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语出韩非子对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的评价。

作者&投稿:天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翻译古文,语出韩非子对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的评价。~

商鞅的法度也重罚犯了轻罪的人。过于严重的罪是人很难犯的,并且犯小过错这种情况人是很容易戒除(改正)的,让人改正自己所犯的容易改过的错误而不去触及很难改过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小的过错不再发生,大的犯罪又没有,这样人们不犯罪了那么祸乱就不会产生。

(1)赞扬。(2)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3)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轻罪重罚”是秦国立法的原则,作为中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对于这种思想一定是持赞同与支持的态度的。材料中的“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表明了韩非这种赞扬的态度。(2)第二问,关于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来归纳总结,答案很容易得出。有关于其直接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依据法律的实质来分析归纳即可。(3)第三问,有关于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解决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六虱”的实质指什么,然后再依据商鞅变法的背景来分析商鞅观点的原因即可。有关于其实质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结合统治者对思想控制的根本目的来分析归纳整理即可。(4)第四问,本题回答时需要对商鞅变法有相当准确的掌握及对其改革内容的影响有正确的评价,然后从其影响在提取出消极的影响。本题也可以从后来秦朝的统治的史实来分析归纳。可以从法的严苛、文化的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

韩非对商鞅重刑思想的发展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学派。战国初、中期的法家被称为前期法家,战国末期的法家被称为后期法家。商鞅是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其法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基础。韩非是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商鞅的重法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发展了商鞅的重刑主张,在厚赏厚罚、毁誉相当的基础上,进而强调“求过不求善”,严刑重罚④。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韩非看来,“刑赏二柄”是推行法治的最有效手段。如何施刑,商鞅和韩非都主张重刑。怎样行赏罚?商鞅基本主张轻赏少赏。如“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治国刑多而赏少”。商鞅认为赏是对刑的辅助:“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韩非先是主张厚赏,理由是“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以后他又强调少赏,因为“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上;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上”,以此响应商鞅的“重刑爱民”论,还因为“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韩非的这种变化,说明重刑走向极端,必然会导致轻赏少赏⑤。
2.韩非是商鞅以刑去刑思想的维护者。韩非在商鞅的基础上继续论述重刑的理由。“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对比分析重刑与轻刑在制止犯罪方面的作用,以为重刑比轻刑更能制止犯罪。重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处罚罪犯,而且还为了预防犯罪,“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重刑打击盗贼之类的重大罪行,威慑教育国民不要犯罪:“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刑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对国民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国民,因此“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韩非虽然意识到法不可避免地有其副作用,“法有立而有难”,“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即使是先圣也不得不承认“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但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对犯罪行为只能严惩不贷,决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姑息养奸。“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不唯如此而且要“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重刑可以达到“以刑去刑”,轻刑反而招致“以刑致刑”,因此,重刑比轻刑更能制止犯罪⑥。
3.“法无等级”与“法不阿贵”思想,是韩非为实现其法治目的,提出的最激进的主张,他在《有度》篇中这样表述,“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遗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同样的思想在商鞅那里被表述为“壹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从以上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商鞅首先提出“刑无等级”思想,商鞅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法不阿贵”。应该说,这种思想是作为三代盛行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直接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的矛头直接指向的是贵族特权。因此,它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4.商鞅提倡重刑主义,反对儒家的德治主张,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宣扬“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同时也不否认道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按照他自己的法治学说论述了道德的作用。商鞅说:“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德,德生于力”。承认道德的感召作用,但具有感召作用和道德不来自于君王的品行而是来自于君王的强力,而君王的强力又来源于刑罚的威慑。因此,商鞅进一步指出:“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在商鞅的眼里,德只是刑的派生物,实行刑罚可以形成在以法治国的环境下的道德风尚,“以刑杀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不仅刑能生德,而且暴也有义。商鞅的“德生于刑”是为其重刑主张辩护的,过于极端,近似诡辩,因而为韩非所不取。韩非把刑德称为君王操纵国民、统治国家的“二柄”,“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虽然将刑德联称的时候还有先刑后德的序列,还是反映出韩非比商鞅更注重德,至少是没有认同商鞅的“德生于刑”的观点。同时应指出,杀戮并非刑的全部,庆赏也只是德的部分内容,韩非没有就此深入论述如果加以拓展,就有可能进一步提出“刑主德辅”之类的口号。韩非之所以比较注重德的作用,可以从其师承关系找到一点答案。韩非师从荀况,荀况是一个“礼表法里”的儒家,荀况的“隆礼至法”思想对韩非有着潜在的影响,加上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于是韩非尾随荀况的“隆礼至法”而将“刑德”联称。荀况能引进法家的某些观点改造儒家学说,韩非就难以完全排除不受经荀况改造后的儒家学说的影响。
但是,韩非毕竟是法家,从来就没有放弃法治主张。他虽然将刑德联称,但仍然鼓吹“不务德而务法”,信奉“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⑦

公孙鞅制定的法律对轻罪也要重罚。犯大罚的人重罚难以再去冒犯别人,但是有小过错的人容易轻视自己的过错,(如果不这样罚的话),轻罪就容易滋生重罪,这是治人的道理。如此,小的过错不会产生,重罪不会酿成,人们便不会犯罪,祸乱也不会来临了。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难:困难 之:取消独立性
而小过者之人所易去也,去:轻视;易:容易
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 无:不 离:远离


内储说上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 内储说上》:《言而有信》急 《论语》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1 主之所用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译文 君主所用的有七...

求 韩非子。喻老 和 淮南子 的两篇古文译文
1 宋国的平民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个平民说:“这是宝贝,适合君子使用,不适合平民。”子罕回答:“你以璞玉为宝,我以不接受你的璞玉为宝。”2 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

韩非子·喻老《自知之明》古文翻译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

文言文译文省俭之法
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叔仪相鲁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叔仪不受。其弟子谏之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也,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知自恃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古文<<巧诈不如拙诚>>翻译
孟孙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所以汉代刘向说“巧诈不如笨拙而诚实。乐羊因为有功却被魏王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却得到更多的信任。”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原文: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

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
韩非子喻老扁鹊1.扁鹊治病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部分语句翻译
——《摇木者一一摄其叶》读书笔记 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徧,左右拊其木而叶徧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後得,一一摄万目而後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学习体会: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摇树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古文翻译郑县人有得车轭者……
得车轭者 韩非 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读音nang三声,以前)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遂与之斗。翻译:郑县有个得到(一个)车轭的人...

《韩非子 说林上》译文
[古文]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缁(zī):黑色。[翻译]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

文言文《买椟还珠》的停顿(原文上应该怎样停顿
原文停顿: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译文:楚国有一个人卖珍珠给郑国的人,装在木兰的盒子,熏以桂椒,缀挂珠玉,用玫瑰装饰,编有绿色的羽毛。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后...

合水县18577736658: 翻译古文,语出韩非子对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的评价. -
胥郭再普: 公孙鞅制定的法律对轻罪也要重罚.犯大罚的人重罚难以再去冒犯别人,但是有小过错的人容易轻视自己的过错,(如果不这样罚的话),轻罪就容易滋...

合水县18577736658: 古文三句话解释1.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2.公孙鞅之治秦也,设相告坐而责其实3.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 -
胥郭再普:[答案] 1、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荀子·性恶篇》... 言语少,简洁直接,有条例有章法,就好像用绳墨量过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 2、关于商鞅的连坐法《韩非子·定法篇》...

合水县18577736658: 商鞅变法古文翻译 -
胥郭再普: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

合水县18577736658: 文言文翻译 -
胥郭再普: 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出自《三国志·董昭传》,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以上这几件事情,都是法律所不允许做的,也是刑律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讽、曹伟犯的罪行,也没有这么大.

合水县18577736658: 古文翻译 韩非子 -
胥郭再普: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合水县18577736658: 商鞅立信的文言文解释商 鞅 立 信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 -
胥郭再普:[答案] 商鞅初上任便起草了变革法令,但害怕自己没有威望,不能使百姓听命于己.于是,他命人在秦都南门外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子,并宣布,谁若能将之扛到北门,便赏十两黄金.人们对商鞅的话将信将疑,竟无人肯试.于是,商鞅又把...

合水县18577736658: 法如牛毛,商鞅之遗,欲去此弊,宜师伏羲,仰观俯察,默而成之.译文 -
胥郭再普: 现在的法律多如牛毛,纤毫必究,这是商鞅遗留下的弊病.想要去除这个弊病,最好要学习以德服人勤劳智慧的伏羲.沉思默想,仔细琢磨,不需要命令,自然就会取得成功.这是在讲为政者不应该用法令管制人民,而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检讨去改善,当你自己变得正大道德的时候,人民自然就顺从跟随你了.

合水县18577736658: 文言文翻译 句子 关于商鞅变法 -
胥郭再普: 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合水县18577736658: 《商鞅交友》文言篇及翻译 -
胥郭再普: 商鞅交友傅文昌 拟题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①.商君曰:“鞅之得见者,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

合水县18577736658: 商鞅立信的文言文翻译全篇翻译.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 -
胥郭再普:[答案] 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