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作者&投稿:贸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释: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后,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觉,觉了宇宙诸法缘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说生灭无常,示我人不可执事象为“实有”;因果显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业力“势用”昭然。圆融空不空,是说中道义;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见,发起亲证“正觉”之大愿,说为“发菩提心”;唯以无我大悲菩提心才可于空不空上现观烦恼事,是说内证自我,心行本分,转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为烦恼;“处事”之事,可体现“即”的转化。烦恼者,《大智度论》云:“略说则三毒(贪�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门论》则归纳为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二十六法皆为“不善心所”,属我人生起烦恼之心态、根由。于此当下一心上观染观净、观自观他,才能捉住那“转化”的能动因素。

  染净者,凡圣有别也,此可以督审自我依佛知见自净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见自我,自责自律。染净自他者,实则自责之觉生于自净之念,不明自净定不肯自责。笔者已往每遇烦乱事,总在心头上懊恼呀懊恼……丢不开,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听闻佛说知见,学着正观心行,才恍然察觉在烦恼是非上,总是“自是非他”;进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缘由“贪著”生。或问原本确属他非,于我何贪?殊不知此中正在:贪如我意,�他无明——事事总想趁自己心愿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观自心,去贪著、净自意,自责自律,既便一时无力转“他”之无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发无明上悟见今后的妙策,那自我烦恼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体验,定转化功夫似乎可以说:就烦恼事相上,观照自心;从今后应对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见,站在烦恼事上观因缘——无住;以因果昭然,从自我转化上想对治——生心,是谓圆融事理,策发真智。久而久之,当那应对善巧悄然涌上心头时,自会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或可权喻烦恼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说权喻?实在是烦恼与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义,决非如此浅薄。要知道,上说种种,皆属心识分别,而“分别心”正是众生执我的根由,以我执分别心是断不了烦恼的。只有如法修证,转识成智,依无分别真智现观性空实相,那才能真的破我执、断烦恼。再进而更有,智用亦属世间有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静的无为法的体现,成就无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无为境界,才能于诸法上说空说有,方便度众。除此皆为“戏论”。当然,倘肯乘此乐趣而如法修证,则定会亲证《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故说烦恼即菩提。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嗔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a^);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又云︰烦恼即菩提等。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中略)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此则虽惑而顺也。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善亦准此。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住事布施,不到彼岸。惑亦准此。《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见生死即涅槃条。

烦恼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思。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事务,生起种种评价、判断、思考,因没有答案而呈现心的焦灼浮躁。

在表现上,这种心灵的反思就是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所以,从这样的意义说,自己的心的烦恼,就是自己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但是从结果上,思索的开始,并不等于觉悟的出现。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只是在表相上的相似性,只是开始,还不是完成。

菩提发心要修成无上,必须经历磨难,发心与现实有矛盾,就是烦恼,所以修行人要把烦恼看成菩提,就是空。没有修行,即没有追求,也是烦恼,也是空。两个空,境界不同,佛说要前者不要后者。

我是来学习的.能看懂2楼的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大粪就是粮食,仏法在狗屎中!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烦恼即菩提出自《佛光大辞典》,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系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认为人可在烦恼中证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槃。《大集经》卷九十:“常行生死得涅槃,于诸欲中实无染。”《摩诃止观》卷一:“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法华玄义》卷九:“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即是转识成智义。”我们的心有烦恼的一面,也有觉智的一面,但两面同是一心,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但仍然属同一枚硬币。所以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觉悟是菩提 ,迷惑成烦恼。“烦恼是苦,菩提是乐,苦非乐故;烦恼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

为什么烦恼即菩提?
菩提在佛语里代表了智慧 智慧就是从无数的烦恼里提炼出来的,没有了烦恼也就不会有智慧的产生,所以说烦恼既菩提。正是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我们才会有快乐;正因为有了失败,所以我们才会成功;正因为有了失去,所以我们才有珍惜。道理是一样的。

烦恼由我 即是菩提 禅语 在是什么意思啊
烦恼由我,即是菩提。释义:人产生了烦恼就离菩提智慧近了。《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

烦恼即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苦难并不是坏事,它们可以成为我们修行成佛的催化剂,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局限性并争取改进。菩提的本意是觉悟和明白,所以烦恼即菩提也就是在生活中好好地接受并面对烦恼,然后利用这些挑战来提升自我,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解释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解释: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烦恼即菩提 的意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 - 搜狗百科
言欧通宣: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的意思?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就是智慧? -
言欧通宣:[答案] 万法唯心.烦恼即是菩提,因为烦恼、智慧是一心所生,不是二心.

禹会区13140527522: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烦恼即菩提 的意思
言欧通宣: 佛经上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称为“菩提”. 所以你能把烦恼断绝了,那这烦恼就不是烦恼,而是断绝烦恼的智慧“菩提”了,所以说,烦恼既是菩提了.

禹会区13140527522: 聚散本无二,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
言欧通宣: 聚散本无二:相聚与分离,都是因(心愿)与缘(合适的条件)的作用,因缘具足了,由于相同的心愿、都有时间来相聚,于是相聚了,又由于都有事,需要离开了,又有离开的条件,于是分离开了.可见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来就有的聚和散,...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怎么理解? -
言欧通宣: 菩提(梵语bodhi),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涅盘(梵语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无生、不生不灭之义.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始终不得菩提,皆是门外汉,与佛道无缘;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

禹会区13140527522: 请问烦恼即菩提何解? -
言欧通宣: 佛见一切众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所以才发心出家修行,研究解决这四大苦的问题.我们人不知不觉之中,就现出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明一作怪,就糊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 -
言欧通宣: 烦恼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思.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事务,生起种种评价、判断、思考,因没有答案而呈现心的焦灼浮躁. 在表现上,这种心灵的反思就是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所以,从这样的意义说,自己的心的烦恼,就是自己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但是从结果上,思索的开始,并不等于觉悟的出现.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只是在表相上的相似性,只是开始,还不是完成.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的意思? -
言欧通宣: 万法唯心.烦恼即是菩提,因为烦恼、智慧是一心所生,不是二心.

禹会区13140527522: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
言欧通宣: 《六祖坛经 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