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韩非列传的问题考证

作者&投稿:焦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仲尼弟子列传的考证~

“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字子我,与阚止同。史公偶不审耳。注参校《史记》与《家语》,以为颜囘当死于孔鲤之前,而以论语“鲤也死,有棺而亾椁”为设辤。窃有疑焉。孔子虽圣人,亦不能逆料孔鲤之死早於己而预为之设。且舐犊之情,人皆有焉。为人父而以其子早卒为设辤,虽乡间愚夫不忍为,况圣人乎?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覇越,所说皆六国策士之言,盖其事流传久,战国纵横家附益之,史公襍采之,其後吴越春秋、越绝书敷衍之。吴破齐、越入吴及黄池争长前後近廿年闲事,史记竝记之,且左传无晋败吴黄池之事。史公录之以备异说耳。参也鲁,虽笃行君子而鲜有发明。汉时以儒学为治国之术,故其名不彰。其後日重孝道,遂与颜囘孟轲并称焉,而游夏之徒乃无人齿及矣。孔子弟子公孙砻,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嵗。注廼以为即坚白同异之公孙龙,非。公孙龙子尝说平原君,若与子石为一人,此时当二百四十馀嵗矣,可乎?孔子之徒,有甚不肖者,若宰予、冉有、樊须辈,尚在七十二贤之列,则其馀弟子可知矣。至若孔子死,众弟子师事有子,直儿戏耳。虽然,有教无类,使愚昧之人与闻大道,於圣人何伤乎?《伯夷列传》敍夷齐事寥寥数语耳,其後皆牢骚语。《索隐》云: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於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类,故寄此而发论也。近似得之。《管晏列传》记越石父事与晏子春秋异而与吕览同,盖六国时传说。

关尹子,姓名不可考。“关尹”为周代官职 。先秦各典籍《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均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无“尹喜”的说法。至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列仙传》,方有“尹喜”之名。学者认为“尹喜”之名为汉人讹传(语出《列子·仲尼》,原文为“关尹喜曰”,其中“喜”为动词,汉人误以为其名),“尹喜”之说法实为错误,其人与尹姓亦无关联。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分明不是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见司马迁早已认为是两个人。  《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可见书非一种,人非一人,显然有区别。 《韩非子卷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权势不可以借人……其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其后又加解说:“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古之人难正言,故托之于鱼。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壅主。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上是解说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末二句,明明白白的把“老聃”二字提出来了。  《韩非子卷七·喻老第二十一》也同样引此二句:“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说与前大致相同。不管他解说的对不对,总可以证明道德经确是老聃所作。为什幺不用“老聃曰”而用“故曰”?因本篇标题“喻老”二字已很明显,故不必再重复其辞了。  《韩非子卷十八·六反第四十六》:“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两句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以下都是韩非子批驳老子之说,显然与老子意旨不相符合,但也能够证实道德经是老聃所作。  《韩非子卷六·解老·卷七·喻老》这两篇完全是引道德经上的辞句,并且都加以 “故曰”二字。两篇中共计约有一百个“故曰”。所谓“故曰”,就是指老子所说的话,因为两篇标题早己表示出来了,我们还能够怀疑吗 ? 老子当然就是老聃,难道还有第二个老子吗?  《庄子第三十三·天下篇》: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欲;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 此六句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 。即此可以证明道德经是老聃的著作。《庄子第二十二·知北遂篇》: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此五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所引末一句,较今本老子不同。考《韩非子:解老篇》所引前四句,多四个 “失”字,亦和今本老子不同。我想《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三部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作品,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经过无数次的传钞和翻刻,彼此字句略有异同,才是各存真相,若一字不差,反而令人怀疑了。  《庄子第十·肤箧篇》: “故月,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二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下面接着自己解说一句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与《韩非子》所谓“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其意义完全两样。我们今日只求能够证明道德经是老聃所作已足,庄韩二解,谁对谁不对,可以不去管它。  《说苑·敬慎篇》: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 ? 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 ”。叔向即羊舌肿,春秋时晋国人,与郑国子产同时。在那个时候,他也引 证道德经上的成语,认为是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书时还在叔向和子产以前,假使在他们以后,他就无从引证了。因此可以断定著道德经者确是春秋时代的老聃。《说苑》是西汉刘向所校。刘向是公元以前的人,在当时最称博学,他既采录了叔向引证老聃这几句话,可知他对于老聃著道德经这件事没有什么怀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为什么把老子和韩非放在一起写
1、简述:因为道家和法家表面上看相去甚远,实际上却相反相成,都表达了先秦诸子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观点。而且韩非还在《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两篇。2、拓展:《老子韩非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作者司马迁。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

老子韩非列传原文
老子的后人中,他的儿子宗成为魏国将领,孙子注则成为宫玄孙假的祖先,假在汉孝文帝时期任职。然而,申不害和韩非子也各有其学说和经历,申不害以法治术辅佐韩昭侯,韩非子则深研法术,最终因自己的学说而遭陷害。庄子,作为蒙地人,学识广泛,以寓言表达老子的道家思想,拒绝官位而选择自由。他的言论...

韩非子深知帝王术,为什么还会被李斯陷害身亡?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秦始皇嬴政都十分欣赏他的才能。韩非子被称为是最懂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人,虽然他不是帝王,但深知帝王之术,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韩非子已将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运用至炉火纯青。不过韩非子既然懂得帝王的想法,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同窗李斯给陷害,晚年死在了狱中。哪怕是像韩非子...

历史上韩非是结巴吗?
史记上记载,韩非确实有结巴的毛病。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这句话翻译过来是: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李斯为什么要杀韩非子?
回答:《史记》第六十三卷《老子韩非列传》。原文: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

求急急 韩非子《初见秦》
一、传略 《史记•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热衷于刑名法术之学,其学术根基在于黄老之学。韩非口吃,不善言辞,但擅长著书。他与李斯一同师从荀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韩非看到韩国的衰弱,多次上书给韩王,但韩王并未采纳。韩非认为,治国应致力于完善法制,掌握权势以驾驭臣下...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
*** 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子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晚年*** 曾和他的侄儿毛远新有过一次关于读书学习的谈话。他说:你说的《韩非子》我年轻时就看过几遍,其中的《说难》、《孤愤》、《五蠹》都能背得下...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题解] 本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储说,储存传说故事的意思。韩非为了生动、深刻地阐述法家思想,搜集了大量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按所说明的问题,分类汇编成《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右,因篇幅过长,又把左右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本文通过“狗猛酒酸”的故事说明君主治国只有坚决铲除身边...

为什么韩非开始被秦始皇重用而最后又死在秦国的监牢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 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 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

韩非子 内储说上所有古文题目
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 者,主之所用也。【经一】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 “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

扶风县15131628520: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问题:造成韩非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
蓝怕康力: 1 韩非的个性 正直而不容人 所以不容于人 2 韩非的思想 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贵族工商都是蠢物禄蠹,把当时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并且对这些人实行严打 3 韩非的立场 韩非阻止秦始皇灭韩 妨碍了秦始皇的统一计划 这些几乎都是深层原因 如果有人说是因为韩非被李斯嫉妒 就建议他再去看看史记

扶风县15131628520: 受到秦始皇赏识的韩非为什么惨死狱中?
蓝怕康力: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非死于李斯的谗言.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得到韩非后 很高兴,但还是没有重用他,秦国大臣李斯和姚贾出于对韩非才情的嫉妒,就在秦王面前诋毁韩 非,秦王就像历史上的所有暴君一样,只做正确的事和不正确的事,在韩非问题上,恰恰做了不 正确的事:下令将韩非关进监狱.不久,满腹经纶的韩非在狱中服毒自杀,而送给他毒药的正是 李斯.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按司马迁 的意思,韩非是死于李斯的嫉妒陷害.

扶风县15131628520: 道德经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是否正确 -
蓝怕康力: 是正确的. 这一部分记在《史记·列传》当中的“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原文为: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扶风县15131628520: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
蓝怕康力: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

扶风县15131628520: 老子韩非子为什么会合传(紧急求助) -
蓝怕康力: <<老子韩非列传>>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1〕放论,〔2〕要亦归之自然.〔3〕申子卑卑,〔4〕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

扶风县15131628520: 老子思想及其主张
蓝怕康力: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

扶风县15131628520: 老子的作者是谁,时期的什么,他是什么家的创始人 -
蓝怕康力: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关老子的文献资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篇传记只有几百字,但竟记载了四位与《老子》有关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这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司马迁也无法明辨,只好用“或曰”这样的词语来诸说并存.这说明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老子》及其作者已经弄不清了.

扶风县15131628520: 春秋老子是哪里人,有何依据?是河南鹿邑,还是安徽涡阳
蓝怕康力: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扶风县15131628520: 老子韩非列传的介绍 -
蓝怕康力: 《老子韩非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作者司马迁.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因限于篇幅,司马迁无法详细论述道家的各个流派,故而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庄、申、韩为其立传.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代表了道家“ 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③这两个系统 .司马迁的安排选取颇有见地.司马迁将他们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家关系的重要看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