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期只有六识,八识之说源于何时何人?

作者&投稿:江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乘佛教论者的"六识说"和唯识论者的"八识说"分别指?~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着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着,故称此为‘五八无执’。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
  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着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着,故称此为‘五八无执’。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着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着,故称此为‘五八无执’。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如何正解第八阿赖耶识?
这些教证,显然不赞成生灭第八识直接等同大无为法真如如来藏的说法。辩证如下:兄所举证的经文,只是更...第一: 若无阿赖耶识含藏六识种子,如何能让六识有所变异薰染。譬如从善转恶、从恶转善、从净转染...也只有这样,才能“度一切苦厄”(悟后菩萨同时成就解脱生死的功德)《大乘起信论》:“心生灭者,依如来...

佛教的中国化的相关论文
按照唯识学派的说法,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未那识,第八阿梨耶(阿赖耶)识。阿梨耶相当于精神主体、灵魂,所具有的精神性种子(心理功能)据称是世界万有的本源。相州北派认为阿梨耶在性质上属杂染不净,主张佛性当有(相对于本有,以后才有,也称始有),只有累世修行才能达到解脱。相州南派主张阿梨耶...

五教十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法相宗用以证明第八阿赖耶识存在之五教证及十理证。大乘主张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一切小乘经论则唯说六识,不明八识,故大乘举出五教十理以证明其存在。五教者,谓于经中有五处说及第八阿赖耶识,即大乘阿毘达磨经二处,解深密经、入楞伽经各一处,及大众部阿笈摩。十理者,即:(一)契经说杂染...

《道德经》老子竟也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
八关斋戒,所以不受高广大床、歌舞伎乐,过量食等,亦有此缘。故六根一切所受,皆损福因缘,如物理能量转移,必依物体或介质间互触作用,六根触六尘而损福,也复如是。诸佛道士,尝言心定不外驰,则能量不外耗者,亦此理也。反之,以六尘供养福田,则增六尘福,如妙色、妙音乐、妙香、妙味...

天有几层 人说天外有天,佛教说地狱十八层,天有几层呢?
1、初禅天:此天分三层,即梵众、梵辅、大梵三天。此天中只有眼、耳、身、意四识没有鼻、舌二识。2、二禅天:也分三层,有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六识中只有意识。3、三禅天:同样分三层,是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六识中也只有意识。4、四禅天:此天有七层。为广果、无烦、无热、无...

法师《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是伪经吗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是伪经。佛弟子不要诵持此经。看是否是正法,有四法印来印证,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不合这些标准的,不是正法。

人有灵魂吗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

摄论学派的唯识古学
“始教”;在转依的果位上,其主张“相性融即”、“智如不二”与护法-玄奘系所主张“相性永别”、...瑜伽行派完善部派佛教的六识说而建立八识,也有“诸识差别”与“一心论”的不同主张。玄奘译《摄论...“一种七现”的思想注重以阿黎耶识为中心,真谛则将初期唯识的“一心论”演绎成“一意识”,强调以“...

投胎不用灵魂这个形体光第八识行么
以上为解释异熟识第八识。思量,即第七识,因为第七识之性能为恒审思量。恒为恒常无间。审为执我。思量即第七识念念思量我故。所以称为思量识,或我执中心。了别境识,谓前六识缘于五尘境,而生了别,故称为了别境识。义贯谓有外人问言:若如你所说一切法唯有识,云何世间人及诸圣教中皆说有我及有法?于是...

佛教名词求解释?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早期只有六识,八识之说源于何时何人? -
童恒金普: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
童恒金普: 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我……等无量名,是佛法的实相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如来...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第八识是什么 -
童恒金普: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八识都是什么 -
童恒金普: 阿赖耶识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门九识是什么 -
童恒金普: 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

勐腊县17122176433: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
童恒金普: 圣严法师开示: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

勐腊县17122176433: 人有几识都是什么 -
童恒金普: 人有八识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
童恒金普: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说的,心识是有开始的,请问心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童恒金普: 心识,指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勐腊县17122176433: 佛教佛学重大问题:阿赖耶识是怎么产生的 -
童恒金普: 一、定义: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