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亦反其本末”的翻译

作者&投稿:亓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盖亦反其本矣 的翻译~

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一、原文:战国 孟子 《孟子 梁惠王上》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二、译文:(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扩展资料
一、赏析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二、人物简介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
随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愍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

翻译译文为;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盖亦反其本矣的意思是: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盖亦反其本末出自:

《齐桓晋文之事》创作年代:战国时期,作者:孟子,作品体裁:散文,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节选: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

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

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扩展资料:

解读: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

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

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盖亦反其本矣
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
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文言文盖吾既发汝
《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2、hé:通“盍”。 ①何;怎么。《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 《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扩展资料”盖“现意: [ gài ]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

初中文言文大全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其本 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②盖亦反其本矣(根
⑧ 探求本源,考查

“盖以小人君子,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 求翻译...
所以说小人和君子,他们的想法肯定是相反的,小人讨厌君子就像君子讨厌小人一样.

初中三年的所有文言文的虚词的解释.
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故⑴原因,缘故。例:①马无故亡而入故。②问其故。③楚王问其故④既克,公问其故。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⑦人问其故。⑧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⑨何故而至此?⑩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⑵本来,原来。

解初一文言文
斯二者盖皆有之。(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盖五六百人也。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 发语词。: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4) 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5) 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6) 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

有谁知道古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及假借字有那些
盖: 通“盍”; 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 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彀: 同“够”。 能够。副词。 彀: 同“够”; 达到。动词。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估: 通“贾”; 商人。名词。 “舟中估客莫...

语文的虚词初中与高中的汇总与每个词的用法
斯二者盖皆有之。(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盖五六百人也。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 发语词。: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4) 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5) 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6) 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有哪些
5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单位)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生具有的)7.本未倒置(树根,引申主次,先后等)8.抑本其...

高中文言文 积累
《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晋中市15712051122: “盖亦反其本末”的翻译 -
钞和甘维:[答案]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盖亦反其本矣 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 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晋中市15712051122: 盖亦反其本矣 意思 -
钞和甘维:[答案] 翻译译文为;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晋中市15712051122: “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是什么意思 -
钞和甘维:[答案] 表示揣测的词,大概的意思

晋中市15712051122: 翻译:盖亦反其本矣 -
钞和甘维: 翻译译文为;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晋中市15712051122: 英语翻译1.盖亦反其本矣2.本末倒置3.抑本其成败之迹4.蜀之鄙有二僧5.孔子鄙其小器 -
钞和甘维:[答案] 1 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2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3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4 四川的边境上有...

晋中市15712051122: “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是什么意思 -
钞和甘维: 表示揣测的词,大概的意思

晋中市15712051122: 英语翻译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5.盖亦反其本矣 -
钞和甘维:[答案] 1 比较这两种情况,宁可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而让秦国背负理屈的舆论罪名. 2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 3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4 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当今世上任何人. 5 都违反其...

晋中市15712051122: 文言文翻译 -
钞和甘维: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种树郭驼橐传> 大凡种植 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3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的失去了天赋的善心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梦溪笔谈》中第二十四卷《指南针》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活板》如果只印两三本6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7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伶官传序》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晋中市15712051122: 英语翻译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2盖亦反其本矣3此之谓失其本心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6若止印三二本7本未倒置 8抑本其成... -
钞和甘维:[答案]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大凡种植 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愚公移山》原本是冀州的南边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

晋中市15712051122: ''本"在古汉语意思 -
钞和甘维: “本”字之解析: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一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这一横被木字之干(竖)向下穿越.本,其音通奔,所以,本字之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 因此,可与根组成根本.1.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