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同“使六国各爱其人”点翻译 ?

作者&投稿:樊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古文翻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翻译: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一、原文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译文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三、出处
节选自《六国论》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二、作品赏析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
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
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三、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好说(谁胜谁负)呢。
向使:以前假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当(tǎng):同“倘”,如果。
易量:容易判断。
这段话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较长,节选如下:
【原文节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白话译文】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被李牧接连打退。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扩展资料: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六国论》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分析这篇文章时,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六国论》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苏洵作品)

是阿房宫赋里最后一段的两句。如果六国都爱它自己的人民。(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如果秦爱各国的人民。(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望采纳。

假使让三个国家的君主都爱惜自己的土地/让六个国家的君主爱自己的子民


求古文翻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一、原文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二、译文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好说(谁胜谁负)呢。向使:以前假如。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当(tǎng):...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同“使六国各爱其人”点翻译 ?
是阿房宫赋里最后一段的两句。如果六国都爱它自己的人民。(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如果秦爱各国的人民。(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望采纳。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奇人勿附于秦,刺客_百度知 ...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假使楚、魏、韩三国各自爱潜他们的土地,杰出的人不要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财宝肥绕的地方,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故意躲着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的意思
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于秦,燕国刺客不动,好的将领还在

苏轼的《六国论》全文翻译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在《六国论》一文中,蘇洵提出哪些国家因“赂秦”而亡?哪些国家“不赂者...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 ——齐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燕、赵 楚国、魏国、韩国因“赂秦”而亡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当初韩、魏、楚...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是什么意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是 从前、以前的意思。向的读音、意义及用法举例如下:向 xiàng 〈名〉(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

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1)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2)把天下人的快乐作为自已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作为自已忧愁,这样的人不称王是不可能的。 (3)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著名刺客荆轲的生平事迹
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政治决策不能不让后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苏洵在《六国论》中所写得:“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也。” 荆轲等战国游侠不是凡夫俗子,他们是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超越物欲,将个人...

合阳县1505362458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同“使六国各爱其人”点翻译 -
牧鲁保英:[答案] 是阿房宫赋里最后一段的两句.如果六国都爱它自己的人民.(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如果秦爱各国的人民.(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望采纳.

合阳县15053624584: 六国论重点知识整理 -
牧鲁保英:[答案]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 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

合阳县15053624584: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则胜负之数,〔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牧鲁保英:[答案]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合阳县15053624584: 求古文翻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牧鲁保英: 北宋苏洵《六国论》 向使:假使.爱,吝惜,珍惜. 翻译: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合阳县15053624584: 高2语文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使”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
牧鲁保英: 使本义是命令. (1)动词 ①叫,让,派遣.如: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 ②奉使命,出使.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合阳县15053624584: 杜牧《过骊山作》的译文 -
牧鲁保英: 重点讲解一、实词1.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

合阳县15053624584: 六国论的译文 -
牧鲁保英: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

合阳县15053624584: 在《六国论》一文中,苏洵提出哪些国家因“赂秦”而亡?哪些国家“不赂者以赂者丧” -
牧鲁保英: 齐国、燕国、赵国“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 ——齐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燕、赵楚国、魏国、韩国因“赂秦”而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合阳县15053624584: 英语翻译1.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2.人皆得以隶使之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觉今是而昨非5.是又在六国下矣 -
牧鲁保英:[答案] 1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 2 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 3 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4 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5 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