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几戒?

作者&投稿:邢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家有几“戒”?~

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化而说。
1、不杀生
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
2、不饮酒
与儒家的‘智’相通。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
3、不邪淫
相当于儒家讲的‘礼’。即举止文明,通情达理。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
4、不偷盗
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
5、不妄语
与儒家的‘信’相通。信是诚实守信。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

扩展资料
佛家五戒与十善: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一善、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善、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善、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善、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善、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善、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善、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善、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善、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善、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五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扩展资料: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
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但还有很多。比如出家戒。菩萨戒。八关斋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
【五戒】
  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在家修行的居士有五戒、八戒、菩萨戒。
出家修行的主要的有沙弥十戒。 比丘250戒以及沙弥尼戒、比丘尼戒。 五戒是居士也就是信佛的不出家的人所受的戒,可以按照自己的执行能力受一个乃至五个</WBR>和沙弥戒比起来只有很小的差别。

五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喝酒 不妄语 不淫邪 为佛教五戒

最少五戒。最多是菩萨戒二百八十多条。

以戒为本

今天师父给大家讲,戒为菩萨之本。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要守戒,就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遵守法律一样。如果学佛的人不懂得守戒,那么这个人活在世界上就等于不懂得遵守法律,他一定会犯罪。如果学佛的人不懂得守戒,他也一定会犯罪,也就是犯阴律、犯阳律,以后就会到地狱去。所以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必须守戒,戒为学菩萨的根之本。

大家一定要明白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随随便便的去破坏它。在你心中要有这么个戒律。什么叫戒律?师父虽然对你们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要你们守五戒,但是你们要记住你们守的戒要比五戒还要多。如果你们守不好戒的话你们就会慢慢被人间污染。师父平时给你们讲了这么多学佛的理论、学佛的基础,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们好好守自己的戒。我这个“戒”不止五戒,其中还有你们不要发脾气、不许骂人、平时行为举止要像菩萨、讲话不许讲荤笑话……这些是不是师父给你们的戒律啊?做人要认认真真不要去骗人,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这是不是戒律啊?碰到什么事情要承认,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这是不是戒律啊?我没有必要一条一条拿出来让你们遵守,我是让你们好好地学,要从平时的生活当中把学佛成为一种自然。守戒要守到后来成为自然的守戒,而不是逼着自己一条一条去做。

学佛的人,众生所守的种种就是我们应该所守的种种。也就是说凡是人应该所遵守的戒律,我们学佛人首先必须遵守。可以讲坏话吗?可以去偷吗?可以去抢吗?可以吹牛吗?你们做得到吗?所以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困苦、艰难、挫折,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守戒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懂得不要去嫉妒人家,这不是在守戒吗?如果我们懂得不去恨人家,你哪来的被人家恨啊?如果你懂得我不要贪,你哪来的烦恼啊?你就是因为贪了,但你贪不到你就烦恼了;你就是因为恨了,因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了,所以你也会遭人恨,其实你得到做人的道理没有让你自己能够很好的运用。所以让更多的人恨你,让很多的事情在你身上发生。所以戒是很重要的。我们守戒就不会造种种的业。大家听得懂吗?守戒的人就不会造业,而造业的人他就不懂得守戒。今天你不乱讲话了,你不就不造口业了吗?你不乱做事情了,你不是守了你的身业了吗?今天有个人告诉我:一个名家之后,爸爸是大学的教授,而这个女儿在澳大利亚就像妓女一样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把她父母的脸都丢尽了。想想看,这就是不守戒她才做了这种恶业。

所以戒律犹如头上住着菩萨。一个懂得守戒的人,这个人头上犹如有个菩萨管着他,他就不敢乱来。菩萨时时在我们头上,时时在保护我们,又时时在管理我们。如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发疯就发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叫守戒吗?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的。因为你说出来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你说出来也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吵架的时候你什么都能说吗?你什么都不能说,吵架时乱说,会给今后家庭破裂造下因。只有好好地守住自己的嘴巴、自己的意念、自己的身体都不能做恶业。

杀业是当你起了瞋恨心的时候而去杀有生命的众生。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有杀业的话,他一定是以瞋恨心为主的。比如有人开始要杀鸡的时候,他不敢杀,结果爸爸妈妈硬叫他杀。当他抓圝住鸡的时候,鸡在乱跳乱蹦,不当心鸡翅膀或嘴巴啄到他的手,他一痛他的恨心来了举起来就是一刀,所以瞋恨心最能起杀念。当一个人恨人家的时候,实际上这个人非常危险。他可能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能接受事情,或他自己都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所以一个人如果恨心一起,他杀念就开始形成。当一个人恨得时候,虽然一开始他不想把他杀了,但是在他的脑海里已经铸成一个杀业的意念,而这些意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他心里越积越深。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一把刀放在你的皮肤边上,如果没有动它你说危险不危险?如果一把锋利的刀没有套子的,你放在身上天天都会给你带着危险。所以当人有瞋恨心的时候就等于一把刀在你的心上。所以人常说“心字头上一把刀”就是忍耐的忍字。很多人的心忍耐不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要有很大的慈悲心才能化解你心中的恨念,而且要超 度这个恨念。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懂得超 度。超 度什么?超度人家就是让人家好,就是超脱他的苦难。我们在人间做人实际上就是超度人家。我们把一个人教育好了,也叫超 度。把一个坏人现在变成一个好人了,是不是超 度?我们把自己的心要勤擦洗干净,就是经常擦洗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要去沾染不好的东西,也是超 度,超度有时也是帮他超越自己。就像我们很多人沾染了恨心,我们就擦不干净了。比方说今天你们对谁不好了,如果想再对他好就很难。因为你不喜欢他,因为他得罪过你,你就很难原谅他。这都是不好的思维积压在心中。犹如一把刀插在你心上,你稍不留神就会刺伤你的心。听得懂吗?

杀业有两种报应。如果经常有杀业的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生病。如果多病短寿就是因为在过去生中犯有杀业。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现在身体短寿、身体很不好,这个人过去生中一定犯有杀业。想一想,杀鸡、杀鸭、杀蟑螂、杀蚂蚁……不是杀吗?所以犯杀业的人短寿。听得懂吗?同样,如果这个人遭遇了各种不顺,比方说劫财都是和上一世犯淫乐有关。如果今世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刚刚有点钱就没了,刚刚有点好事又没了,这个人上一辈子就是和淫圝荡取乐有关系。所以经常很淫圝荡的人他的钱财是守不住的,他再劫重生,经常会有桃花劫。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干净一点,他的钱财就比较稳定;如果一个人刚刚有点钱就乱搞男女之事之人,以为自己钱很多,但不知钱很快就没了。听得懂吗?

师父今天给大家讲一些基本的常识,供佛的物品。供佛的物品在没有供佛之前千万不能吃。如果你今天买回来的物品是供菩萨的那就已经有因果在里面了。如果你自己嘴巴很馋“我先吃一个吧”,好了,吃菩萨的东西,犯罪了。听得懂吗?犯了什么罪知道吗?犯了偷盗罪。所以你们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人家刚刚供上去的东西,如果你想“我很想吃”,你就是不对。如果你看这个供果好吃,你把它换下来,你就是犯偷盗罪。什么叫偷盗罪?供菩萨的东西在你自己意念当中想吃了你把它换下来,那就叫偷。比如你看见人家拿来的东西你喜欢吃了,你来不及拿下来,你就是犯了偷盗罪。知道偷盗罪会下哪里吗?我等会儿讲给你们听。就这一点点小事情你们知道以后是什么报应吗?在佛堂里任何东西都不能私自拿,未经许可就是犯了偷盗罪。你们在佛堂里拿的东西等于在菩萨眼皮底下、在这么多护法神眼皮底下拿东西,全部都是偷盗罪。

师父为什么跟你们讲这些?刚刚第一个主题是“戒”。师父接下来给你们讲,戒什么?不正当的起心动念都是犯戒。听得懂吗?意念起了贪爱,就是犯淫戒。意念当中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以为人家看不见,这个就是贪恋,这个就犯淫戒。喜欢讲黄色笑话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也是属于淫戒。师父给你们讲:只要是师父的弟子、跟台长学佛的人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许说黄色笑话。不是说在佛堂里,是在任何时候,在家里也不行。因为你们念经的嘴巴、你们念经的心灵,你们上面都有护法神,你们只要有这种想法护法神就给你记录下来,接下来就该你倒霉了。为什么你求了不灵、人家求了灵?这些全部都是有原因的。虽然你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你还是有漏。还有师父规定:如果人家在讲一件事情,但人家不是这个意思,而你在无形当中想到了另外一层意思,你想到了你就犯淫戒。如果你再笑出来你一定会生病。我警告你们不能笑。如果人家讲错了,第一你不能去想。第二你想出来而且你又笑出来了,那就是你有行为了,接下来你一定犯戒受罚。你们年轻的都要听好了,记住一定要守戒。 

----恭录:白话佛 法 以戒为本




佛家有几戒?
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但还有很多。比如出家戒。菩萨戒。八关斋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五戒】谓不杀生、不...

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

关于五戒与吃素
二、五戒中,没有必须吃素、忌五辛的戒条,可以自愿吃素和忌五辛,也可以暂时吃“三净肉”作为过渡,但是,不可吃现杀、活烹的众生肉。三、吃素的话,必须戒掉所有的动物血肉食品,腌咸菜、酱黄瓜、熏豆腐等植物类的不算;但是,因为五戒中有“不饮酒”戒,所以,一些调味品、饮料中,如果含有酒精成...

当俗家弟子有什么要求?
佛教俗家弟子可以受五戒、菩萨戒。一、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二、菩萨戒 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

求佛教中关于居住的戒律或者教义
行宿不过三,是禅宗的祖师戒,在一个地方不要呆超过三天,避免对“住”生起执着。佛时代的头陀行者,有终年累月不离开山洞或树下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9880616llx 2010-07-04 · TA获得超过82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

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出自宗教戒律。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佛教都有哪些戒呢?持戒能生定吗?
佛教有五戒,分别是:1、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

三皈五戒十善是什么?受持后有什么作用?
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父母必读|家庭教育的10戒,你中几个?
父母必读|家庭教育的10戒,你中几个?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家有几“戒”? -
彭苑为佳: 十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正式戒律.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切佛教徒均应严格遵守.十戒是沙弥(指七至二十岁的男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和尚)、沙弥尼(指七至二十岁的女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尼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式叉摩那(学戒女,即候补尼姑)也应持守.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涂饰香、不自作亦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五条.

延平区18682225814: 僧人所戒指的是哪几戒? -
彭苑为佳: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为五戒九条戒名如下: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淫欲.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 (7).不歌舞倡会、不故往...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问题:佛教总共有哪些戒律?长谈犯戒吗? -
彭苑为佳: 佛法总摄三类戒:1、律仪戒,也叫摄律仪戒:是为了离恶防非;2、摄善法戒:是为了广集一切善行;3、饶益有情戒,也叫摄众生戒:是为了利益救济一切众生! 长谈属于散心闲话,犯的是律仪戒中五戒十善戒里的绮语戒!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的七戒是指哪七戒? -
彭苑为佳: 佛教没有七戒. 佛教的基础戒律有三皈五戒,八戒. 再高一点的有十戒、比丘戒、菩萨戒. 佛教有七众,分别是:近事女、近事男、沙弥尼、沙弥、学戒女、比丘尼、比丘.七众最为尊贵者是比丘.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

延平区18682225814: 做和尚有几戒? -
彭苑为佳: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杀生,不分大小.尽滚水,莫倾地,免虫命抛. 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盗,想损人而利己,如偷同条. 第三戒,戒淫念,莫贪美貌,耗元神,伤性灵,地狱难逃. 第四戒,戒妄语,虚浮不要,言忠信,行笃谨,老老实,至诚道.切不可将信字 轻易而抛.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乱性,发无明乱气躁,穿肠毒药早戒好.生灵肉 ,不可吞,冤孽难消,吃四两,还半斤,他还嫌少.杀一命,还一命,无情可饶 .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饱,清和味,神气飘潇洒自在多逍遥.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学里的八戒 -
彭苑为佳: 佛家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有几个戒条 -
彭苑为佳: 八戒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有几个戒条
彭苑为佳: 基本的有五戒,还有八关斋戒,随着修行层次不同,戒律也有所不同.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彭苑为佳: 五戒: 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不着华鬘好香涂身

延平区18682225814: 佛教戒律有多少条?
彭苑为佳: 基本五戒:戒杀生,受真正,戒淫念,戒妄语,戒酒肉. 佛教有很多戒律,你要想全部了解,可以去读以下这些律经,末学将经名与戒律条数列出: >(鸠摩罗什译): 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玄奘译): 四重戒四十八轻戒; >: 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 比丘戒218条,杂诵跋渠法133条,威仪法50条; 比丘尼戒277条,杂跋渠法34条. 说明:>和>为大乘律; >,>,>,>为小乘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