,就是学习佛祖的教导,按照佛祖的教导去为人处事,现实中生活和工作都一定大吉大利.2. 从大的方面而言,学佛,就是诸恶莫作,积德行善,孝敬父母,帮助他人,将来不堕三恶道,后世能平安幸福.3. 从最高目的而言,学佛,就是依据佛经,诵经念佛,持戒修行,永断轮回苦海.或者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永离一切痛苦烦恼.

金沙县15860146479: 佛学入门,应该如何开始 -
鲁贱石椒: 先看四本入门书: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佛学常识课本》,然后看佛经,看:《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阿弥陀经》《地藏经》《十善业道经》《普门品》,同时看宣化上人,梦参老和尚,惟贤长老的解释.佛教以戒律第一,最重视因果,在这两个上努力下功夫

金沙县15860146479: 学佛初期应该如何做,从哪些经典看起 -
鲁贱石椒: 其实佛法不离世间觉,初学者学习佛经不一定要看太高深的,学佛重在实践,在生活中去做,做什么,放下,把自己不好的习气,毛病通通放下,改变,这才是真的学佛.但是依照什么标准来实践呢?真的要通俗易懂,还要有效果的话我极力推荐弟子规,因为弟子规很符合中国人的根性,也就是根本的性德,是自然之道,易学易懂,并且可以很好的运用在生活上面.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弟子规是最基本的,就好比一座高楼,它是地基,所以学佛要从基础的开始学起,基础打牢了,智慧源源不断,学其他的经书会很容易,一通百通,决定法喜充满.其实学佛就是教我们如何去生活,脱离生活那才不是真的学佛.阿弥陀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