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篇是讲述孔子的两个弟子都救了在他国为奴的鲁人,一个领取了奖赏一个没有。是哪一篇?

作者&投稿:强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救了别人应该收取报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热血帮助别人?请问原话是什么~

原话是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扩展资料:
孔子的忧虑并不仅仅限于赎人不取偿这种现象,而是认为若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执政者很可能会对此大肆嘉奖、宣传,乃至进行全国推广,呼吁国民学习“先进”,自觉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然而这现象貌似能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和公德心,但其实却藏有很大的隐患。
因为,无论是把整体道德水准无限拔高,或是把“私德”上升为“公德”,都很容易酿成同一种结局,那就是让提升道德水平成为一件尴尬事,令普通民众闻“道德”二字而色变,进而远离“道德”,最终反而使整体道德水平大滑坡,实在是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贡赎人

孔子的故事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是《子贡赎人》。

一、出处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二、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三、释义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四、重点

1、法:法令,法规。

2、为臣妾:做奴隶。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3、府:指国库。

4、复:再。

5、拜:感谢。

扩展资料

一、故事小结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二、子贡简介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以字行。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贡赎人”:孔子的弟子子贡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但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恶之,说: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子贡赎人。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

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木赐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不患寡而患不均”什么意思,还有出自哪?
意思是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节选: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文: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

《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记述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

四书是指()。
《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强调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态度。《中庸》认为,一个人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思想和他的弟子们的学习和实践。《论语》中强调了礼、仁、义、智等方面的思想,对...

就是七年级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是《论语十则》嘛,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

怎么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的本意是树根,此处应意为自身修养、道德品质。“道”是一个难以理解、玄而宽泛的概念,根据古汉语中的解释,《论语》中大多数谈到“道”的地方都可解释为“规律”、“道理”,或者引申为“真理”、“理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 学而篇》。原文如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四书指哪四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开篇之作。它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个人修养和为政者的责任。《中庸》是一篇孔子的学说总论。它主要强调“中庸之道”,即遵循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实现心身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良好状态。《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论语第十一章原文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鲁国人翻修长府。闵子骞说:"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轻易发表意见,一开口说话就很中肯。"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

《论语十则》中的( )一句和《鱼我所欲也》中的( )一句,都揭示了在危...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中有一篇是讲述孔子的两个弟子都救了在他国为奴的鲁人,一个领取了奖赏一个没有.是哪一篇? -
鬱鲍金钱:[答案] “子贡赎人”:孔子的弟子子贡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但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中哪一篇是讲孔子及其弟子的 -
鬱鲍金钱:[答案] 《论语》本身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存在那一篇,你可以看做是全部 如果你想问的是课本上学过的一篇的话就是这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中哪一篇是讲孔子及其弟子的 -
鬱鲍金钱: 《论语》本身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存在那一篇,你可以看做是全部 如果你想问的是课本上学过的一篇的话就是这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哪两个弟子编著的? -
鬱鲍金钱: 答案:(有若)(曾参)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有若)(曾参)两个弟子编著 程子认为 《论语》这本书,应该是孔子的两个弟子 有若和曾参的门人们编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本书里面 对于孔子的其他弟子都直呼其名 唯独对有若和曾参称子 有子、 曾子,根据这个判断 他就认为,这本书应该是有若、 曾参的 门人们合编的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哪几个
鬱鲍金钱: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

怀柔区18759118044: 请列举孔子七十二贤人人中两个弟子的名字和两个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
鬱鲍金钱: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

怀柔区18759118044: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那论语十则中曾子、自贡和子路都是“ ” -
鬱鲍金钱: 道德修养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会说话的:宰我,子贡. 宜于从政的:冉有,子路. 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都是孔门贤人,圣人他们还算不上.圣人孔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季圣荀子.这是四位儒家圣人.

怀柔区18759118044: 经典短小的论语故事 -
鬱鲍金钱: 【原文】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中的有子是谁? -
鬱鲍金钱: 有子,名若,字子有.有子也是位出师弟子,关于孝,关于学,关于礼,基本上得到了孔子真传;同时,《论语》开篇第二段话,即是他的论孝悌之道、为仁之本,足见其言论的重要;另外,从曾子其人中,可以了解到,整部《论语》中只有他和曾子通称为“子”,所以,尽管他的言论较少,但不难发现,有子也是孔子诸弟子中比较出色的学生.

怀柔区18759118044: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 - -----的一部书,共几篇 -
鬱鲍金钱: 《论语》共20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