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是什么

作者&投稿:酆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告子上》的内容是什么?~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
《孟子,告子上》的译文: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全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说(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说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beiquan皆平声)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保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列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秦众之灸,无以异于吾灸。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灸亦有外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你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像,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因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融会贯通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仅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也。易牙,先得我口之一所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一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耻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焉。至于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尺我也,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日夜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本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敬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如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守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去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在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部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养其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已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今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觳;学者亦必志于觳。大匠诲人,必以规榘;学者亦必以规榘。"
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尽,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变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公孙导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1]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朱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部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秒吞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因不识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是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性载书而歃血。初命曰:'为所欲为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恶小。逢君之恶性循环,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觳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悟,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无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今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限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进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土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诌而庚之人至矣。与谗诌面庚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狐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变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zhēng)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告子,只留什么字却影响千古?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人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个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非常之多,有我们熟悉的孔子,孟子,这些人的思想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而 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也不知道他的去世日期,这个人就是告子,他的思想也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告...

孟子告子 是什么?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个人最喜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告子与孟子有怎样的论战
告子与孟子有怎样的论战 告子曾拜孟子为师,但其思想与孟子完全相反。在人性的问题上,两人曾有过几次辩论,《孟子》中对此有相关记载。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他以木材做成的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告子又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

告子的简介
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中的记载不尽可信,而告子无著作,因此其真实思想已然无从查考。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他以木材作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反辩说:“子能顺杞柳...

告子是谁?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孟子告子》文言文
3. 《孟子告子上》的原文是什么背诵中华经典诗文,如果有更短的可以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锩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锩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锩,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

“食色性也”,告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告子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提出质疑,他并不认为人从一出生所以的一切都是善良美好的。告子主张的是“生之谓性”,意思就是人的天性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没有所谓的从出生下来就是极端的,所以对孟子的“人性本善”当面提出了质疑:“食,色,性也”。首先,顾名...

孟子、告子、孔子和列子的关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

《孟子·告子》资料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

孟子.告子的文言文原文
4. 《孟子告子上》的原文是什么背诵中华经典诗文,如果有更短的可以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锩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锩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锩,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告子》的简介 -
敞阎灯盏: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个人最喜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此句与楼主分享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的《孟子 告子》简介 -
敞阎灯盏: 《孟子·告子》记载的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性论之争,即孟子与告子之间的人性论之争. 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主张:"生之谓性.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告子》这本书的介绍. -
敞阎灯盏: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告子》是一本记录()的思想和言行的书 -
敞阎灯盏:[答案] 《孟子·告子》是一本记录(孟子)的思想和言行的书

阳西县15625028075: 告子是谁? -
敞阎灯盏: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十分之神秘,名气"大"和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就是词锋甚健的告子,说他名气大,原因是墨子[公孟篇]提到他,孟子[告子篇],有他大量的言行,说神秘,史记这些历史书没有为他立传,我们对他的事绩所知不多...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告子》是一本怎样的书?孟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
敞阎灯盏: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阳西县15625028075: 通过《孟子告子》我们学到了什么 -
敞阎灯盏: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阳西县15625028075: 告子和孟子之间为何争论,争论的焦点议题,争论和儒家宗旨有何关系? -
敞阎灯盏: 1.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孟子提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两人看法不同而争论 2.焦点议题: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杯桊”. 3.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告子是儒家人物,因为告子对人性的道德化研究符合儒家立场,告子哲学与郭店楚墓儒家竹简有着质的联系,告子和孟子有相同的研究对象,甚至还有某些相同的论题、相通的观点;告子和荀子在人性领域有传承关系. 可以吗?

阳西县15625028075: 孟子之告子章句上的翻译 -
敞阎灯盏: 《孟子》 告子上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