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澄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作品出处:《论语·学而》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扩展资料:

思想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艺术成就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7]
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段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则是为人态度。

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赏析:
这段话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
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扩展资料: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拓展资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本章叙述一位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全文
3
分享1

DC一倾城
2019-02-10
已关注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拓展资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本章叙述一位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
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以上回答来自百度知道终身荣誉团队糕调小说团成员~~】
【可以的话麻烦采纳啦,谢谢哈~~】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里面子曰:学而不已,诲人不倦意思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里的《学而》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习”也是求证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并且在生活中去求证、去验证、去应用和实践,这个时候才会“不亦说乎”,我们内心才会生出喜悦。三、出处 《论语●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出自:孔子的《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

论语 学而 前6篇的原文和译文
前6篇的原文和译文: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

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的是哪一句_百...
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的一句话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详细解释: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月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有哪些
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饱暖安逸,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的上是好学习的君子了。三...

崆峒区15291766384: 孔子的论语里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什么如题,要详细点的. -
习宽乐松:[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崆峒区1529176638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
习宽乐松:[答案]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崆峒区15291766384: 孔子的论语里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什么 -
习宽乐松:[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1)【理解】(1)说:音yuè,同悦.《论语》开卷就是这一句,可见学习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心中是多么重要,学习使他们感到多么愉快.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

崆峒区15291766384: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论语译注中的翻译》是什么? -
习宽乐松:[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多数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我的理解是为学求益,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认真体会,反复实践,不也高兴吗? 是的,为学求益,非常简单,非常快乐....

崆峒区15291766384: 孔子的论语里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什么 -
习宽乐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1)【理解】(1)说:音yuè,同悦.《论语》开卷就是这一句,可见学习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心中是多么重要,学习使他们感到多么愉快.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

崆峒区15291766384: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
习宽乐松:[答案] 学习态度的是6,7,9,10.学习方法的是,1,4,5,12.修身做人的是一二三八

崆峒区15291766384: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什么意思 -
习宽乐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学而》,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崆峒区15291766384: 苛政猛于虎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
习宽乐松:[答案] 注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xué ér shí xí zhī,bú yì yuè hu! 1、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或先生 孔子 2、习,温习. 3、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 4、时:时常 . 5、之:代词,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6、说:通假字,...

崆峒区15291766384: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很正确的,今天必须好 -
习宽乐松:[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

崆峒区15291766384: 论语中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论语中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
习宽乐松:[答案] 习不是复习之意,反复学何乐之有.习是行动、实践意(繁体两习下白是鸟在天上飞).学了之后去实钱才不亦说乎……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