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儒家文化

作者&投稿:丰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文化对中国成语的影响~

北宋以前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的最前沿,然而自此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却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社会的兴盛,经济的繁荣,其发展中存在着自然的法则。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建立在自然和人类本性之上的“自然法则”。对它的偏离和遵循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中国春秋起源,西汉兴起,南宋以降鼎盛的“儒家”文化应该对这种落后负起主要的责任。财富创造,自利的人性,契约自由,私人产权,竞争原则,法制原则,知识生产,开放的环境。这是经济中的自然法则。作为创始人的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仁”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礼”,他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重点是贵贱有序、尊卑有别严格的等级秩序。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由此而在政治、文化、经济上建立起了高度的集权统治制度。这种高度的集权到南宋完全确立并延续至中国封建的最后的一个朝代——清。在这种集权的制度下首先无法保障的是契约的自由。而契约自由是商业经济兴起的最基本的基础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法则之一。在信奉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儒家思想中,产权,私人财产的权利,在这种制度下也是非常脆弱的。私人财产权可以根据帝王的随心所欲的旨意顷刻化为乌有。在这种制度下,积累财产的动力常常显得不足。有形的物质资产的归属、处置、收益权尚且如此。对于知识等无形资产的产权又能怎样呢?中国古代就出现的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至深的四大发明,造纸、制南针、火药、印刷术,至今我们尚没有找到任何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获利多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收取了多少版权费等等。知识,特别是实用的科技知识的不被保护,直接产生的结果是知识创造的激励不足。人生而平等,平等交易的基本法则被“儒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取代。在这种整个社会强调尊卑贵贱严格等级的环境下,怎能渴望以强调独立自主、分散决策、消费者主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兴旺发达的北宋兴起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深深烙印。“儒家”强调的“仁”、“中庸”等思想与资本主义的以先验的人性“人是自私自利”作为自然法则的 “竞争”原则的格格不入。又怎能强求,依靠“儒家”思想治国的中国封建社会会由于无数自由竞争的个体积累的资本和知识产生临界的推力,将古代的中国从封建社会的陷阱中奋力一推,从而进入资本主义呢?“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及其广泛传播,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良影响,贬抑“财富生产”。而“财富生产”正是资本主义的追求目标,也是经济社会的一般法则。“儒家”思想的推行,从一个侧面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农业的重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即使是在我们引以为豪,和被西方学者极度推崇的北宋,也概莫能外。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氛围中,你能祈望以商业、制造业、加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萌芽,最终发展起来使我们跳出封建主义的“陷阱”而进入资本主义么?“儒家”思想的自我内敛性与资本主义崇尚自由开放的原则背道而驰。自宋以后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力推“儒家”思想的副产品。“儒家”思想取得了一种类似“国教”的地位。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作为开科取士的核心内容,从客观上起到了对知识生产特别是科技知识生产的强负激励。封建科举取士,以“儒学”经典及儒学各派对经典的注解为考题内容,考生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在这种情况下,及“儒学”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首先将中国最大多数,最有创造力,并且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紧紧箍在了非财富创造的“儒学”经典上,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人受到贬抑,并被降至最低,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以“科学思想”为先导,以新兴工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在这样的土壤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更遑论发展。“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更被科举制度放大为读书人中“学而优则仕”的畸形理念,及其倡导的森严等级,造成“仕人”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特别是对下层直接从事财富创造的生产者的贬损,直接地割断了促进知识传播的传导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那些高高在上的“硕儒”创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因为微弱地、漫长地技术扩散效应而无法推动古代中国告别封建社会进入我们现在仍存在的那种情节——进入资本主义。“儒家”思想因其从基本面上对经济社会中基本自然法则的违背而应对中国北宋以后的逐渐没落,特别是近代的落后负起主要责任。这些基本的经济自然法则是:财富创造、契约自由,私人产权,竞争原则,法制原则,知识生产,开放的环境。“儒家”思想强调以德修性,养德立身,兼济天下。以此作为社会伦理建设的基础原本无可厚非,并可促进社会的“仁”、“和”。然而偏颇于此,将具有自身自然法则的经济社会也囊括近来,却排斥其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法则,造成的则是中国数百年来落后的结局。文章引用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毁不灭性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毁不危身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同“毁不灭性”。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离经辨志 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出处: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云子曰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出处: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出处:《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出处:《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子曰诗云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成语与中国文化
  
  
   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 》中就曾指出:
  
   “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 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 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 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 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如
  
   “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 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
  
   如
  
   “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
   “恭而有礼”“观过知仁”“ 见贤思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 映。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 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 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
  
   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 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 、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 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 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 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 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 “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 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 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 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 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 ”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 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 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 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 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 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 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 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 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 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 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 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 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 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 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 “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 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 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 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 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
  
   “楚河 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 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 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 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 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 的成语有
  
   “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 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 “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 、“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
   “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
   “妙手回春”“ 三年之艾”、“以毒攻毒”、
   “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 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
  
   “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 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温故知新,望尘莫及···欲速者不达···

儒家文化对中国成语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与孔子所创儒家文化有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 “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礼”“观过知仁”“ 见贤思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猛精进”“叶落归根”“逢 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随波逐流”“水涨船高”“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文质彬彬”“非礼勿听”“怨天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速则不达”“道听途说”“成人之美”“三人行必有我师”“朽木不可雕”“言而有信”等等

njtdyuh5e5


成语与儒家文化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 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 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

儒学文化的特质·“语绝于无验”—儒家思维方式·整体思维
而儒家的思维方式从不对外界和人类自身做分门别类的研究。站在现在的立场,儒学思维的这一特征表明,在儒学的思想体系中,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或者说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心和物、心理和物理是统一的。进而可以说,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严格说来,在传统儒学中并没有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和...

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录名言
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录【热门版】 1、不学礼,无以立。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论语所说的就是儒家文化吗
当然儒家文化不仅仅是《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

儒家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有文章的告诉我在哪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儒家文化对中国成语的影响
中国春秋起源,西汉兴起,南宋以降鼎盛的“儒家”文化应该对这种落后负起主要的责任。财富创造,自利的人性,契约自由,私人产权,竞争原则,法制原则,知识生产,开放的环境。这是经济中的自然法则。作为创始人的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仁”为“仁者爱人”...

古代文学体现的儒家文化
一、以儒化形,儒学在古代诗词中的体现 诗词作为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写作形式之一与儒学是互为载体的关系,儒学可作为诗词的主题,或以寄情的方式渗透在字里行间。以我国古代诗词大家苏轼为例,他在词的创作中取得了更显著的成就,在词的历史贡献上来说,更胜于苏文和苏诗。本文将浅谈在苏词中儒家文化...

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在大力提倡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对人的教育作用非常大。一、儒家思想的教育作用大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是创始人。他有很多的经典语录,被他的弟子收集并且编撰成书,供后世学习。在里面,会教育人们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教育人们面对清贫的生活...

宋朝的两种文化是什么文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丰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宋朝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文化,它们分别是"儒家文化"和"诗词文化"。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时期是其文化思想和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

儒家文化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蔡甸区18575026611: 有哪些与儒家有关的成语? -
彭董活血: 罢黜百家、存心养性、甘贫乐道、毁不灭性、经史百子 1、罢黜百家 【拼音】:bà chù bǎi jiā 【释义】: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2、存心养性 【拼音】:cún xīn yǎng xìng ...

蔡甸区18575026611: 蕴含传统文化的成语成语1 - 5条,传统文化蕴含其中.体现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成语故事~ -
彭董活血:[答案] 蕴含传统文化的成语 儒家:仁者爱人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握手言和 化干戈为玉帛 得心应手 难以置信 内圣外王 轻而易举 ...

蔡甸区18575026611: 和儒相关的词语或成语 -
彭董活血: 儒的成语 :老师宿儒、 焚书坑儒、 喔咿儒儿、 侏儒一节、 喔咿儒睨、 九儒十丐、 风流儒雅、 燕颔儒生、 宿学旧儒、 谈笑有鸿儒、 耆儒硕老、 章句小儒、 阳儒阴释、 侏儒观戏、 耆儒硕望、 硕彦名儒、 舌战群儒、 通儒达士、 当世儒宗、 宏儒硕学、 一代儒宗、 儒家经书、 老手宿儒

蔡甸区18575026611: 儒家文化对中国成语的影响
彭董活血: 充实了中国成语

蔡甸区18575026611: 形容儒家的成语 -
彭董活血: 儒家经书 [rú jiā jīng sh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范围随历代王朝的增设而不断扩大.由最初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发展为宋代的十三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百科释义 儒家经书,成语,指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

蔡甸区18575026611: 中华儒家文化经典四字成语,净化心灵,发人深省 -
彭董活血: 受益匪浅 [ shòu yì fěi qiǎ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shòu yì fěi qiǎn ] 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蔡甸区18575026611: (论语)出自本文的儒家为人处事之道的成语 -
彭董活血:[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蔡甸区18575026611: 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语 -
彭董活血: 甘贫乐道 杀身成仁 克己复礼 秉要执本 成败兴废 出其不备 伤教败俗

蔡甸区18575026611: 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经典文章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他们分别是 -
彭董活血:[答案] 夜不闭户、选贤举能、老有所终、天下为公

蔡甸区18575026611: 蕴含道 佛 儒家思想的成语 及解释 -
彭董活血: 道:无中生有天长地久(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佛:舌绽莲花醍醐灌顶(经讲得好,莲花象征佛法)(醍醐是香油,倒灌于头顶,形容彻底觉悟) 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