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教中关于居住的戒律或者教义

作者&投稿:刀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戒律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萨戒,也是以五戒为基础。何谓戒?就是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杀生,以慈悲为本,不要杀害生命,水陆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残杀,不杀生就可以得长寿,将来就不再结怨,达到怨亲平等。

不偷盗,别人的东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厘都不要拿,养成一种廉洁、淡泊的行为,就很有福报。

不邪淫就是说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淫乱,不破坏别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谐。

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不说离间话,不说粗恶话,不说下流话,要说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如意话,这才是真正的语言美,从心底到语言都很美。

不饮酒,因为酒是乱性的,学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饮酒就易干扰,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乱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这五条戒很基本,发展开来就是十善业,哪十善?身业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能够持五戒十善,那么你纵然一生一世没得到解脱,但起码可以保持人身,不会堕恶道,保持人身就还可以进一步争取、上进,很殊胜,所以必须要遵守五戒十善。

不贪欲,佛教视“贪”为人生三毒中之第一毒。贪欲是人把自己视为恒常的自性主体,为自己生活的美满和舒适,对不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具有无限的占有欲望。甚至为了占有,不惜采取各种非常手段,例如:杀人、偷盗、抢劫、贪污、走私等。这与佛教教义提倡的慈悲济世,众生平等的道德观是违背的,所以贪欲是佛教徒的重要禁忌之一,于是佛教提倡不贪欲禁忌,树立对自己的清净观。

不嗔恚: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思想上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怨恨、恼怒、仇恨等等情绪。并且出于上述情绪,可能进而采取对社会、对他人实行损害、伤害、报复、报仇等行为。这同佛教提倡合和共处的生活环境是不协调的,于是佛教提倡不真恚的禁忌,树立对社会、对他人的慈悲观。

不邪见:对社会、对他人和一切事物存有错误的思想认识,对佛教的教义有不正确的看法,存有不符合佛法所说的八正道的意识,可能会作出各种违背佛教的行为。这与佛教提倡的智慧不符的,于是佛教提倡不邪见的禁忌,用佛教的智慧看待事物,树立佛教的因缘观。
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高广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卧。佛法是先断外缘,譬如大众到道场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里看到舒适柔软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戒非时食 是说过了日中之后,除了饮水之外,不得再吃任何食物,同时平常日中前也应该不可随意吃零食
不歌舞倡伎 娱乐场所的歌舞,好坏不等,以娱乐为商业的人,为了“票房价值”,迎合低级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极平常的事;(2)娱乐场所的观众,男女混杂,贤愚不类;(3)出家人的生活,应以摄心闲静为职志,应以禅诵听教为要务;(4)出家人的服饰形貌与俗人殊异,易受俗人的注目,易招俗人的讥谤。有这四点理由,修道人是否应该进出於娱乐场所呢?
不积聚钱财 积聚的钱财,最后但为王、贼、水、火、恶子等五家所有。而世间之富贵,但如空花之不可追求。

  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戒律:为防止出家人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而做出的必须遵守的规定。
  律仪包括戒律,除了戒律,还包括礼节、言、行、仪表等日常行为的一些规定。

一、住宅的布置

假使说经济是家庭的血脉,那末,住宅就是家庭的躯壳。身体要希望它健康,非注重清洁不可;那末住宅非遵从我佛『净其房舍卧具』不可了。又一譬喻我人是家庭的灵魂,那末住宅就是家庭的衣服。我们对于衣服不修边幅,不只是有碍观瞻,为人所訾议;而且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很不利的。那末对于住宅的布置怎么可以不加注意呢?

房屋不在于大小多少,只要坚固整齐,空气清鲜,光线充足就是了。家庭的优美,不在于房屋怎样华贵,家具怎样奢华;而在于能以精巧的艺术手法,加以美化的布置。一所很简陋的住宅,经过聪颖的安排,就会变成很雅致、很悦意的乐园。家具的施用和装置,要细察家里的情况,而善于筹划。应买不应买的对象,要详加考虑,才不至于浪费妄用。

居住的房屋最好是东南向,次则西南向。若是西北向,便不合宜。因为东南向的房屋,夏日没有烈炎的熏蒸,而冬日则有阳光的照临,和西北向的,刚巧成个反比例。这是我们还择居室时应注意到的。

(1)卧室

每日须把被褥褶叠整齐,床铺的灰尘拂拭清洁。并把便桶溺器洗涤后,移置到厕所去。壁上挂夫妇间的摄影,并一二幅佛化格言,或再挂一二帧风景画。

(2)客室

室隅置花瓶或盆景。壁上宜悬挂佛化对联,佛化图画,或配以山水风景;使室内充满着佛化的景象。对自己既可由熟习而得到深刻的印象;对宾客亲戚朋友们,也可以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感受,可在无形中收获弘法的效果。字画以时常换挂为佳。

(3)客室联语

下面的几对联语可供选取:

△要作大雄佳弟子 当思奋迅度群生 △久长受用贫边得 安乐功夫忍处成
△时事五洲罗眼底 秋涛万顷起胸中 △行脚且完大士愿 雄心不作冷灰燃
△欲除烦恼须归佛 各有因缘莫羡人 △为期肩胛炼成铁 今日花前学诵经
△有钱当念无钱日 得意休轻失意人 △为道了无寒暑变 利生岂畏路途艰
△独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别人非 △贝叶行间修福慧 莲花座下礼能仁
△白发满头难再黑 青春过眼不重来 △长年白业经三卷 静夜青天月一痕
△举世只知嗟逝水 无人微解悟空花 △粗衣粝食随缘过 礼佛诵经乐趣真
△欲向法门参我佛 好从意地伏魔军 △案有经书窗有竹 壁多古画院多花
△芳兰只为因香折 良木多从被直摧 △病久确知念佛好 魔多反使道心坚
△真柏最宜堆厚雪 危花终怯下轻霜 △原知挫折当头棒 毕竟繁华过眼烟
△须信成从败后得 谁知荣是辱边媒 △云水一身天上下 风涛万里海西东
△是非莫与他分辨 自过应须自翦裁 △要使中华成佛国 不容外道入吾家
△浮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即是家 △家庭亲属皆归佛 净土莲华已待君
△事欲称情常不足 人能退步便无忧 △山顶月明长啸夜 水边云暖独行时
△荣衰可喻花开落 聚散还同云去留 △过眼暂时分好丑 到头半点不相干
△发心为念众生苦 得力难忘我佛书 △素壁淡描三世佛 瓦瓶香浸一枝梅
△虚名万事雪填井 幻景百年绳系风 △翠竹黄花闲意思 白云流水淡生涯
△未能有念归无念 道是无心却有心 △芒鞋竹杖春三月 纸帐梅花梦五更
△修养须从尘事炼 行持要向岁寒操 △四海即家栖幻质 五湖为镜照容颜
△忘我宁知余外物 出尘不在入深山 △不畏艰危不惧苦 要勤奋斗要成功
△吾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人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4)佛堂

中央供奉佛菩萨像。桌上置一香炉,一净杯,二花瓶,常供鲜花,佛前装一电灯或油灯,早晚功课焚香一枝或三枝。晚课毕,可把佛前灯熄灭,桌上安置功课本数册,以表法宝。桌前加幔,并置拜凳一只或数只。壁上悬挂佛化对联和图画,以策进净业。早晨佛前供开水一杯,午后送出洒于户外。佛堂须每日收拾清洁。倘屋宇狭小,卧室用布幔隔开,(或用橱隔开),划一小部份作为佛堂。供佛菩萨像以简单净化,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关于供像如下:

释迦牟尼佛左右配文殊普贤。
阿弥陀佛左右配观世音大势至。
或加奉弥勒佛地藏和释尊的十大弟子。
或只供释尊弥陀观世音大势至。
至于任何神像一概禁止,不得供奉。

(5)书室

关于书室的布置,也不出整齐简明,美观醒目,这几个原则。靠壁放几只书橱。室中设置桌子一张,桌上铺台布,环绕着放几只椅子。壁上挂些字画,以及佛化标语,格言等。书籍可选择1、佛教书籍杂志。2、有价值的国学科学书。3、有益的小说故事诗歌。

学校规定的教课书中,所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子女多得些学问,就须在课外给与他们有阅读其它图书的机会。所以家庭中应设置一个图书室。我们置备了各种书籍还可以借给亲友邻居阅览,以文字劝化他们信佛是很有功效的。倘屋宇狭窄,辟不出图书室来,就只用一只橱藏列佛学,科学,文学等书也可以的。

(6)厨房

除每日洒扫清洁外,更须将一切的炊具,用具,餐具每日都洗涤过。

(7)厕所

除洒扫清洁外,并须把地面和壁角,多撒石灰,多洒防疫水。

(8)地板

因受潮湿每易朽烂,宜做活动的数块,钉一铁圈。每逢霉天,把这几块地板揭开,使潮气外散,可免朽烂。倘在铺板时,先把搁栅和地板的背面用桐油揩敷,可耐久经用,比较不曾敷油的,可多用一倍的年份。

(9)窗幔

颜色要和四壁和谐相称,质料可选粗厚一些,能经风日的吹晒而不易损坏的。

二、居家须知

住宅是一家老幼幸福之所托,所以每日应洒扫洁净,把各种器具揩抹整理。开启窗户,调节空气,谨慎门户。室内不可堆积垃圾。房屋倘有损坏,应即随时修补。

(1)注意火烛

火烛更要当心。引火的对象,如废纸,乱草,破絮,木屑等物,不可放置在灶门和火炉贴近的地方,以防遗火成灾,每日需用的柴草,应估计一日所需的用量,放置在灶下,不可堆积得太多,今天烧完,明天再取。不可使儿童烧火,因他不知谨慎,每致误事。龙钟的老年人,也不可使他烧火,恐他好睡昏沉,难免误事。临睡时,要检点灶门和火炉四围。要在那些地方不着一物,以免火灰复燃,把物烧着,酿成火患。

冬夜就寝,室内倘没有烟囱设备,不可燃烧煤炉取暖,以防煤气中毒,生命发生危险。

柴草的堆置,应另备一室,谨密封锁。只可在取柴时开门入内。室内应禁止吸烟,没有罩子的灯火不得持携入内。

火油灯当临睡的时候,必须吹灭,以免夜间被猫鼠打翻燃烧。火油箱和火油壶不可放在火桶或火缸的邻近。火油箱要盖好,以免火星落下,酿成不测。若遇泼翻火油而失火,最忌浇水。可用干灰或湿灰,或被褥,毛毯覆之,就能扑灭。在冬季携带火炉睡眠,常使被褥熏成焦黄,甚至一个不当心酿成火灾。烘小儿尿布过夜,也有同样的弊害,我们应该避免。

儿童最喜燃纸游嬉,或燃烛舞蹈。那是有危险性的,我们应该加以制止。

如遇乡居失慎,须竭力援助扑灭,不要只管搬运自己的财物。

(2)不妨害邻居

家中不可发生争吵情事,大声喧嚷,以致邻居不安。更不可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开唱收音机和留声机,使得音乐歌唱等等扰乱邻居的清梦。家庭中早晚功课,可以不必敲木鱼,击引磬。

同居公用的晒场,不得一家占用,就使有很多的衣服要晒,也应先询问同居是不是需用。不可在公用的自来水管旁边洗物,妨碍他人取水的便利。阴沟不可使积污物,使沟渠不通,有碍公众卫生。

家庭近旁如有余地,宜栽培花草,果树,蔬菜。使环境风致幽雅,可以涵养性情。切不可在弄口,或后门外随意倾倒垃圾。

佛教是百无禁忌的宗教。在家信徒只要持五戒即可。清雅的地方是阿兰若,适合修定。恶劣的环境,如坟墓、屠场、妓院适合修种种观想法。
个人的住处,只要通风、明亮、交通方便就是好地方。
行宿不过三,是禅宗的祖师戒,在一个地方不要呆超过三天,避免对“住”生起执着。
佛时代的头陀行者,有终年累月不离开山洞或树下的。

我明白,我完全理解,完全明白你心中的迫切想法,和你的发心出离人间的决心,我说的对吗?如果正确的话,请继续往下看,如果不正确,那么你可以就此打住,换下一个人给你的回答。
我只强调三点:
一,你在给你自己添乱,你刻意寻找清修之所完全是在攀缘。
二,你完全是在心外求法,把外面的环境看的太重,总认为自己在五浊恶世,心生厌离,殊不知佛告诉我们当下往生的真意,五浊恶世与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把环境看那么重要却没有老实修行,处处修行,无论一切时,一切地完全心安住于修行。
三,佛当年树下一宿,是具体的事项没错,而且很了不起,但是佛更希望我们了解他这么做的深层次含义,是让我们心出离六道,身在恶世心离诸恶,光做到表层却不深刻理解内涵,是当要警惕的事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么?
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佛教中的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佛教中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

求佛教中关于居住的戒律或者教义
佛教是百无禁忌的宗教。在家信徒只要持五戒即可。清雅的地方是阿兰若,适合修定。恶劣的环境,如坟墓、屠场、妓院适合修种种观想法。个人的住处,只要通风、明亮、交通方便就是好地方。行宿不过三,是禅宗的祖师戒,在一个地方不要呆超过三天,避免对“住”生起执着。佛时代的头陀行者,有终年累月不离开山洞或树下的。

佛教有何戒?
八斋戒又作八支斋、八关斋戒、八戒斋、佛法斋、八分戒、八戒、斋戒、一日戒、近住戒、近住律仪。此为六斋日所持之戒,除五戒(其中不邪淫戒在此为不淫戒)外,尚有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即不坐高座、不卧好床)、离涂饰香鬘(即身不涂香油或装饰)离歌舞观听(即不观戏听歌)、离非时食戒...

佛教中的八个戒律是什么
佛家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3、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5、不饮酒,不醉迷...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佛教中所说的“戒”
其内容分为: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具足戒为出家戒,此为小乘戒之四级。三聚净戒为菩萨戒,这是大乘戒之通称。又菩萨戒为通戒,道俗通行——在家出家均可受之,故云通。具足戒为别戒,唯限出家二众受之,故云别。又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四科。

请问佛教居士的戒律是什么?
三皈依受戒在家学佛的人称为居士。居士是在家人,通常是受五戒修十善业(也有受八关斋戒的)。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和不邪见.有一本福建...

佛说的戒,指的是哪些戒?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由此可知,在家居士...

佛家戒、定、慧是指什么呢?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关于第一条不杀戒,除了实质的杀害不允许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侵害,若人人明白此理,不侵害他人,便是社会步向太平的一大基础。至于第二条不盗戒,因为人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物件和财富,不想被别人侵害或盗窃,所以偷盗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物资的侵害。若人人自律,我们居住的世界,不就是夜不闭户...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学常识:什么是居家八法 -
伏邹思复: 佛教所说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光山县13611949998: 请问佛教居士的戒律是什么? -
伏邹思复: 三皈依受戒在家学佛的人称为居士.居士是在家人,通常是受五戒修十善业(也有受八关斋戒的).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不...

光山县13611949998: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
伏邹思复: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有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奉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修习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和八关斋戒(不杀生、不偷盗...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经上讲的戒律 -
伏邹思复: 佛教有严格的规定.戒律只能依次向下了解,否则形同“窃法!当然也因为你没有那个境界,看了戒律不理解,未免心生疑问,难免诽谤. 1、在家弟子(含男居士、女居士)分两类,持五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可以持“八关斋戒”(猪八戒的姓名就是这样来的). 2、出家弟子分五类: 1)式叉摩那女(带发修行女),持六戒; 2)沙弥或沙弥尼(女出家众),持“沙弥十戒”; 3)比丘(男出家众)持具足戒(250条); 4)比丘尼(女出家众)持具足戒(348条).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家戒律有哪些? -
伏邹思复: 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教中的八个戒律是什么 -
伏邹思复: 佛家八戒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八关戒斋的简称.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于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种斋戒法.据《法苑珠林》卷一0六为: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

光山县13611949998: 中国佛教信徒的生活中的忌讳? -
伏邹思复: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亲口说的戒律有哪些 -
伏邹思复: 其实在四部《阿含经》中就已经有很多戒律的内容了,后来集成下来比较重要的有《四分律》《十诵律》《解脱戒本经》《五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摩诃僧祇律》等,其间的区别主要是不同的宗派流传的差异,汉传佛教的南山律宗即主要以其中的《四分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南传佛教相比,有一定差异,但大致相同. 律宗的经典主要是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汉传佛教还有《菩萨戒本经》等大乘戒.

光山县13611949998: 佛教有哪些戒条? -
伏邹思复: 有很多很多. 我现在只和你说八关斋戒.其他还有比丘戒.沙弥戒.很多.说不完. ------------------ 《增一阿含经》(节选) 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婬.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饮酒. ...

光山县13611949998: 答案:佛教戒律有哪些 -
伏邹思复: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