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投稿:须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李叔同的《送别》,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了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6�1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6�1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曲调极为优美、非常好听!

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多次提到的歌曲,就是《送别》,电影《城南旧事》以及《早春二月》的主题歌和主旋律也采用了这首歌。

古诗有《骊驹》篇:“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描写古人送别客人时的情景,于是古人临去常歌《骊驹》一曲,后人遂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我们现在的“骊歌”多指一首在我国流行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歌曲,由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送别》。

《送别》是李叔同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而写就的词!

这首歌词共三段,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古人送别之处,“芳草”在古诗词中暗喻离情,“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表达远离愁别之情。笛声往往显得哀婉幽怨,表达离别的愁绪。“山外山”指路途遥远,天各一方,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但却描写离别场景下,渲染的离别时的哀怨。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表现离别的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好不容易的几个知交还散别大半。此时一别,何时再见?只好“一杯浊酒尽余欢”,一种无奈的凄美油然而生。最后,用“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强调以后进一步的思念,惟有梦境。

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有古典诗词的神韵,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许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常对未来迷茫,《骊歌》所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所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因此获得广泛的喜爱,并且赋予这首歌以当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品格。

1982年,由于《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歌和主旋律都用了“骊歌”《送别》,而使这首歌重唤新生,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对于《送别》歌,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歌的词与曲皆为李叔同所作。

其实《送别》的曲子原作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韦(John Pond Ordway,1824-1880),歌曲英文原名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

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

《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采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

《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由此可见,《旅愁》《送别歌》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

影片《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采用《送别歌》作为主题曲,更是独具意味且影响更为深远。

(文:张再坤)

7109阅读
搜索
南怀瑾谈弘一法师
高晓松谈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葬礼全过程
李叔同油画高清图
高晓松晓说李叔同
送别郁钧剑



表现了送别的悲伤之感


长亭外古道边全诗解释
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郊外长亭的古道边,芳草萋萋,郁郁葱葱的绿一直蔓延到天际.。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温柔的晚风轻拂细柳,短笛吹出的乐曲时断时续,在落日余晖中映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是在天的尽头,还是在地的角落,我那些知心的朋友...

送别歌的词作者介绍
送别歌的词作者是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的《送别》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长亭外,古道边,,,求解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

《送别》的背景是什么?
书写送别背景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

李叔同送别歌为谁写的
李叔《送别》不仅表达了人间的离别之情,更展露出我们深夜才敢面对的脆弱,令人动容。这首歌经久不衰,成为世间送别的经典名曲,并被多次引用到各个电影中。李叔同介绍:李叔同(1880-1942)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

有关告别的歌曲,是师生告别,同学道别
1,《送别歌》《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2,《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的日子》是南京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6)班学生自编自...

关于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李叔同在西画创作上卓有建树,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

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虎跑泉·虎跑梦泉
其《送别歌》的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歌风靡一时,不胫而走。留日期间,李叔同与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剧社”,并先后在日本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 骊歌的创作时代
李叔同工诗词、书画篆刻,音乐以作词配曲为主,有《春游》、 《早秋》、 《送别》等。解放后出版有《李叔同歌曲集》、《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记》等10余种。以上是我查到的关于李叔同的介绍。年少时看过关于他的传记,一生称得上传奇二字。也唱过他的《骊歌》,又叫《送别歌》,很喜欢。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送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绪吕宜宇:[答案]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的《送别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绪吕宜宇: 李叔同与《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会唱歌的中国...

芦淞区19739528708: 送别李叔同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
绪吕宜宇: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芦淞区19739528708: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绪吕宜宇:[答案] 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 送别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绪吕宜宇: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别梦寒我认为是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的送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绪吕宜宇: 无奈之情!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写的送别,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绪吕宜宇:[答案]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

芦淞区19739528708: 《送别》诗意 -
绪吕宜宇: 送别是中国诗歌中传唱不衰的主题.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文辞隽永,曲调悠远,很多中国人都会唱.电影《城南旧事》更是以这首歌穿起童年的回忆.轻轻吟唱,心中的诗意便与旋律一同飘荡开来……与友人相别,在悠悠长亭之外,漫漫...

芦淞区19739528708: “长亭外......惟有多离别..."这首歌的作者是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绪吕宜宇: 李叔同写的词《送别》,表达了离别的愁苦.

芦淞区19739528708: 李叔同的送别意象分析"长亭""古道""芳草""夕阳""柳""酒"这些意象的分析...特点..表达诗人什么情感之类的.. -
绪吕宜宇:[答案]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