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师说》第二段翻译

作者&投稿:乐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师说》第二段一些字的翻译~

1.这个“彼”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而”在这里潇雪个人倾向于是并列连词,也可以认为是表承接,这不是很好区分。因为我们既可以认为“授之书”与“习其句读”是同时发生的并列的事情,也可以认为先“授之书”然后“习其句读”。
2.注意这里不是互文,是并提。句子意思是:句读不知道的情况,就去向老师请教;疑惑不解的地方,却不去。“或”可以认为只是连词,当然也可以翻译为“有的”。
3.这个“彼”就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4.没有词类活用啊。“位卑”和“官盛”,“位”和“官”是名词,“卑”和“盛”是形容词,两个词组是名词作主语、形容词作谓语的主谓结构。“足羞”和“近谀”,“足”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可以翻译成“足以、够”,“近”就是“近似、近于”。“羞”和“谀”就是动词。这句话是说:如果请教的对象地位卑微,那我真够丢脸;如果请教的对象官大位高,那我就像是谄媚。
5.这个“可”相当于“可爱”“可怜”中的“可”,表示“值得”。“也”语气词,在这里可以认为是表示判断的。

刘丞相名字叫景宏,南唐时期是吉州的牙将,刺史……依据吉州叛变,攻下各个郡县,屠杀官民,胁迫刘景宏跟从自己。刘景宏估计势力悬殊,就假装答应他,跟随他,因此只有吉州的郡县没有被摧毁。...兵败后,刘景宏带兵回归南唐,就在吉州永新县安家。刘景宏曾对人说:“我假装顺从...的胁迫,能让千万人活下来,我即使当时没有得到赏识,以后一定有振兴的机会。”就称自己所居的后山为后隆。刘景宏死后,过了三代人生下了丞相刘沆。

这是第一段省略号表示那个刺史的名字我实在不认识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蠢的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二 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6. 《师说》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

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 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 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 师:上文说“师道...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个层次:1.总写当时社会中不从师的坏风气;2.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3.“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对比。根据这来读出语气的变化。 (2)句式。①整句散句结合。本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

《师说》高中语文教案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

求助。。文言文翻译
翻译 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出来了,然而仍然不熄灭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对于润泽不也是徒劳吗?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认为我不足,请(允许我)让出天下。”第二题:原文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师说的三处对比 [《师说》两处用语辨惑]
这是韩愈《师说》一文中的一个段落,它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群。前两句分析事理,后一句得出结论,由“是故”联结,浑然天成。不过其中有两处瑕疵:一处为句子结构上的,一处为逻辑推理上的。 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结构辨惑 综观历来有关文白对译资料,该段第二句的后一分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高一语文《师说》原创教学设计
(1)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 ①首句是提挈全段的,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这句话前人认为是“似起似承”,是因为它既提示了本段的内容(将论述“师道之不传”的危害及原因),又兼有过渡的作用(上文说“古之学者必...

师说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要素。《师说》是一篇阐述从师的必要性的论说文,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师说》的论证之精妙,探究其千古传诵的原因。(ppt出示学习目标) (二) 梳理作者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1、 诵读课文,提取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各段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设计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

内黄县13557798018: 文言文《师说》第二段翻译 -
澹肾万通:[答案]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第二段翻译 -
澹肾万通:[答案]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 第二段 译文 -
澹肾万通: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内黄县13557798018: 关于《师说》第二段一些字的翻译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里的“彼”是什么意思?“而”是什么关系的连词?... -
澹肾万通:[答案] 1.这个“彼”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而”在这里潇雪个人倾向于是并列连词,也可以认为是表承接,这不是很好区分.因为我们既可以认为“授之书”与“习其句读”是同时发生的并列的事情,也可以认为先“授之书”...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 第二段 译文师道之不传久已 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之两个“之”字的意思 -
澹肾万通:[答案]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翻译第二自然段中的三处对比 -
澹肾万通:[答案]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中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其可怪之欤】的【其】怎么翻译? -
澹肾万通: 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内黄县13557798018: 古文《师说》的译文 -
澹肾万通:[答案]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 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中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其可怪之欤】的【其】怎么翻译? -
澹肾万通:[答案] 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内黄县13557798018: 师说原文翻译(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的意思 -
澹肾万通: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