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苏辙的一生都是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晋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联系全书内容谈谈祥子的性格特点。 2.结合祥子的一生祥子是怎样从人变成“兽”的?~

憨厚,老实,不喜欢惹事,的受气形象,容易受环境改变,逆来顺受的形象。
祥子经历了众多的生活上的折磨,在一个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环境中受环境影响变成了兽

姓名:陈大伟
生日: 7月18日
星座﹕巨蟹座
  身高:183cm 体重:70kg
  学历:中国传媒大学,2002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
  特长:小提琴 桌球 唱歌
  语言:国语、英语
  演艺经历
  戏剧
  ☆《春天后母心》
  ☆《非常女警》
  ☆《聊斋二》之 《莲香》
  ☆《水中花》
  ☆《八仙全传》
  电影
  ☆《吝啬男友》
  主持
  2004中国青少年儿童艺术节颁奖晚会
  2004 MTV全球音乐台-VJ大搜索
  北京晚报大型广告推广系列活动
  北京民大联欢:中国邮政世界邮政日文
  艺晚会
  2004 北京国际通讯展索尼爱立信
  2004 北京国际通讯展通州开发区
  2004朝阳区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2004 年度全国卫星电视收视调查发布会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苏辙因父兄而得列唐宋八大家之列。

中国自汉朝起独尊儒术,文人家庭为子女取名,于义理方面颇有讲究,即一个人的名字,应当是树志,并鼓励、规范或警醒自己性格修养的作用,而大忌和政治和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父的愿望

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就颇费了一番苦心。他在《名二子》中是这样说的:
轮、辐(车轮上凑集于中心轴上的直木)、盖、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皆有职乎车。而轼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本莫不由辙。而是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勉矣!
轼,是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所以对于车载人前进的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不仅仅是车的硬体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确实是难保安稳。至于辙,则是车行之后留下的车轮印记。所以它与车行的成功与失败,都没有关系。但它是行车的纪录。
我们因为不知道苏轼兄弟二人具体的生辰八字,所以无从知道苏洵给儿子取名是否考虑到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但我们从笔画总数看,两个姓名都是吉利的。音节也很美。唯一可推敲的是名字的义理了。

东坡本性难移

综观苏轼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苏洵当初给两个儿子取名时所持的愿望,我们可以说只实现了一半。那就是苏辙的一生,的确是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有个较宁适的晚年。
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就是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吃尽了苦头,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要排挤他、打击他。再说这“轼”,作为车前做人扶手的横木,诚然有使人不至于因车的突然停止而前倾(而苏轼确实对改革派的过激作为,保守派的过于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正如苏洵所说,没有它,人们会一下子就看到这辆车是不完善的。正因如此,由其所处的位置实在是十分抢眼,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这恐怕是苏洵在取名时始料未及的吧?
苏辙改对显才华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①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苏辙兄弟并驾齐驱、驰骋文坛的赞语。其实,不惟文学,在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二苏兄弟也是珠联璧合、相依为命,以文采议论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悠悠手足情。
二苏自幼一起长大。苏轼长苏辙两岁,少年时兄弟俩便同戏同学,或登山临水,或切磋琢磨,未尝一日相舍。苏辙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②又谓兄弟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予二人,要如是终。”③及学成出蜀迎考,二苏兄弟又同登进士,同策科举。父亲苏洵去世后,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手足之爱,平生一人。”④在苏辙看来,平生有兄长一人的关爱足矣:“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⑤苏辙敬爱兄长,甚至以“师”礼相待。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二苏政见相同,平时真诚相待,危难中生死与共,肝胆相照。“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谪黄州。苏辙上书皇帝,表示愿效法汉缇萦以身赎父故事,愿以一切在身官爵来替兄长赎罪。元祜六年春,苏辙升为尚书右丞,苏轼除翰林承旨乞外任。苏辙上札言:
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不惟众所共知,抑亦圣鉴所亮。……若使兄轼安处侍从,论思讲读,正其所长,未必无补于圣德也。……故臣以谓联陛下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只可使不肖避贤,不可使贤避不肖。⑥
此请外任连上四札,苏辙对兄长的敬重之情跃然纸上。
苏轼病殁后,其子苏迈、苏迨随叔父苏辙归许,一时生活艰难,苏辙及时倾力相助。苏籀《栾城遗言》载:
东坡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生事萧然。公(苏辙)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钱,悉以助焉,嘱勿轻用。时公方降三官,谪籍夺俸。
在这样穷厄潦倒之时,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父慈子孝,兄睦弟友,勤俭度日,终于度过难关。无怪《宋史·苏辙传》盛赞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二苏诗文相近,几十年间,二人诗文往来,又从未间断。研究苏轼一生行踪,可以发现,他每到一地,都有诗文寄送给苏辙。仅以诗论,查《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以子由(苏辙字)为题的诗,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其中颇多叙写兄弟之间怀念之情。⑦苏辙与轼的赠答、步韵、应和的诗词亦多。据不完全统计,《栾城集》中,就多达130首。
在二苏兄弟互相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以“夜雨对床”为话头的诗时相凸现,记录着二苏共同谐隐之志。唐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句,苏轼往日读到这两句诗时,感动很深,曾与苏辙有偕隐之约。如苏轼“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对床定悠悠,今夜雨萧瑟”;“他年夜雨独伤神”;“夜雨何时听萧瑟”等诗句,化用韦应物诗,以“夜雨对床”为题意,期盼着与弟弟苏辙早退共为闲居之乐。苏辙也时时应和着兄长这一友爱之约。他的诗作中也常见“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射策当年偶一时,对床夜雨失前期”;“对床贪听连宵雨,奏事惊同朔旦朝”;“夜雨从来相对眠,兹行万里隔胡天”等诗句。然而由于任途险恶,宦海无常,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后来苏轼先殒,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苏辙命子孙在其百年之后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二苏兄弟庶几成“夜雨对床”之约?无论如何,这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本来“夜雨对床”不独用于兄弟之间,自苏轼苏辙以此为约,后人便多以“夜雨对床”为兄弟事,用如东坡与子由。可以说,从来兄弟埙篪之乐,未有过于二苏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人们吟诵这首词时,不也在传诵着二苏兄弟手足深情?

只能查到这点可怜的资料 讲究用吧哈!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苏辙则是“小苏”。

[编辑]
生平
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等当国,尽废新法,召苏辙入京为司谏。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苏轼〈书子由超然台赋后〉提到:「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品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说说你最喜欢的唐诗宋词是哪首
我们之前看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的一段小序就有“兼怀子由”,说明那首著名的宋词,其实是为了思念弟弟而创作的。子由是苏辙的字,有这首宋词也能够看得出兄弟情深。今天我们谈到的这首宋词也是如此,也同样是表达苏轼对弟弟的挂念之情,不过其中还提到了一个省会城市。柳...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用自己的话说说《水调歌头》的意思
可以这么说: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喝到大醉,直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写下了这首词,同时用以怀念我的弟弟苏辙。这银白色的月亮是从何时才开始出现的呢?我举起酒杯问了问天空。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坐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

说说苏轼的治国理念
苏轼的治国理念:一、治国之道从根本上来讲不能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应该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说要“以人为本”来构建和谐社会。苏轼认为你王安石搞的这套变法,是在理财根本之道不是理人心,不是“以人为本”,是从老百姓身上抓钱,这从根本方向上是错的。二、苏轼认为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从...

大家说说词在宋朝谁的成就最高拜托各位了 3Q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

谁能说说研究苏轼对词的贡献有什么意义?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

有关人生苦短的说说句子
4) 有时间就去做皮肤护理,男人女人都一样,奔过三十就来不及了。5)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6)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7) 人的一生,总是失意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无论失意还是得意,都要淡定。失意的时候要坦然,得意的时候要淡然。8) 爱情永远比婚姻圣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

说说你对苏东坡“至大至刚之气”的理解
苏东坡确是有至大至刚之气,历代文化名人也给予苏东坡很高的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

说说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是什么人是干什么事业的 -
家吴乌鸡: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轼苏辙名字的含义 -
家吴乌鸡: 苏轼名字的寓意: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是怎样报效自己祖国的. -
家吴乌鸡: 颍滨是苏辙所居住的地名,遗老是他对自己的一种称呼.遗老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年老历练的人,《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中有一句诗为“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座的客人都...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的故事为啥总是苏轼的故事,关于苏辙的故事很少 -
家吴乌鸡: 怎么说呢?或许,是苏轼锋芒太盛,才显得苏辙暗淡无光. 不论在文学上的哪一方面,苏轼都完全盖过了弟弟苏辙. 所以,有一苏轼足矣,其人其事都会被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区别. 苏辙原本是个人才,原本也可大放异彩,只可惜,他有个天才的哥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为什么评价巢谷为“此非今之人.古之人也”? -
家吴乌鸡: 一、原因: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轼字号瞻,苏辙字子由.这寄托了他们父亲怎样的希望? -
家吴乌鸡: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是哪一朝代的 -
家吴乌鸡: 北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是不是宋朝最年轻的进士? -
家吴乌鸡: 苏辙不是宋朝最年轻的进士,蔡伯俙是最年轻的.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蔡伯俙(1013~1100) 字景蕃,福清南隅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伯俙名为4岁,实未及3周岁,应童子科考试,廷试时诵真宗赵恒御制诗,真宗见他机灵,当即赐诗一首.又赐他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职务,命他到东宫充当太子赵祯(即仁宗皇帝)的伴读.

鼓楼区18026468379: 苏辙捞了苏轼多少次 -
家吴乌鸡: 要说苏辙啊,只能说他命不好.明明才华不低于哥哥苏轼,而哥哥总是占尽风头.苏轼呢,总是因为自己大嘴巴子惹祸上身,则弟弟苏辙一辈子都在捞哥哥苏轼的路上.父亲苏询、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苏轼虽然在年龄上是哥哥,但他无论从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