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座孢目是怎么样的?

作者&投稿:书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棉花枯萎病是怎么样的?~

Fusarium
cottonwilt
顾本康
由尖孢镰刀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性病害。189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首次发现。
分布和为害
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的29个国家均有发生。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东北、西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20个省、市,几乎都有发生为害,以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为害严重。
棉株的不同生育阶段,其症状因品种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异:苗期有青枯型、半边黄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型、枯斑型和顶枯型,严重的病株落叶成光杆型。病株维管束呈棕褐色,纵贯全株。棉株在3~4片真叶或蕾期为发病高峰,重病株枯死,造成缺株;一般病株表现株矮、节间缩短,或半边枯死,结铃稀疏,吐絮不畅,易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30%~40%。
病因
病原物是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小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无色;厚垣孢子圆形、顶生或间生,常数个相连。大型分生孢子足胞不明显,镰刀形,多数为3个隔膜,大小为16.2~47.1×2.6~5.1(微米)。1992年陈其煐报道,大型分生孢子可分为3个培养型。Ⅰ型:为对称镰刀形或纺锤型,顶细胞较长,逐渐变窄狭,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孢子3个隔膜;Ⅱ型:为不对称镰刀形,或新月形稍直,顶细胞长,孢子3~5个隔膜,最多达8个;Ⅲ型:孢子短宽,顶细胞钝圆或有喙,背部三分之一处变宽,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基部变窄,孢子3个隔膜。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状和色素均有差异(见图)。
根据病菌致病力的变异目前分为7个生理小种:阿姆斯倡(G.M.Armstrong and J.k.Arrnostrong,1960)研究证明埃及棉花枯萎病菌仅侵害海岛棉,印度棉花枯萎病菌只侵害亚洲棉,美国棉花枯萎病菌能侵害陆地棉、海岛棉,不侵染亚洲棉,其中一个菌系可以侵染大豆及烤烟,另有一个菌系则不能,据此区分为4个生理小种;亦别雷赫(Ibrahim.1966)测定苏丹的棉花枯萎病菌可以同时侵染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称5号小种;阿姆斯倡(G.M.Armstrong,1979)报道巴西的棉枯萎病菌只侵染陆地棉,称6号小种;陈其煐等(1986)研究中国枯萎病菌,在国际统一鉴别寄主上测定,其致病力最强,所有供测棉花寄主均可感病,称生理小种7号(见表)。
60年代前认为棉花枯萎病菌专化性很强,只能侵害棉花。近年研究,棉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英国伊贝尔氏(L.Ebbels,1975)统计,能够直接从病株分离到棉花枯萎病菌的植物有棉花、大豆、烟草等40余种。1977年以后,中国测定出棉花枯萎病菌寄主植物有20余种。
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感染棉花枯萎病的程度明显不同,陆地棉、亚洲棉和海岛棉的抗性差异是由感病到抗病而不同,其中已列为主要抗原的是陆地棉品种川52-128。

棉枯萎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培养型
RRSSS7号(中国)RRRRS6号(巴西)RSSR5号(苏丹)RRSRR4号(印度)RRSSR3号(埃及)SSRSS2号(美国)RRSS1号(美国)耶尔列多大豆大金元烟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生理小种

不同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侵染
R:不侵染 S:侵染
棉花枯萎病在田间的消长,与品种抗感性、生育阶段以及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经测定土温在20~27℃发病最重,28~31℃有所降低,32℃以上停止发展。土壤含水量在60%~75%,发病率最高。棉株现蕾阶段是棉花枯萎病发病高峰,一般6月至7月份雨水多,分布匀,发病重。棉田线虫与发病关系密切,美国在选育品种抗性时,将线虫与棉枯萎病作为复合病害同时考虑。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通过根系侵染棉花植株,为害维管束系统,导致棉株萎蔫。萎蔫发生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菌丝体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里迅速繁殖,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转而引起植株萎蔫,与菌丝体堵塞的同时伴有树胶和凝胶体的聚积,也影响水分的运转;另一种解释认为由于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植物细胞组织中毒,例如植株在感染反应中形成酚类物质毒害组织而导致萎蔫。镰刀菌毒素的存在既降低细胞保持水分的能力,又破坏原生质膜的渗透性。近年来,菌丝堵塞和毒素为害经组织切片和生化分析所证实,且趋向一致。
病株各个器官均带菌,在病害传播中,以带菌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为主要侵染源。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中的病残体能借水流或机具携带等作近距离传播。棉田一旦传入枯萎病菌则很难铲除,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
病害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检疫,禁止病区种子调入,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供种基地,保护无病区,确需引进调出棉种,需进行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半小时,或用0.3%多菌灵胶悬剂冷浸14小时,消灭种子带菌,达到检疫标准;零星病株,可选用氯化苦乳剂、溴甲烷“棉隆”原粉等药剂消毒土壤,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水旱轮作,实行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制;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减轻重病田的产量损失,中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几次更新棉花品种,先后推广的有川52-128、陕401、宁86-1、盐48、中棉12号等,至1990年中国抗病品种种植面积约占棉田总面积的44.1%。
棉花铃期病害
cotton boll rot diseases
顾本康
由多种病原菌侵染为害棉铃而引起的病害。为害棉铃的病原菌有40余种,常见的有10余种,如铃疫病菌,炭疽病菌,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m Bast.),角斑病菌,黑果病菌,红粉病菌,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t Fr.)Vuill],红腐病菌,花腐病菌,曲腐病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A.niger v.Tiegh.)等。铃期病害流行年份,每年约损失皮棉产量10%~20%。
分布和种类
世界上的植棉国家几乎都有铃病的记载,但各国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印度以炭疽病、埃及以角斑病为主,美国卡库耳(J.Canguil,1975)报道棉铃上的病原菌超过40多种,亦以炭疽病菌、印度炭疽病菌,以及曲霉与镰刀菌复合侵染为主。中国的棉铃病害发生普遍,黄河流域棉区以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为主;长江流域棉区以铃疫病为主,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为害也较严重。据江苏省调查,90%的铃期病害主要是由疫霉所引起。常年,铃病的发病率在10%~30%,严重田块可达40%,不仅造成减产,还影响棉花品质,使纤维缩短,强度下降,衣分减少,种子质量变劣,造成10%~20%的铃果损失。
铃疫病,病原物为苎麻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属卵菌、霜霉目。症状多现于棉铃基部、铃缝和铃尖附近。被侵害的棉铃初呈青色水渍状,后转为墨绿色,棉铃渐软腐烂,严重时可脱落。
红粉病,病原物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属半知菌、丝孢目。为害棉铃,表面布满粉红色绒状物,厚而紧密,空气湿润时变成白色绒毛状,棉铃不易开裂,纤维粘结成僵瓣。病菌主要由伤口处侵染为害。
炭疽病,病原物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属半知菌、黑盘孢目。棉铃初生暗红色斑点,后病斑扩大,中部凹陷,其上可生成桔红色粉状物,空气湿润时尤为明显,病菌侵入铃室后,纤维成黑色僵瓣。角斑病能诱致棉铃炭疽病的并发,炭疽病菌亦可直接侵染为害棉铃。
角斑病,病原物为棉角斑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为害棉铃,常在铃缝间或铃尖处生出深绿色油渍状病斑,圆形,数个病斑可相连形成不规则凹陷病斑,后转褐色,病部深达铃室纤维,使纤维粘结呈黄褐色,苞叶受害后,始现油渍状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转褐色。
黑果病,病原物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受害病铃僵硬变黑,铃壳表面密生突起小黑点,后期表面满布煤粉状物。病菌通过伤口侵入。
红腐病,病原物为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受害棉铃表面和纤维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使纤维粘结成红白色块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开裂,纤维腐烂成为僵瓣,种子因病菌侵染而降低发芽力。
花腐病,病原物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属接合菌、毛霉目。为害花冠和棉铃,受害的花冠上长出白色菌丝体和孢囊梗,后软化腐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存活于病残体内,造成次年铃病的发生。当气候条件适宜,平均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时,若遇雨水反溅或风、虫媒传播,烂铃即会流行发生。铃疫病菌主要靠雨水溅弹到棉株基部棉铃上而发病,炭疽病菌、红腐病菌、角斑病菌等在风雨过后易于侵染流行。受害棉铃除腐烂脱落存入土壤,受害棉铃内的种子,可携带病菌传播,导致次年苗期病害和后期铃病的发生。铃疫病菌、角斑病菌、炭疽病菌经虫伤、机械伤口或直接侵染。某些弱寄生菌还可经棉铃裂缝处复合侵染,加剧烂铃的为害。铃病的侵染常与棉株开花顺序相对应,第一圆锥花序发病率重于第二圆锥花序,又重于第三圆锥花序,如此类推。一般开花后25~30天以上的棉铃极易引起烂铃。经测定幼铃内的棉酚含量略高,病害较轻。棉田调查,铃疫病、角斑病发生较早,炭疽病次发生,红腐病、红粉病发生更次,黑果病发生一般相对偏迟。若遇干旱的气候条件,当年的铃病发生则轻。
病害控制
引起棉花铃病的因子复杂,尤其与品种生育阶段,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加上棉株封行郁闭,给防治带来困难,因此主要采取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包括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合理选配,早期摘除基部三台果枝,科学地利用生长调节剂,缩节胺(pix),有效地利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将棉花烂铃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书目
Cauquil,J,cotton boll rot,,Amerind Publishing Co.Pvt Ltd.New York.1973.

ginger diseases
王就光
世界已报道30多种,至1991年中国已知近20种。为害叶或叶与茎的有斑点病,白星病,叶枯病(Mycosphaerella zingibe-ri),瘟病(Pyricularia yingiberi),炭疽病,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细菌叶枯病等。为害根颈或块根的有白绢病(Athelia rolfsii kimb.),根腐病,干腐病(Fusarium spp.),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腐败病(Xanthomonas zingibe-ri),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jawanica)。为害维管束使植物萎凋死亡的有青枯病。最重要的是青枯病、细菌叶枯病、根腐病和叶斑类病害。
青枯病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初病株叶片失水,向叶背卷曲,病健界限不清晰,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青枯而死,不倒伏。茎基部和地下根茎部受害处稍变软,淡褐色,水渍状,病株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粘液自维管束断面溢出。发病后期,块根亦变褐腐烂,但通常皮层较完整。病原物是青枯病假单胞菌,植物细菌。还为害许多蔬菜、药用植物(见番茄青枯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但极少高抗,浙江义乌“药姜”,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和浙江“铁杆青”等较抗病。前茬有青枯病的地块病重。病菌在种姜内或随同病残体在土内越冬。带菌种姜不仅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也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通常自植株的茎基部或子姜的自然裂口和机械伤口侵入,不能在茎叶的机械伤口或自然伤口入侵。靠土壤、灌溉水、雨水及昆虫传播,再侵染较多。日平均温度25℃以上时,潜育期6~8天,15~20℃时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温度高降水多易造成局部流行。病害控制:从无病田选留种姜,或种姜播前用福尔马林消毒;发病重的地块选种抗病品种;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水旱轮作一年。
细菌叶枯病
分布较广,种姜地区发生普遍。只为害叶片,病斑多从叶尖向下发展,沿叶缘扩展更为明显。病部初淡褐色,透明,水浸状,后变为深褐色透明条斑,边缘清晰,病健界限分明。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植物细菌。寄主范围窄,仅为害姜与薄荷。病菌在病残体内越冬,风雨传播,暴风雨后病害明显加剧,一般在6月至10月发生。病害控制:选用抗病品种和高畦栽培。
根腐病
主要报道于广东、台湾,常与青枯病共同发生。完全由腐霉引起的姜烂根表现黄腐症状,植株下部叶片的尖端和叶缘褪绿变黄,后扩展至整个叶片,且不断向上部叶片发展,整株黄化并倒伏,根茎腐烂,味臭。病原物为一些腐霉菌。致病力最强的是群结腐霉,其他有瓜果腐霉,禾生腐霉及简囊腐霉,属卵菌,霜霉目。前期较干,地块无蔽阴,中央期遭暴雨时发病较多。病菌都是土壤习居菌,姜种植期间,温湿度适宜,根或根茎有伤,即可侵入为害。病害控制:避免连作或与豆科植物套种;减少曝晒,降低土壤湿度;种植前用敌克松土壤消毒,用链霉素和杀毒矾处理姜种。
叶斑类病害
较常见的是白星病、斑点病和炭疽病。白星病在叶上病斑近梭形,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上下延伸成长条斑,上生许多小黑粒,严重时病斑可纵裂,叶片枯死。病原物为姜壳针孢(Septoria zingiberis),属半知菌,球壳孢目。斑点病在叶上病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白色,边缘褐色,上亦生小黑点。病原物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除姜外,在云南还严重为害姜科植物白豆蔻。炭疽病在叶上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褪绿斑,边缘黄褐色,扩大后中央灰白色,常互相融合使叶片枯死,如叶鞘先感病,严重时使叶片下垂,但仍为绿色。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还有辣椒炭疽菌。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由于这两种病菌寄主植物很多,在华南或台湾,分生孢子终年存在,遇到合适寄主便可为害。目前一般不进行防治,必要时可喷施苯290247咪唑类和代森类药剂控制病害。此外还有瘟病分布于台湾,但只在蘘荷(Zingiber mioga)上有报道。
豇豆病害
cowpea diseases
王就光
全世界已知近40种,至1991年中国报道20多种。其中较重要的是锈病、疫病、枯萎病和叶斑类病害。
锈病
发生普遍。长江流域以南较重,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花梗和茎荚。症状同菜豆锈病。病原物主要是豇豆属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还有豇豆单胞锈菌(U.vignaesinensis)。均属担子菌,锈菌目。单主寄生,寄主限于豇豆属。日平均气温24℃左右,多雨潮湿时病重。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产生担孢子引起初侵染。广东南部有的年份无冬孢子。再侵染靠夏孢子不断扩大危害。气流传播。病害控制:应注意田间清洁,发病期间喷施粉锈宁、灭病威胶体硫等杀菌剂。
疫病
长江流域以南发生较多。叶、茎、荚均被害,叶上形成大型暗绿色水浸状斑,茎部色暗,缢缩变细,还可造成枝枯和果腐。病原物为豇豆疫霉(Phyto-phthora vignae)。属卵菌,霜霉菌目。寄主范围窄,只侵染长豇豆品种。多雨潮湿或雨后转晴,温度较高时,有利疫病发生,病菌主要以潜伏在病组织内的卵孢子越冬,产生孢子囊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灌溉水及风雨传播。病害控制:应防止菜地积水,清除烧毁病残体,发病前喷施瑞毒霉、杀毒矾、乙磷铝等杀菌剂,并注意抗病品种的利用。
枯萎病
各地均有发生。通常豇豆初花期在田间出现,先是距地面较近处叶片变黄,逐渐向上扩展,全株黄化,最终枯死,根系一般正常,横剖茎基,维管束变褐。病原物是尖孢镰孢嗜管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tracheiphilum)。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在土内越冬,通常自根部侵入,种子带菌,再侵染的作用不重要。病害控制:应选用抗病品种,用DT杀菌剂药土或多菌灵,甲基硫菌磷等药液灌根。
叶斑类病害
种类较多,为害较大的是斑枯病,尾孢类叶斑病和轮斑病。在叶片上形成赤色、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近圆形、不规则形或多角形,中央有或无轮纹,边缘有或无黄色晕圈,病斑正面、背面或二面生灰色、褐色或黑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或产生许多小黑粒(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原物:斑枯病为菜豆壳针孢(Septoria phaseol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尾孢类叶斑病为变灰尾孢,菜豆假尾孢,扁豆假尾孢;轮斑病为山扁豆生棒孢。均属半知菌,丝孢目。其中变灰尾孢与菜豆假尾孢可侵害菜豆、绿豆、赤豆、扁豆等多种豆类作物,山扁豆生棒孢的寄主范围也较广。叶斑类病菌通常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气孔侵入或直接侵入,借风雨、气流传播,再侵染频繁。在华南,周年有豇豆、长豇豆种植,病菌可周年为害。病害控制:应清除病叶、烧毁或深埋;适当密植,改善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开始喷施苯291248咪唑类农药。
Glomerellacingulata炭疽病Pythiumaphaniderma-fum绵腐病荚Verticilliumnigrescens黄萎病侵染维管束Tylenchorhynchushash-mirensis根线虫病Meloidogynespp.根结线虫病Fusariumsolani镰刀菌根腐病根Pythiumultimum猝倒病茎基或根Thanatephoruscucume-ris基腐病Macrophominaphaseoli炭腐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病Atheliarolfsii白绢病Colietotriehumfninea-turn,C.capsici炭疽病茎或茎基Stemphyliumsolani黑斑病Phyllostictaphaseolina斑点病Ahemariabrassicaevar.phaseoliAscochytaphascn-lorum轮纹病Oidiumspp.白粉病叶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豇豆的其他常见病害
此外病毒和类菌体引起的病害有黑眼豇豆花叶病(Blackeye cowpea mosaic virus,BICMY)、蚜传花叶病(Cowpea ophid-borne mosaic virus,Co AMV)、菜豆普通花叶病(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坏死花叶病(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斑驳坏死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蔓顶坏死病(Broad bean yellow wilt virus,BBYWV)及丛枝病(MLO)。
豇豆的其他常见病害见左表。
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
张素轩
担子果平伏呈一薄层、担孢子可重复产生的一类无隔担子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该目真菌的担子果蜡质或胶质,蛛丝状,白色或灰褐色;子实层不连续,很少呈明显栅栏状;担子近球形至棍棒形,无隔膜,顶端4个小梗呈粗指状或明显膨大,易脱落或不脱落;担孢子单细胞,壁薄,表面光滑,能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已知9属,约50种。寄生、腐生或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无性孢子不详,有些种具丝核菌属的无性态。以往把这类真菌归入有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目的一个科。贝西(Ernst Athearn Bessey)1950年根据担子的特点,将它归入无隔担子菌亚纲,独立成为胶膜菌目,分为2个科:①胶膜菌科。担子具有明显膨大的小梗,小梗与担子之间有一横隔膜,成熟时小梗可脱落(图1)。②角担菌科。担子具有粗指状不脱落的小梗,小梗与担子之间无横隔膜。胶膜菌目常见属如下。

图1 堇色胶膜菌
1.生在菌丝上的数丛担子;2.成熟的担子;3.担孢子;4.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1~2仿Brefeld,3~4仿Martin)
亡革菌属
Thanatephorus Donk
担子比支撑菌丝稍宽,近圆筒形至桶形或倒卵形;担孢子椭圆形,一侧扁,无色至淡色(图2)。无性态为丝核菌属(Rhi-zoctonia)。瓜亡革菌[T.cucume-ris(Frank)D o.nk]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Kühn)的有性态,可形成松软的菌核。寄主范围很广,能引起很多种树苗和农作物的立枯病。该菌在各种出版物中出现的异名有瓜纹枯菌、茄伏革菌、丝核薄膜革菌(Hypochnus cucumeris,Corticium solani,Pellicularia filamentosa)等。

图2 瓜亡革菌
1.菌丝细胞;2.担子和担孢子(仿Arx)
角担菌属
Ceratobasidium
担子半球形或倒梨形,比支撑菌丝宽2~3倍,无胶囊体或囊状体,菌核有或无。已知5种,其中包括热带作物的寄生菌和与兰科植物共生的菌根菌。喙角担菌(C.cornigerum)可与匍匐天鹅绒兰(Goodyerae repentis)共生形成内生菌根,其无性态为匍匐天鹅绒兰丝核菌。

Tuberculariales

曹以勤

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的一类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分生孢子座由菌丝体纠结而成,垫状至瘤状,胶质或蜡质,鲜色至暗色。已知约160属,600多种。多数腐生,少数侵染植物,引起系统性萎蔫症状或局部性坏死和腐烂症状。其中柄锈生座孢(Tuberculina persi-cina Sacc.)寄生于柄锈属(Puccinia)真菌;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产生的赤霉素是重要的植物生长激素。

德国埃伦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首先应用瘤座孢科(Tubeculariaceae)这一名称。英国安斯沃思(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1973年将瘤座孢科提升为瘤座孢目,沿用至今。

根据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以及产孢方式瘤座孢目分为不同属,常见的植物病原属(见图)如下。

瘤座孢目常见属形态

1~4.漆斑菌属1.分生孢子座;2.密集的分生孢子梗;3.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4.分生孢子;5~6.镰孢属,大型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6.小型分生孢子着生状;7~10.绿核菌属7.受害谷粒形成的分生孢子座;8.分生孢子;9.分生孢子着生菌丝上;10.分生孢子萌发11~12.附球菌属11.分生孢子;12.分生孢子梗漆斑菌属

Myrothecium Tode ex Fr.

分生孢子座浅杯状,浅色至暗色,边缘茸毛状,有或无刚毛;产孢细胞圆柱形、棍棒形或纺锤形,单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梗无色至橄榄色,顶端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纺锤形,无色至浅色,单孢,聚集成黑色粘孢团。寄生或腐生,引起漆斑。常见的种有引起棉焦斑病并为害多种植物的露湿漆斑菌(M.roridom Tode ex Fr.)和引起水稻鞘枯病的疣孢漆斑菌[M.verrucaria(Alb.et Schw.)Ditm.]。

柱香菌属

Ephelis Fries

分生孢子座杯形或突出,深色;分生孢子针形,单胞,无色。寄生于禾本科植物。有性态是瘤座菌属(Balansia)。常见种是引起稻一柱香病的稻柱香菌(E.oryzae H.Syd.),有性态是稻瘤座菌[B.oryzae-sativae(Syd.)Naras.]。

蜜孢霉属

Sphacelia Leveille

分生孢子座表生,有柄;分生孢子梗紧密排列在子座表面,无色,无隔膜,上部分枝,产孢瓶体长瓶状;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胞,埋藏在蜜露中。有性态是麦角菌属(Claviceps)和香柱菌属(Epichlo?)。常见种有引起多种禾本科植物麦角病的麦角蜜孢霉(S.segetum Lev.),有性态是麦角菌[C.purpurea(Fr.)Tul.],还有引起高粱麦角病的蜀黍蜜孢霉(S.sorghi Ma-dras)。

镰孢属

Fusarium Link

又称镰刀菌属。分生孢子梗无色,有或无隔膜,不分枝至多分枝,上端是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有二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镰刀型,无色,多胞,两端稍尖,略弯曲,基部常有一明显突起的脚胞;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至双胞,单生或串生。有的可在菌丝末端和中间或分生孢子上形成近球形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无色或有色,表面光滑或有齿状突起,单生、串生或成团。在人工培养基上菌丝茂密,产生黄、红、紫等色素,并可形成圆形菌核,菌核颜色变化很大。有性态是赤霉属(Gibberella)、丛赤壳属(Nectria)、菌寄生属(Hypomyces)和丽赤壳属(Calonectria)等。属以下根据培养中是否形成大型或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及各种孢子的形态,分生孢子座和粘分生孢子团的性状以及培养基中产生色素种类分成不同组,组以下分种、变种或专化型。腐生、弱寄生或寄生,引起萎蔫、腐烂症状。已知约50多种,中国报道近50种。常见的种有:串珠镰孢(F.moni-liforme),有性态是藤仓赤霉(G.fujikuroi),引起稻恶苗病;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有性态是玉蜀黍赤霉(G.zeae),引起小麦赤霉病;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F.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引起棉枯萎病,还有引起亚麻枯萎病、蚕豆枯萎病和西瓜枯萎病等各个不同专化型。有关镰刀菌的专著较多,其中应用较广的是布思(Colin C.Booth)1971年发表的“The genus Fusar-ium”。

绿核菌属

Ustilaginoidea Bref.

分生孢子座生于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胀破颖片外露,内部色浅,表面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无色,产孢细胞短圆筒形,多芽生;分生孢子近球形,单生,单胞,淡褐至深榄绿色,表面有微刺,萌芽可产生卵圆形次生小孢子。寄生,引致曲病。已知5种,中国报道4种。常见种是引起稻曲病的稻绿核菌[U.oryzae(Patou.)Bref.]。

座枝孢属

Ramulispora Miura

分生孢子座生在寄主植物气孔下,上面紧密排列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小,无色;分生孢子线形,无色,多个隔膜,有时侧生短分枝,直或微弯。在基物表面常产生圆形菌核。寄生植物叶片,引起斑点症状。中国报道2种。常见的种有引起高粱煤纹病和紫斑病的高粱座枝孢[R.sorghi(Ell.et Ev.)Olive et Lefeb.]和高粱生座枝孢(R.sorghicola Harris)。

附球菌属

Epicoccum Link

分生孢子座垫状,黑色;分生孢子梗短,紧密排列在子座表面,直或弯曲,无色至淡褐色,表面光滑或有微刺;产孢细胞圆柱形,单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单生,近球形或梨形,单胞或多胞,深金黄褐色,常有一淡色柄细胞。腐生或弱寄生,引起斑点症状。已知2种,中国报道1种。常见的种是引起小麦黑点病和玉米、高粱红斑病的黑色附球菌(E.nigrum Link)。小麦附球菌(E.tritici Henn)、隐附球菌(E.neglectum Desm:)和稻附球菌(E.oryzae Ito et Iwadare)可能与黑附球菌是同一种。

龙眼病害

longan diseases

柯冲

中国报道的最多,至1991年已知近20种,最重要的是鬼帚病。




瘤座孢目是怎么样的?
分生孢子座杯形或突出,深色;分生孢子针形,单胞,无色。寄生于禾本科植物。有性态是瘤座菌属(Balansia)。常见种是引起稻一柱香病的稻柱香菌(E.oryzae H.Syd.),有性态是稻瘤座菌[B.oryzae-sativae(Syd.)Naras.]。蜜孢霉属 Sphacelia Leveille 分生孢子座表生,有柄;分生孢...

瘤座孢目是怎么样的?
瘤座孢目是一类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这些真菌的特点是它们的分生孢子梗生长在分生孢子座上。分生孢子座由菌丝体纠结形成,可以是垫状或瘤状,颜色从浅色到暗色,质地可以是胶质或蜡质。目前已知的瘤座孢目真菌约有160属,600多种。这些真菌大多数是腐生的,少数会感染植物,导致系统性的萎蔫...

小瘤座孢基本资料
小瘤座孢,以其拉丁学名Tubercularia minor而知名,属于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它被归入Fungi Imperficti,即半知菌纲,这个纲下的生物特征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真菌的定义。在目一级,小瘤座孢隶属于Moniliales,也就是链孢霉目,这一目下的微生物通常表现出链状或分枝的生长形态。科...

紫黑刺座孢基本信息
紫黑刺座孢,其编号为5524,属于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拉丁分类体系中,它被归入Fungi Imperficti,即半知菌纲,显示出其在真菌界独特的地位。进一步细分,它隶属于链孢霉目Moniliales,这个目下的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演化历程。在科别上,紫黑刺座孢属于DThamnidiaceae科,中文名称为枝霉科。这...

乌头枯萎病病原
乌头枯萎病是由多种镰孢霉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这种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瘤座孢目,镰孢属,具体为尖镰孢菌。其子座的颜色多变,可能是苍白色或淡玫瑰色(偶尔也会呈现出紫色)。病菌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它们聚集时呈现出褐灰色、土黄色、肉色乃至灰桔...

什么是黑盘孢目?
产孢细胞圆柱形,无色光滑,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萌发前除外),直、短圆柱形或镰刀形,薄壁,表面光滑,有时具油球,端部钝,仅个别种孢子顶端延伸成一附属丝。孢子萌发产生附着胞,褐色,形态较复杂,是重要的分类特征。有性态是小丛壳属、球座菌属及囊孢壳属。本属是黑盘孢目的一个大属,以往...

半知菌亚门有哪些分类?
③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④无孢目(Agono-mycetales)。不产生分生孢子,有的产生厚垣孢子。腔孢纲 Coelomycetes 分生孢子产生在盘形、球形或盾形的保护结构中,其有性态大多是子囊菌。根据保护结构的类型分3目,约650属,8000种。①黑盘孢目(...

玉米假黑粉病基本信息
玉米假黑粉病,又名稻绿核菌病,其病原拉丁名为Ustilaginoidea oryzae(Patou.)Bref=U.virens(Cke.)Tak.,属于半知菌类中的无性类,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绿核菌属。这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对玉米作物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雄花序的侵害。该病在中国各地的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其中湖南、...

三七根腐病的病害如何防治?
1、症状(symptom)出苗前,芽子腐烂,呈现黄褐色,俗称“梧头烂”。根部受害后,病斑呈褐色,维管束变褐,此时地上部叶片萎蔫下垂。随着病情的发展,根皮腐烂,心部软腐,最后只残存根皮及纤维状物,地上部枯萎死亡。2、病原(pathogen)Fusarium scirpi lamb.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

球壳孢目有哪些特点?
1983年英国霍克斯沃思(David L.Hawksworth)等《真菌辞典》第7版,将腔孢纲分三个目:黑盘孢目,球壳孢目和盾壳孢目(Pycnothyriales)不分科直接分为不同属。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单生、聚生或生于真子座或假子座里,表生,半埋生或埋生,球形,盂形,烧瓶形、盾形或半球形。顶部无乳突或有乳突、或有长喙、有...

奎屯市13883108741: 卵巢畸胎瘤是怎么形成的? - 久久问医
鄣费恪然: 卵巢畸胎瘤有良性、恶性的区别,其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很大关系,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是先天性的原因.一旦患上卵巢畸胎瘤,建议患者及时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良性的话可以治愈.如果是恶性的,手术后还需进一步地处理,主要是选择化疗、放疗的方法进行巩固,其目的在于减少病情的反复,增加生存的时间,期间也要加强护理.

奎屯市13883108741: 微创介导治疗血管瘤... - 复禾健康
鄣费恪然:[答案] (1)给小鼠注射抗原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2)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

奎屯市13883108741: 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鄣费恪然:[选项] A. 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运输工具只能是质粒 B. 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全能性 C.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 单克隆抗体由相应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产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