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是从什么时候得到重视的

作者&投稿:纵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儒家学说是在什么时候确立正统地位的,又有如何发展、~

中国儒家学说是在西汉确立正统地位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
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

宋代,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新的儒家文化重新恢复其正统地位,并雄踞中国思想论坛约700年的时间。
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为周敦颐,学说奠基者为号称“二程”的程颢和程颐。而集大成者则是南宋哲学家朱熹。他以思孟学派为主,吸取佛道思想,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己”,气对理也有重要作用,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事物。在道德上,他主张“理则为仁义礼智”,把封建道德客观化。朱熹还提出了“格物穷理”、“格物致知”等重要命题。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他的理学在元明清三代部被奉为正统的理论。程朱理学后来分化为两大流派,一是继承朱熹学说的理学派;另一个是以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此外,在宋代,承继荀子学派思想传统的有张载、陈亮、叶适等人。在明代哲学家李贽对程朱理学进行尖锐批判之后,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程朱理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著名论点,提出了“日新之化”的发展观,提出了“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反映论思想,几乎涉及当时哲学史上的所有命题,体系之完整,论述之全面,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骄傲。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如果要细分的话,在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也还是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小的发展阶段来的。此又当别论。

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

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如:

答樊迟问仁,一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一则曰:"爱人"(《颜渊》)。

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答仲弓问仁,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答司马牛问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答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再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以及有子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

《论语》一书中也还记载着许多条孔子答问为政的言论,同样也都是十分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如:

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答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答子张问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儒学在中国的崇高地位不是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孔子的原始儒学精神实在是不大适合当时的统治需要,更悲惨的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备受摧残。

汉王朝建立后,诸子学说又开始纷纷复苏,儒家学说又逐渐开始兴旺起来,但因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环,百废待兴,统治阶级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轻徭役薄税赋,黄老学说得到重视,儒家虽然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仍然是个配角。

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汉王朝经过前五位皇帝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后,相对于以前,社会经济算是空前的繁荣,此时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建立一个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此时,通过吸收各家思想而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儒家学说正好与统治阶级的要求相符。

其时,武帝重用卫绾、王臧等人,褒扬儒术,贬斥道家,后由于窦太后的反对,不过两年时间,得到重用的儒官又尽被免职,直到窦太后死去,儒家势力才再度崛起,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召集的“对策”中,脱颖而出,得到武帝赏识,之后又十余年,通晓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条件,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终于摆脱了附庸地位,一跃而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纵观历史,儒家思想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限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很难跳出原有的臼窠,后人穿凿附会者比比皆是,最终把孔子抬到“神”的位置,这应该不是孔子的本意吧!

儒家思想已经是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去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现在的情况看,很难完全剥离,既然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一思想的根源,民族劣根性也罢,传统美德也罢,不看看实际的东西,又如何去分辨呢!

真正重视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虽然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但是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从武帝晚年特别注重使用酷吏,也很难说武帝是儒家拥碇。到了汉宣帝的时候,还是权臣主要还是以法家为主。真正开始大规模兴起儒学热潮是在汉元帝时期,元帝对儒学老师萧望之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因为帝王与权臣都是儒家,这样会致使溜须拍马之徒掀起一股儒学之风。


墨子、孔子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待发展到韩非之时,集两派之精华,结合以往的统治思想,有了“法术家”的身份,认为“法者,事最适者也”。法家重视规则,主张在君主制社会里,按法规赏罚,以“不近人情”闻名。春秋时期法家学说不断发展,后期法家学说的具体应用在商鞅变法中,其改革过程中首先打击旧世族,并主张按军功授爵,一切皆...

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在从春秋争霸到秦并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说就政治层面而言,远较其他各家的影响大。直到西汉景帝时晁错仍然代表着法家在政治舞台上施展着影响。西汉武帝尊儒以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式微,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法家政治主张——法家学说强调"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

儒家学说在秦朝和汉朝武帝时期遭遇了什么不同?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

创立法家学说的是哪一位
创立法家学说的是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

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有的?阴阳家学说之前是来源于什么学说?后来了阴阳五 ...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天干地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

为什么说到家学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正宗的哲学?
因为道家是中国本土宗教,以老庄为代表人物。《道德经》《庄子》代表了古哲学的高峰,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是正统的中国哲学。

从显学到绝学,墨家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于秦汉之后?
墨家学说的思想就是要国家建立起统一的意识形态,所有人都要听天子的,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严重的阻碍了思想的进步。虽然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这仍然是保持在个人的独立性下的,而在墨家的学说当中,个人是完全不需要保持独立性的,因此这种思想是完全不符合...

吕氏春秋包含了哪几家学说
《吕氏春秋》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以道为主贯通各家学说,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各家学术,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吕氏春秋》虽采取各家学说,但所采取...

李家学说指的是
李家学说指的是特指 唐 皇室。《旧唐书·突厥传上》:“我 突厥 积代以来,降附 李 家,今闻 李 家天子种末总尽,唯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参见“ 李唐 ”。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家思想在什么情况下被统治者重视 其后来发展的地位如何
支泻赛比: 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黄老思想不再适应统治,此时董仲舒将百家思想糅合进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主流思想.后来的统治者纷纷采取儒家思想.后来到两宋时期,二程和朱熹有进一步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所以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石台县15537427989: 孔子死后多久我国社会开始注重儒学 -
支泻赛比: 孔子去世345年后开始注重儒学!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注重儒学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任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家在什么时候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支泻赛比: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家学说从哪一时期开始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
支泻赛比: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政治统一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受汉武帝赏识,接受了思想,并付诸实行,如:大量起用儒士参政,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传播五经的教官为“博士”,地方设立太学传播儒学,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学从哪个朝代被正式确立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
支泻赛比: 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 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自此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哪个朝代的
支泻赛比: 西汉汉武帝时期 通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石台县15537427989: 孔子的儒家学说最先被那个王国认可? -
支泻赛比: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儒学应该是在汉朝被认可.汉武帝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石台县15537427989: 中国儒家学说是在什么时候确立正统地位的,又有如何发展的 -
支泻赛比: 西汉 武帝时期

石台县15537427989: 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
支泻赛比:[答案] 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就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这个时期没有一个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学说,各种学说都在寻求人们的支持、希望获得主导地位.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个时期相比其他学说还是一种比较受到重视、地位比较突出的学说,有“非儒即墨”一...

石台县15537427989: 孔子的学说从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支泻赛比: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