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礼记 少仪》译文

作者&投稿:苍梧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文言文的翻译的问题,《礼记·乐记》中的~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②比:随着、顺着。《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下顺从也。”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④由:因缘、缘故。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①声成文:《正义》解释说:“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文”释为“文彩”,义仍不明。文就是文章的文,声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个的字母一样。②正:《乐记》作政。正同政。以下同。③乖:背戾,不和谐。《说文》:“乖,戾也”。

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②。唯君子为能知乐③。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⑤。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⑥,非极味也。清庙之瑟⑦,朱弦而疏越⑧,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⑨,尚玄酒而俎腥鱼⑩,大羹不和(11),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2)。

①伦理: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准则。又称伦常、人伦、纲常等。②众庶:此处指普通百姓,或谓之民。众庶犹言众民。按《说文》及《尔雅》等,庶的本意为众,不可作民字解。六经中有庶人、庶民、民、百姓等语,用法是有区别的:庶人与民的区别是在官为庶人,在野为民。百姓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士甚至大夫,只有把众庶中的庶字当作是庶民二字的省称时,众庶才能释为众民。③君子: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乐记》孔颖达解释为“大德圣人”, 即有大道德的圣人。六经中君子一词的含意很混乱,有时泛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在下位的普通民众;有时又与地位无关,循礼行事,仆隶可称君子,如《礼记·檀弓》记载的“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把执烛童子(幼仆)称为君子等。具体含意当视文义而定。《乐书》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深明乐理的人。④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备:完备。⑤几:近。《尔雅·释诂》:“几,近也。”如《礼记·聘义》说:“日几中而后礼成”。⑥食(sì,寺)飨(xiǎng,享):食通饲,飨通享。《正义》说:“食飨谓宗庙祭也”。误。宗庙之祭有大祭、小祭,小祭只飨神,无食义。大祭祀祭毕还要把飨神之物(牲肉酒醴之类)飨宾客,合称为飨祭。单言后者则称大飨,才有食义。而“食飨之礼”中的食飨二字含意广泛得多,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规模小的为食,大的为飨。包括丧祭中的飨食以及其他吉礼中的飨客如乡饮酒、射、加冠、婚、朝聘等礼中以酒食飨客的部分,都称为食飨之礼。⑦《集解》引王肃语说:“于清庙中所鼓(按:同奏)之瑟”。清庙,周天子祭祀七庙之一。《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这是一种说法。另《乐记》郑玄注说:“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孔颖达疏也说:“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以前说为长。⑧《乐记》郑玄注说:“朱弦,练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按:练就是捣练,丝经捣练,除去丝胶,生丝变为熟丝,柔韧性更强,同时,固有频率变小(音低而浊)。所以朱弦就是红色熟丝的意思。画疏二字不可解,孔颖达疏说是指疏通。瑟底加孔,疏通瑟底气流使与弦共振,声音变得迟缓,与义可通,然而画疏何以能释为疏通,终不可解。因此,不必理会郑注,可直接以孔疏解释:疏越为疏通气流之孔,或释为通气孔。⑨大飨:《乐记》郑玄释为祫祭先王,误。比如五年一次的禘祭,与祫祭同称殷(盛的意思)祭,也是大飨。又《正义》说:“大享(按同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这也是错误的。食享不极味,大享尚玄酒,这是二码事,不可混淆。若食享就是大享,二句话完全合在一起说,不必要分为两层了。大飨指郊天与宗庙之祭等大祭祀中的飨食宾客,其中有玄酒之设,而一般食飨是重礼不极味,但不一定设玄酒,所以于食享只言其不极味,于大飨才说尚玄酒。⑩俎:盛肉食的木盘(切肉木板亦谓之俎,此文指盛肉具)。腥:肉未熟为腥。如《论语·乡党》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全句的意思是:大飨中要有盛生鱼的俎。€(11)大羹:肉汁羹。参见《礼书》注。不和:不调合五味。�(12)好恶:喜好与厌恶。人道:《正义》释为人之正道,《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①,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②,礼胜则离③。合情饰貌者④,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⑤,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⑥;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⑦,义以正之⑧,如此则民治行矣⑨。

①以下四段为《乐论》章,论礼乐同异。《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②流:流移不定,这里是庄重的反意词。全句的意思是:乐胜则和合太过,使各阶层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了。③离:《集解》释为“离析而不亲”。④合情:和合人情。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⑤《正义》解释说:“文谓声成文也。若作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并和,是乐和民声也。”乐文释为乐的文采,同释为谐同,误。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同释为相同。乐不相同,则人情不通,上下不和。⑥不肖:《正义》释为愚,不妥。肖,似也。不肖谓不似。贤不肖谓贤与不肖贤,即贤与不贤。所以不肖即不贤。如《礼记·中庸》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颖达疏说:“变知(智)称贤,变愚称不肖,是贤胜于知(智),不肖胜于愚也”。⑦仁:儒学倡导的优秀品质之一,含意很庞杂,故孔子论仁,常因人因事而异,包括了智、勇、恕、忠、孝、恭、信、宽等各种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爱,《说文》说:“仁,亲也”。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墨子·经上》说:“仁,体爱也。”《国语·周语》说:“博爱于人为仁”。孔子也说:“仁者爱人”等。⑧义:《说文》中徐铉说,义“与善同意”。《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孙诒让引《孝经》唐明皇注说:“利物为义”。⑨民治:就是天下之治,民治行矣;意译就是:达到(实现)天下大治了。

译文: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孛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⑩。大乐必易(11),大礼必简(12)。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13),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14),诸侯宾服(15),兵革不试(16),五刑不用(17),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18)。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11)易:简易。指乐器简单,曲调变化少。�(12)简:通俭。《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大礼保留着原始的质朴性,所以礼尚俭。(13)揖让治天下:言其无所事事而天下得到治理。君主不施刑罚、威仪,无所为而天下治。终日但作揖、礼让而己。(14)暴民:强暴之民,即富于反抗精神的老百性。不作:不能发作,无以施其强暴。(15)宾服:《乐记》郑玄释“宾”为“协”,《说文》解释:“协,众之同和也”。《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是其典型用法,宾服释为协和而且服从,《尔雅·释诂》:“宾,服也。”宾、服都是服从的意思。(16)兵革:兵指兵器,戈矛之属;革为甲胄之属。兵革泛指军用器械或兵事。试:《乐记》郑玄注说:“试,用也。”(17)五刑:墨、劓、宫、刖、杀。按照《周礼·秋官·司刑》的解释:墨刑就是黥面,“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刑是“截其鼻也;”“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刖刑就是“断足也”;杀就是死刑。又《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是墨、劓、剕(feì,去声,非)、宫、大辟。剕就是刖,大辟即杀刑。郑玄说周朝时,刖刑改为膑(biǹ,去膝盖骨),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知战国仍是这种刑法。由于《吕刑》中说五刑三千,包括了刑法的所有条目,所以《乐书》中五刑是泛指所有刑法。(18)乐达:乐读如月,达谓发达,完美、隆盛貌。前段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以上数款为乐达的表现。

译文: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候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无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就是乐事发达了。调合父子之间的亲情,申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天子做到这些,算是礼事发达了。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15),礼以地制(16)。

(15)《乐记》孔颖达的解释是:“乐由天作者,乐生于阳,是法天而作也。”乐生于阳的意思就是乐属阳;法天而作就是按照天的形象缔造乐。天以和气化物,乐也是以律吕的调和产生的。如此“乐由天生”中的“由”字释为依据、按照,硬译为乐是按照天的榜样构造而成的。(16)《乐记》中孔颖达解释说:“礼以地制者,礼主于阴,是法地而制”。也是把礼乐与阴阳学说相附会,认为乐属阳,礼属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乐法(象)天,礼法(象)地。法地就以地为法,为榜样,如地有山川丘陵,礼也仿照这种情况,把人分成尊卑贵贱,高低不同的若干等级。所以“礼以地制”中的“以”也释为按照、依照,与“乐由天作”中的“由”字同义。

译文: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

仁近于乐(11),义近于礼(12)。乐者敦和(13),率神而从天(14);礼者辨宜(15),居鬼而从地(16)。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17)。

(11)正义》解释说:“春夏生长万物,故为仁爱。乐主淘和万性,故仁近于乐也”。�(12)正义》解释说:“秋则杀敛,冬则蛰藏,并是义主断割。礼为节限,故义近于礼也。(13)敦和:敦厚和同。(14)率:遵循、顺服。有敬义。(15)辨宜:分辨其宜贵宜贱。“辩”,《乐记》作“别”,通。(16)居鬼:《乐记》郑玄注说:“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鬼神,谓先圣先贤也”。(17)官:《乐记》郑玄注说:“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译文: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五帝三王乐:古人对五帝三王说法不一:其一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三王;其二认为,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序《正义》)。此外儒者还由《礼记·月令》把太昊(伏牺)、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五方帝,各主一方),夏禹、商汤、周文为三王(《孟子·告子下》)等。又有把周文、武二王合为一王者。由以上诸说,五帝三王之乐应指自伏牺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伏牺氏乐不详,朱襄氏(神农别号)时作五弦琴,葛天氏歌八阙,阴康氏作舞,黄帝作《咸池》,颛顼作《承云》,帝喾作唐歌,尧乐《大章》,舜作《九招》、《六列》、《六英》,禹作《夏龠(yuè,跃)》(一说乐名《大夏》,以龠伴奏)、《九成》,汤作《大护》,周武王作《大武》。《列子·周穆王》篇晋·张湛注文说:“《乘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汉书·礼乐志》说:“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说,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咸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濩》,周武王乐名《大武》(以上乐名中“招”、“韶”、“”三字通,“护”、“濩”二字通)。同书贾公彦疏引《孝经纬》说:“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夏谋》”;又引《乐纬》说:颛顼乐名《五茎》,帝喾之乐名《六英》;引皇甫谧语说:“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如贾公彦考证《大卷》就是《大章》等,再者古乐失传,学者各承师说,难免以讹传讹(《周礼》虽载有六代乐名,战国时已有许多失传,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时惟存《韶》、《武》两乐而已。

意思是:是君子不食猪狗之肠,因猪狗皆为以米粟为食的动物,猪狗的肠子又似人肠,君子不食此处以表不同类相残的仁爱之心,或表不与肮脏沆瀣一气之意(溷字用作厕所之意的出处在《礼记》之后很多年,可能为引申义),而非不食猪肉。
少仪君子不食圂腴,注云周礼畏作豢谓犬豕之属食米谷者也,腴有似于人秽。
古人 对动物都很慈悲的, 杀生都有很多明确得规定 ,比如不捕杀幼小和怀孕的动物等! 不像现在的人 什么都敢杀, 什么都敢吃, 甚至还变起花样来屠杀动物 !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听说古人相见之礼,如果是第一次拜访君子,就要说:“某某很希望把贱名报告给您的传达。”不可指名道姓地求见主人。如果是拜访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就说:“某某特地前来拜会。”平时难得见面的,就说:“某某很希望将贱名通报给您的传达。”常常见面的,就说:“某某常常麻烦您的传达通报。”瞎子求见,其所致辞与平时难得见面者相同。到有丧事的人家去求见,应说:“特来与您的传达一齐效劳。”未成年的孩子则说:“特来听候使唤。”到有丧事的公卿之家去求见,应说:“特来听候府上总管的差遣。”

  国君将到他国出访,臣下如果要向国君赠送金玉货币等物,应该谦让地说:“这是一点送给陛下随从的养马费用。”如果是赠给地位相当的人,就应该说:“送点微薄的礼品供您的从者使用。”臣下送敛衣给国君,应该说:“臣某来给贾人送点废置不用的衣服。”如果是送敛衣于地位相当的人,就应该说:“特来为死者送敛衣。’{如果是大功以上的亲属赠送敛衣,那就不必客套,直接把敛衣送去就是。臣卞为国君的丧事向国君进献货币,应该说:“这是向有关部门进献一点田野之物、”送给死者的马可以进入庙门。送给丧主料理丧事的马和礼品,以及插有大白旗帜的兵车,、就不宜进入庙门。赠送丧主礼品的人在吊唁以后,要跪着将礼品放在地上,然后由帮助丧主接待宾客的人从地上拿起来,加以收藏,丧主是不亲自接受的。

  一般情况下,受授礼物的双方都采取立姿,不采取跪姿,这样比较方便。但是,如果生来就是个身材高大的人,那就得采取跪姿受授礼物,以避免造成居高临下之势。客人刚刚入门,摈者要提醒主人向客人说:“请您先进。”等到宾主双方都来到席前时,摈者就说:“请各位落座”。如果座席是铺设在室内,宾主在推门进去以后,只有地位最尊或年龄最大的一位可以脱鞋于室内席侧,其他人都脱于户外。如果室内原来已经坐有尊长,则后来的人都要将鞋子脱在户外。宾主之间如果询间对方的口味嗜好,要说:“您经常吃某种食品吗?”如果询问对方的道艺,要说:“您经常研究某一方面的学问吗?”或者说:“足下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吧?”不要做事让人怀疑自己,不要估量人家器械的多少,不要羡慕富贵人家,不要乱说人家的贵重物品不好。室内室外都进行打扫叫扫,只打扫席前一片地方叫拚。打扫席前不可使用扫帚,拿备箕时要把箕舌对住自己的胸口。问卜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在卜笠以前先要打心自问:“我来求卜签是为了公家正事呢?还是为了个人目的?”如果是为了公家正事,才可以问;为了个人目的,就不可以问。

  对于爵位或辈分高于自己的尊长,不应该询问他们的年龄。在尊长闲暇时前去拜见,可以不用传达通报。在路上遇到尊长,如果被尊长看见了,就上前问好,没有被看到就算了。在路上遇到尊长,不要问他到哪里去。去尊长家里吊丧,要等到朝夕哭时,不要独自随便闯进去吊丧。在陪侍尊长坐谈时,如果尊长没有发话,就不要拿起琴瑟弹奏,不要在地上画来画去,不要玩弄手指,不要摇动扇子。尊长如果是躺着,卑幼者就应跪着为他传话。在陪侍尊长射箭时,要让尊长先取箭,然后自己再一次取过四箭。在陪侍尊长投壶时,,要把自己要投的四支箭都拿在手里,不可放到地上。在射箭和投壶时,如果是卑幼者获胜,不可像通常那样让尊长吃罚酒,而要洗好杯子,斟好酒,端到他席前请他喝。如果是主人和客人比赛而客人输了,主人也要以这样的礼数对待客人。请尊长吃罚酒,不可使用吃罚酒的专用杯子。投壶时尽管卑幼者占据优势,但也不能按照摧马规则办事。

  在国君尚未登车时,驾车人手执马缪,跪在车中央。驾车人要把剑佩在身体右侧,把良绥搭在左肩,绕过背后,从右腋下穿出而至于面前,使其末稍搭在车轼的覆盖物上,准备让国君拉着登车。驾车的人拉着散绥登车,一手执马鞭,一手握马堰,然后试车。

  卑幼者可以请求进见尊长,但在既见之后不可主动请求退下,须待尊长示意方可告辞。从朝廷上下来叫作“退”,从宴席上或游玩后回家叫“归’,,从军队上、从工地上下来叫“罢”。

  陪侍君子坐着说话、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懒腰,转动茹板,抚摩剑柄,旋转鞋头的朝向,讯问时间的早晚,这都是君子困倦的表示,看到这种情形,主动请退是完全可以的。

  向国君提建议,应该在考虑成熟以后再提,不要在提出以后才进行考虑。凡是向人借东西,或者替别人办事,也要这样。唯其这样,才可以既不招致国君怪罪,自己也不至于得罪。

  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秘密,不要随便地与别人套近乎,不要揭露他人的老底,不要有嬉笑侮慢的神态。作为臣子,对国君的过失可以当面劝谏,但不可以背后汕谤;国君如果不接受劝谏,作臣子的可以离他而去,但不可以心存怨恨。国君有美德,臣子可以称颂,但不可流于诌媚。国君接受了臣子的劝谏,臣子切切不可得意忘形。国君如果怠于政事,臣子应当鼓励他帮助他;国政如果败坏,臣子应当扫除弊政,更创新政。有旨够这样,就叫做社樱之臣。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一时冲动,否则也就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不可袭读神明,不可重蹈覆辙,不可妄测未来。作为士,应当以道德为依归,沈潜于六艺之中。\作为工匠,应当以规矩为依归,钻研有关的理论。不要低毁别人的衣服和制成的器皿。对于可疑的传闻只可姑妄听之,不可妄加证实。

  言语之美,在于语气平和,言简意深。朝廷之美,在于端庄整齐,举动合礼。祭祀之美,在于谨慎诚恳,心系鬼神。车马之美,在于行进整齐。莺和之美,在于铃声的清脆和谐。

  别人问及国君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能够从事国家的政事了”;如果还没有长大,就回答说“已经能够办理小事了”;如果尚未成童,就回答说叮还不能够办理小事”。别人间及大夫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大学毕业了”;如果尚未长大,就回答说“正在大学求学呢”;如果尚未成童,就回答说“还没有进大学受教育呢”。别人问及士的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会耕地了”;如果尚未长大,就回答说“已经会背柴禾了”;如果尚未成童,就回答说“还不会背柴禾呢”。

  手中拿着玉器,手中拿着龟甲菩草,不要快步走。在堂上不要快步走,在城上不要快步走。在兵车上,不需要凭轼行礼。身穿恺甲的将士不行拜礼。

  妇女在行吉礼时,即令是拜谢国君之赐,也是用肃拜。在充当祖姑之尸时,虽取坐姿,但不用手拜,而用肃拜。如果为丈夫或长子的丧主,则不行手拜礼,而行稽颗礼。妇人在既虞、卒哭以后,头上改戴葛纽,而腰间仍用麻带。祭祀时,无论是从姐上取肉还是把肉放到姐上,都不用跪下。手中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那样小心谨慎。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那样恭敬。大凡祭祀,不管在室中还是堂上,都不脱鞋;但在燕饮时,升堂之前可得脱鞋。在没有把当令食品先献祭宗庙之前,任何人都不得吃。

  为尊长驾车,尊长上下车时,要把登车索递给他,使他有所把持。始乘之时,尊长尚未出来,驾车人要俯首凭轼,敬候尊长上车。尊长下车步行离开之后,驾车人然后将车转往一旁,下车站着守候。乘贰车要凭轼行礼,乘佐车就不必了。贰车的数量,诸侯是七辆,上大夫是五辆,下大夫是三辆。对于大夫以上的阶层,对于他们所乘之车及驾车之马,不要随便评论其新旧老幼。观看尊长的衣服、佩剑、驾车之马,不要议论其价值。

  如果以四壶酒、十条干肉、一只食用狗赐给下属,或者下属以同样的物品献给尊长,都是把酒和狗留到门外,只拿着干肉进去察报,但察报辞却要把所献物品全部表述出来:“送来四壶酒、十条干肉、一只食用狗。”如果赠送的是已经切割好的肉,那就拿着肉进去通报。如果赠送的是家禽而且数量超过一双,那就只拿着一双进去通报,其余的都留在门外。当然,通报时要有多少双就说多少双。赠犬时,要牵着系狗的绳子。如果是赠送看家犬、田猎犬,就要交给主人家负责接待宾客的摈者;摈者接受之后,要询问这些狗的名字。如果是赠牛,就要牵着牛鼻绳;如果是赠马,就要牵着马僵绳。牛和马之类,都用右手牵绳;如果所送的是俘虏,就要用左手牵,空着右手以备其反抗。如果是赠车,只要将车上的绥解下来拿着进去通报就可以了。赠送盔甲时,如果有其他较轻的礼物需要先献,那就拿着此较轻礼物进去通报;如果没有较轻的礼物需要先献,那就打开放盔甲的袋子,取出头盔,拿着它进去通报。赠送笨重的盒子,可以只拿着它的盖子进去通报。赠弓时要把弓套褪下,左手抓着中央把手。赠剑时要打开剑匣的盖,把匣盖合在剑匣底部,然后把剑套垫在匣内,压在剑下。凡是赠送翁、书、干肉、芦苇包着鱼肉、弓、褥子、席、枕、小几、警枕、手杖、琴、瑟、用木盒装着的有刃的戈、着草、篱等物,在拿的时候都以用左手为敬。送刀给人时,要让刀刃向后,递给对方刀环。递送曲刀时,要把刀把递给对方。凡是把有锋刃的东西递给别人时,都不要把锋刃正对着别人。

  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①。郑玄注云:“左,阳也。阳主生。右,阴也。阴主杀。”在战车上的人;出城时刀刃向前,入城时刀刃向后。的行列,将军以居左为上,示战无不胜;士卒以居右为上死之志。军队中,示必

  接待宾客,要强调的是外貌之恭。举行祭祀,要强调的是内心之敬。办理丧事,要强调的是内心悲哀。国际交往,要强调的是扬我国威量敌方意图。行军作战,要留心险阻之处,不泄露自己的秘密,估

  陪着尊长吃便饭时,要先动手吃,但要在尊长吃饱后才住手。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大口地喝汤以致于汤汁顺着嘴角外流。要小口吃饭,但要迅速咽下。咀嚼要快,不要满嘴都是饭.’弄得腮帮子都鼓起来。饭后,客人想自己收拾餐具,这时主人要加以劝阻,客人也就住手。举行乡饮酒礼时,主人酬宾的爵,宾接过以后不饮,放在自己席前的左边。主人献给介的爵,宾回敬主人的爵,主人献给撰的爵,这都是必饮之爵,都放在各自席前的右边。

  平常吃鱼,如果上的是烧好后又浇上汁的鱼,就要叫鱼尾朝前。冬天上鱼时让鱼腹在右,夏天上鱼时让鱼脊在右,这样便于用右手取食。祭先的时候,要用妩。

  凡使用盐、梅等调味品,要用右手拿着而把要调制的羹饭放在左手上。

  摈者在代表国君授人礼品时,要从国君的左边出;在为国君传达命令时,要从国君的右边出。

  给为尸驾车的人酣酒,其礼数与给君驾车的人酣酒相同。如果驾车人在车上,则以左手抓住僵绳,右手接过酒杯犷先用酒祭车轴两头和车轼前面,然后自饮。

  凡上菜,如有用姐盛的,就在姐内祭之。君子不吃猪大的肠胃。弟子辈参预宴会,只能匆忙奔走而供役使,不能要求他们的步伐合礼中节;.若举杯喝酒,可以和尊长一样跪着祭酒,但饮时却要起立。凡是洗杯子以前,一定先要洗手。牛羊的肺,切割时要留着中央的一点相连,到吃的时候再用手拉断,以便祭而后食。凡有汁的菜肴,就不用再加什么调料。为君子择葱、蓬时,要把不能吃的根须和枯叶掐掉。凡上牲头,要把牲嘴对着尊者;尊者以牲耳来祭。陈设酒尊的人,要以斟酒人的左方为上尊之位。陈设酒壶的人,要使壶嘴朝外向着人。平常饮酒、洗头之后饮酒、向始冠者敬酒,在折姐未被撤下之前不敢落座。在宴会尚未进行到无算爵时,不吃菜肴。

  生的牛肉、羊肉、鱼肉,切成薄片以后再加细切就成为脍。糜肉、鹿肉切得较粗,”月做值;野猪肉也切得较粗,叫做轩;都是切成薄片后不再细切。糜肉切得较细,叫作辟鸡;兔肉切得较细,那叫宛脾;都是切成薄片以后再加细切。葱和燕都要切碎,和肉拌在一起浸到醋里,使肉变软和除去腥气。如果有折姐,宾客就从折姐中取肺而祭,祭毕再放回姐内,取祭与放回时都不坐。取炙肉祭与放回时也不坐。做这些事情时,尸可以坐。

  衣服穿在身上而对有关衣服的知识讲不出个道道,就是无知。

  如果天色已晚,尚未掌灯,这时又有人来参加集会,主人就要把已经在坐的人介绍给后来者。作盲人向导时也是这样。凡饮酒时为主人者,看到天色已晚,就应该一手执着点然的火把,一手抱着尚未点燃的火把,以表示自己的热情好客。客人看到这种情况要站起来表示谢意,然后主人把已点燃、未点燃的火把都交给自己的下人。夜晚的宴会,宾主之礼就不十分讲究了:不必过多谦让,不必更相辞谢,不必交替歌。为长者倒水洗脚、洗手和拿取吃的喝的,不要让口中之气直冲长者和食品。长者如果有所垂问,幼者要侧着头回答,以免口气冲及长者。

  代人主持祭祀,祭毕将炸肉送人时,要说:“把祭祀之福送给您。”主持自家祭祀,祭毕将昨肉送人时,要说:“送点好吃的请品尝。”如果是举行衬、练之祭,祭毕送肺肉时,要说:“我刚刚举行了衬、练之祭,特来某告。”凡是送昨肉给国君,主人要亲自加以检视,在昨阶南面交给使者一,面向南再拜稽首以送使者出发;使者完成使命归来,主人又面向南再拜稽首,以接受使者带回的君命。致送炸肉的礼数是:如果是太牢而祭,那就送牛的左肩、臂、蠕兰个部位,每个部位折为三段,共九段乡如果是少牢而祭,那就送羊的左肩,折为七段;如果是用一只猪而祭,那就送猪的左肩尹折为五段。

  国家财政紧张时,车子就不要雕刻花纹,恺甲也不用组带缘饰,食器也不用刻镂,有身份的人也不要穿丝鞋,马也不经常喂以谷物。

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适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曰闻名。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敌者曰赠从者。臣致襚于君,则曰“致废衣于贾人”,敌者曰襚。亲者兄弟,不以襚进。臣为君丧,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赗马入庙门,赙马,与其币,大白兵车,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坐委之,摈者举之,主人无亲受也。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则有之矣。始入而辞,曰“辞矣”。即席,曰“可矣”。排阖说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长在则否。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泛埽曰埽,埽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执箕膺擖。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志与?”义则可问,志则否。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燕见不将命。遇于道,见则面,不请所之。丧俟事,不犆吊。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寝则坐而将命,侍射则约矢,侍投则拥矢,胜则洗而以请。客亦如之。不角,不擢马。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申之面,扦诸幦,以散绥升,执辔然后步。请见不请退。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讇,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埽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毋拔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质言语。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执玉,执龟荚,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介者不拜。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葛绖而麻带。取俎进俎,不坐。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燕则有之。未尝不食新。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立。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有贰车者之乘马,服车,不齿。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犬则执绁,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牛则执纼,马则执靮,皆右之。臣则左之。车则说绥,执以将命。甲若有以前之,则执以将命。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器则执盖,弓则以左手屈韣执拊,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笏、书、修、苞、苴、弓、茵、席、枕、几、颎、杖、琴、瑟,戈有刃者椟,荚、钥,其执之皆尚左手。刀却刃授颖,削授拊。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军旅思险,隐情以虞。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毋流歠。小饭而亟之。数焦,毋为口容。客自彻,辞焉则止。客爵居左,其饮居右。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祭膴。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赞币自左,诏辞自右。酌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车,则左执辔,右受爵。祭左右轨范,乃饮。凡羞有俎者,则于俎内祭。君子不食圂腴。小子走而不趋,举爵则坐祭立饮。凡洗必盥。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凡羞有湆者,不以齐。为君子择葱薤,则绝其本末。羞首者,进喙祭耳。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饮酒者,禨者,醮者,有折俎不坐。未步爵,不尝羞。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麇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尸则坐。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洗、盥、执食饮者,勿气。有问焉,则辟咡而对。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儋州市17864221821: 《礼记》少仪篇的原文翻译? -
佛梅圣诺: 《礼记正义》郑玄注云:“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故以《大传》为篇”.此章中多讲亲亲尊尊之义,以其为人道之要.将humanism翻译成人道主义,其实此人道与彼人道相去甚远. 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

儋州市17864221821: “君子不食溷豚”是什么意思 -
佛梅圣诺: 《礼记•少仪》说的是“君子不食圂腴”,第一个字叫“圂”,意思是圈养的畜生,如猪或狗,第二个字是“腴”,意思是肠子或者下水,简单地说,是君子不食猪狗的肠脏,因猪狗皆为以米粟为食的动物,猪狗的肠子又似人肠,君子不食此处以表不同类相残的仁爱之心,或表不与肮脏沆瀣一气之意. 不是溷.是讹字. “君子不食圂腴”

儋州市17864221821: 《礼记·少仪》中原文为“君子不食溷腴”该句上下文是什么,什么意思? -
佛梅圣诺: 意思是:是君子不食猪狗之肠,因猪狗皆为以米粟为食的动物,猪狗的肠子又似人肠,君子不食此处以表不同类相残的仁爱之心,或表不与肮脏沆瀣一气之意(溷字用作厕所之意的出处在《礼记》之后很多年,可能为引申义),而非不食猪肉. 少仪君子不食圂腴,注云周礼畏作豢谓犬豕之属食米谷者也,腴有似于人秽.古人 对动物都很慈悲的, 杀生都有很多明确得规定 ,比如不捕杀幼小和怀孕的动物等! 不像现在的人 什么都敢杀, 什么都敢吃, 甚至还变起花样来屠杀动物 !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儋州市17864221821: 《礼记 少仪》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
佛梅圣诺: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

儋州市17864221821: 礼记的分类.礼记的分类有哪些? -
佛梅圣诺:[答案]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

儋州市17864221821: 求《礼记*大同》翻译 -
佛梅圣诺: 《大同》译文《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

儋州市17864221821: 人教版八下《礼记二则》原文翻译 -
佛梅圣诺: 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兑名》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虽然有...

儋州市17864221821: 两小儿辩日每字什么意思 -
佛梅圣诺: 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辩.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距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

儋州市17864221821: 《礼记 少仪》中记载,狗有哪些用途 -
佛梅圣诺: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

儋州市17864221821: 求《学记三则》—《礼记》翻译. -
佛梅圣诺: 即使存在美味佳肴,但人们吃了却不知道它的精髓.即使存在最高尚的品德,但人们学了以后却不知它最珍贵的在哪.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错误,比较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错误,这以后能够自我改正;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以后能够使自己更优秀.所以说:教和学相辅相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