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五章内容?

作者&投稿:璩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第五章内容~

zǐ wèi gōng yě cháng kě qì yě suī zài léi xiè zhī zhōng fēi qí zuì
子 谓 公 冶 长 可 妻 也,虽 在 缧 绁 之 中,非 其 罪
yě yǐ qí zǐ qì zhī
也。以 其 子 妻之。
zǐ wèi nán róng bāng yǒu dào bú fèi bāng wú dào miǎn yú xíng lù
子 谓 南 容,邦 有 道 不 废,邦 无 道 免 于 刑 戮。
yǐ qí xiōng zhī zǐ qì zhī
以 其 兄 之 子 妻 之。
zǐ wèi zǐ jiàn jūn zǐ zāi ruò rén lǔ wú jūn zǐ zhě sī yān qǔ
子 谓 子 贱,君 子 哉 若 人。鲁 无 君 子 者,斯 焉 取

斯。
zǐ gòng wèn yuē cì yě hé rú zǐ yuē rǔ qì yě yuē hé qì
子 贡 问 曰:赐 也 何 如?子 曰:汝 器 也。曰:何 器
yě yuē hú liǎn yě
也? 曰:瑚 琏 也。
huò yuē yōng yě rén ér bú nìng zǐ yuē yān yòng nìng yù rén yǐ
或 曰:雍 也,仁 而 不 佞。子 曰:焉 用 佞。 御 人 以
kǒu gěi lǚ zēng yú rén bù zhī qí rén yān yòng nìng
口 给,屡 憎 于人。不 知 其 仁。焉 用 佞。
zǐ shǐ qī diāo kāi shì duì yuē wú sī zhī wèi néng xìn zǐ yuè
子 使 漆 雕 开 仕,对 曰:吾 斯 之 未 能 信。子 悦。
zǐ yuē dào bù xíng chéng fú fú yú hǎi cóng wǒ zhě qí yóu yú
子 曰:道 不 行,乘 桴,浮 于 海,从 我 者 其 由 欤?
zǐ lù wén zhī xǐ zǐ yuē yóu yě hào yǒng guò wǒ wú suǒ qǔ cái
子 路 闻 之,喜。子曰:由 也,好 勇 过 我,无 所 取 材。
mèng wǔ bó wèn zǐ lù rén hū zǐ yuē bù zhī yě yòu wèn zǐ
孟 武 伯 问: 子 路 仁 乎?子 曰:不 知 也。又 问。子
yuē yóu yě qiān shèng zhī guó kě shǐ zhì qí fù yě bù zhī qí rén yě
曰:由 也,千 乘之 国,可 使 治 其 赋 也;不 知 其 仁 也。
qiú yě hé rú zǐ yuē qiú yě qiān shì zhī yì bǎi shèng zhī jiā kě
求 也 何 如?子曰: 求 也,千 室 之 邑,百 乘 之 家,可
shǐ wéi zhī zǎi yě bù zhī qí rén yě chì yě hé rú zǐ yuē chì yě
使 为 之 宰 也;不知 其 仁 也。赤 也 何 如?子 曰:赤 也,
shù dài lì yú cháo kě shǐ yǔ bīn kè yán yě bù zhī qí rén yě
束 带 立 于 朝,可使 与 宾 客 言 也;不 知 其 仁 也。
zǐ wèi zǐ gòng yuē rǔ yǔ huí yě shú yù duì yuē cì yě hé
子 谓 子 贡 曰:汝 与 回 也 孰 愈?对 曰:赐 也,何
gǎn wàng huí huí yě wén yī yǐ zhī shí cì yě wén yī yǐ zhī èr
敢 望 回。回 也,闻一 以 知 十;赐 也,闻 一 以 知 二。
zǐ yuē fú rú yě wú yǔ rǔ fú rú yě
子 曰:弗 如 也,吾与 汝 弗 如 也。
zǎi yǔ zhòu qǐn zǐ yuē xiǔ mù bù kě diāo yě fèn tǔ zhī qiáng
宰 予 昼 寝。子 曰:朽 木 不 可 雕 也;粪 土 之 墙,
bù kě wū yě yú yǔ yǔ hé zhū zǐ yuē shǐ wú yú rén yě tīng qí
不 可 杇 也,于予 与 何 诛。子 曰:始 吾 于 人 也,听 其
yán ér xìn qí xíng jīn wú yú rén yě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言 而 信 其 行;今吾 于 人 也,听 其 言 而 观 其 行,
yú yǔ yǔ gǎi shì
于 予 与 改 是。
zǐ yuē wú wèi jiàn gāng zhě huò duì yuē shēn chéng zǐ yuē chéng yě
子 曰:吾 未 见 刚 者,或 对 曰:申 枨。子 曰:枨 也
yù yān dé gāng
欲,焉 得 刚。
zǐ gòng yuē wǒ bú yù rén zhī jiā zhū wǒ yě wú yì yù wú jiā
子 贡 曰:我 不 欲 人 之 加 诸 我 也,吾 亦 欲 无 加
zhū rén zǐ yuē cì yě fēi ěr suǒ jí yě
诸 人。子 曰:赐也,非 尔 所 及 也。
zǐ gòng yuē fū zǐ zhī wén zhāng kě dé ér wén yě fū zǐ zhī yán
子 贡 曰:夫 子 之 文 章,可 得 而 闻 也;夫 子 之 言
xìng yǔ tiān dào bù kě dé ér wén yě
性 与 天 道,不可 得 而 闻 也。
zǐ lù yǒu wén wèi zhī néng xíng wéi kǒng yòu wén
子 路 有 闻,未 之 能 行,唯 恐 有 闻。
zǐ gòng wèn yuē kǒng wén zǐ hé yǐ wèi zhī wén yě zǐ yuē mǐn
子 贡 问 曰:孔 文 子,何 以 谓 之 文 也?子 曰:敏
ér hào xué bù chǐ xià wèn shì yǐ wèi zhī wén yě
而 好 学,不 耻下 问,是 以 谓 之 文 也。
zǐ wèi zǐ chǎn yǒu jūn zǐ zhī dào sì yān qí xíng jǐ yě gōng
子 谓 子 产,有 君 子 之 道 四 焉:其 行 己 也 恭,
qí shì shàng yě jìng qí yǎng mín yě huì qí shǐ mín yě yì
其 事 上 也 敬,其养 民 也 惠,其 使 民 也 义。
zǐ yuē yàn píng zhòng shàn yǔ rén jiāo jiǔ ér jìng zhī
子 曰:晏 平 仲,善 与 人 交,久 而 敬 之。
zǐ yuē zāng wén zhòng jū cài shān jié zǎo zhuó hé rú qí zhì yě
子 曰:臧 文 仲 居 蔡,山 节 藻 梲,何 如 其 知 也。
zǐ zhāng wèn yuē lìng yǐn zǐ wén sān shì wéi lìng yǐn wú xǐ sè sān yǐ
子 张 问 曰:令尹 子 文,三 仕 为 令 尹,无 喜 色,三 已
zhī wú yùn sè jiù lìng yǐn zhī zhèng bì yǐ gào xīn lìng yǐn hé rú
之,无 愠 色;旧令 尹 之 政,必 以 告 新 令 尹,何 如?
zǐ yuē zhōng yǐ yuē rén yǐ hū yuē wèi zhī yān dé rén cuī zǐ shì
子 曰:忠 矣。曰:仁矣 乎?曰:未 知,焉 得 仁。崔 子 弑
qí jūn chén wén zǐ yǒu mǎ shí shèng qì ér wéi zhī zhì yú tā bāng
齐 君,陈 文 子有 马 十 乘,弃 而 违 之,至 于 他 邦,
zé yuē yóu wú dà fu cuī zǐ yě wéi zhī zhī yī bāng zé yòu yuē
则 曰:犹 吾 大夫 崔 子 也。违 之,之 一 邦,则 又 曰:
yóu wú dà fu cuī zǐ yě wéi zhī hé rú zǐ yuē qīng yǐ yuē rén
犹 吾 大 夫 崔子 也。违 之,何 如?子 曰:清 矣。曰:仁
yǐ hū yuē wèi zhī yān dé rén
矣 乎?曰:未 知,焉得 仁。
jì wén zǐ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zǐ wén zhī yuē zài sī kě yǐ
季 文 子 三 思 而 后 行,子 闻 之,曰:再,斯 可 矣。
zǐ yuē nìng wǔ zǐ bāng yǒu dào zé zhì bāng wú
dào zé yú qí zhì
子 曰:宁 武 子,邦 有 道 则 智,邦 无 道 则 愚;其 知
kě jí yě qí yú bù kě jí yě
可 及 也,其 愚不 可 及 也。
zǐ zài chén yuē guī yú guī yú wú dǎng zhī xiǎo zǐ kuáng jiǎn
子 在 陈,曰:归 欤 归 欤!吾 党 之 小 子 狂 简,
fěi rán chéng zhāng bù zhī suǒ yǐ cái zhī
斐 然 成 章,不 知 所 以 裁 之。
zǐ yuē bó yí shū qí bú niàn jiù è yuàn shì yòng xī
子 曰:伯 夷、叔 齐,不 念 旧 恶,怨 是 用 希。
zǐ yuē shú wèi wēi shēng gāo zhí huò qǐ xiān yān qǐ zhū qí lín ér
子 曰:孰 谓 微 生 高 直,或 乞 酰 焉,乞 诸 其 邻 而
yǔ zhī
与 之。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zú gōng zuǒ qiū míng chǐ zhī qiū yì chǐ
子 曰:巧 言、令 色、足 恭,左 丘 明 耻 之,丘 亦 耻
zhī nì yuàn ér yǒu qí rén zuǒ qiū míng chǐ zhī qiū yì chǐ zhī
之;匿 怨 而 友其 人,左 丘 明 耻 之,丘 亦 耻 之。
yán yuān jì lù shì zǐ yuē hé gè yán ěr zhì zǐ lù yuē yuàn
颜 渊、季 路 侍。子 曰:盍 各 言 尔 志。子 路 曰:愿
chē mǎ yì qīng qiú yǔ péng yǒu gòng bì zhī ér wú hàn yán yuān yuē yuàn
车 马 衣 轻 裘,与朋 友 共,敝 之 而 无 憾。颜 渊 曰: 愿
wú fá shàn wú shī láo zǐ lù yuē yuàn wén zǐ zhī zhì zǐ yuē lǎo
无 伐 善,无 施劳。子 路 曰:愿 闻 子 之 志。子 曰:老
zhě ān zhī péng yǒu xìn zhī shào zhě huái zhī
者 安 之,朋 友信 之,少 者 怀 之。
zǐ yuē yǐ yǐ hū wú wèi jiàn néng jiàn qí guò ér nèi zì sòng zhě
子 曰:已 矣 乎!吾 未 见 能 见 其 过,而 内 自 讼 者

也。
zǐ yuē shí shì zhī yì bì yǒu zhōng xìn rú qiū zhě yān bù rú qiū
子 曰:十 室 之 邑,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不 如 丘
zhī hào xué yě
之 好 学 也。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2)。
【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è,同“悦”。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评析】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
  (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2)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评析】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原文】
  5·22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2)旧恶:犹旧怨。指过去的仇恨或过节。
(3)希:同稀。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
  (2)醯:音xī,即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评析】
  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这在他看来,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对于这种“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来加以解释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评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论语》的前五章内容为其第一篇《学而》篇的前五章。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都是《论语》中前五篇的篇名而不是章名,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篇的前五章内容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



『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⒈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⒈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⒈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⒈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⒈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⒈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⒈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⒈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⒉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⒉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⒉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⒉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⒉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⒉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⒉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⒉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⒉12』子曰:"君子不器。"『⒉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⒉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⒉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⒉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⒉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⒉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⒊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⒊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⒊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⒊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⒊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⒊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⒊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⒊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⒊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⒊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⒊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⒊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⒊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⒊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⒊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⒊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⒊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⒊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⒊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⒊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⒊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⒊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⒊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⒊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⒊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⒊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⒋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⒋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⒋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⒋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⒋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⒋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⒋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⒋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⒋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⒋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⒋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⒋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⒋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⒋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⒋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⒋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⒋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⒋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⒋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⒋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⒋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⒋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⒋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⒋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⒌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⒌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⒌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⒌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⒌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⒌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⒌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⒌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⒌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⒌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⒌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⒌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⒌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⒌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⒌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⒌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⒌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⒌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⒌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⒌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⒌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⒌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⒌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⒌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⒌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⒌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⒌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⒌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雍也第六『⒍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⒍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⒍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⒍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⒍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⒍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⒍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⒍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⒍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⒍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⒍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⒍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⒍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⒍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⒍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⒍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⒍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⒍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⒍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⒍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⒍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⒍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⒍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⒍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⒍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⒍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⒍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⒍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⒍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⒎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⒎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⒎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⒎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⒎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⒎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⒎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⒎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⒎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⒎10』子於是哭,则不歌。『⒎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⒎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⒎13』子之所慎:齐,战,疾。『⒎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⒎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⒎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⒎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⒎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⒎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⒎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⒎21』子不语怪,力,乱,神。『⒎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⒎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⒎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⒎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⒎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⒎2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⒎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⒎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⒎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⒎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⒎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⒎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⒎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⒎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久矣。"『⒎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⒎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⒎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前五章内容?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都是《论语》中前五篇的篇名而不是章名,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学而》篇的前五章内容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英语专业考研英语语言学考点测评内容简介
本书的章节设计旨在逻辑清晰且全面,前五个章节遵循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框架,包括: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第二章——语音学与音系学,第三章——构词法与词汇,第四章——句法,以及第五章——语义学。后五章在《语言学教程》基础上,针对考试重点进行了整合:第六章——语用学,第七...

贵人语迟下一句是什么
贵人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出处是《论语·学而》,翻译: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教训: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论语·学而》前五章 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请问第五章语义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7 第五章语义 第一节语义性质 1 语义是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果,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的内容。在语言里,语素、词、 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 2 语义包含理性意义即思想和非理性意义即情感两个方面。 3 语言形式类型:语汇、语法 4 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

《红楼梦》前五章的原文?
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 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

请问第五章语义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五章语义 第一节语义性质 语义是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果,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的内容。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语义包含理性意义即思想和非理性意义即情感两个方面。语言形式类型包括语汇和语法。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

四书五经的内容是什么?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主条目: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

海底两万里每一章主要内容50字
第四章 红海 海底两万里 第五章 阿拉伯海底地道 海底两万里 第六章 希腊群岛 海底两万里 第七章 地中海四十八小时 海底两万里 第八章 维哥湾 海底两万里 第九章 沉没的大陆 海底两万里 第十章 海底煤坑 海底两万里 第十一章 萨尔加斯海 海底两万里 第十二章 大头鲸和长须鲸 海底两万里 第十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前五篇课文的写法。(题目在下面...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十二课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读读写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

《格列佛游记》前5章分别都写了什么?急用,快快快快快快
第一卷 利立浦特(小人国) 前五章内容 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古斯”,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 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十二章》前五章翻译 -
宇文畏复方:[答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的前五个 -
宇文畏复方: 论语的前五篇的认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前五则翻译 -
宇文畏复方: 1、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请求帮助,有谁知道论语前五章的名句都有哪些?急需帮忙.
宇文畏复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前5篇请帮忙 -
宇文畏复方: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跪求论语的第五章内容 -
宇文畏复方: 论语第一篇第五章 (2008-05-02 11:16:34) 论语 文化 教育 国学 分类:孔子论语经典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书生解:1.治理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这样大的国家行事要更加周全,尊重客观规律才行.2....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第一篇内容是什么 -
宇文畏复方: 是 学而第一,此篇再与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各篇主要讲什么内容 -
宇文畏复方: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宇文畏复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

二道江区15757279411: 论语五章第一章内容理解 -
宇文畏复方: 5.1子谓公治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注解】(1)公治长:姓公治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译文】孔子评论公治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评析】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们非常器重也非常关爱,尤其是对公治长,孔子认为他极具仁德,品性高洁,实在无法表达自己对他的器重和关爱,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可以算上是对弟子们最高的夸赞和奖励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