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必要有桀纣之暴,又要有汤武之仁,才不算臣弑君的翻译是

作者&投稿:经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初”翻译为?~

好像是乃见汤武之功吧 因为有了桀纣的暴乱 才显示出汤武德功绩

  是五蠹吗?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②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④之,使王天下⑤,号之曰⑥有巢氏。民食果蛤⑦,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⑧以化腥臊,而民说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⑩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⑾。近古之世,桀纣⑿暴乱而汤武⒀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⒁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⒂、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⒃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⒄,不法常可⒅,论⒆世之事,因为之备⒇。宋21人有耕者,田中有株22,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23而守株,冀24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25为宋国26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27不耕,草木之实足食28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29也,不事力而养足30,

  注释:


  本文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共22卷55篇。

  ②〔不胜〕力不能敌。

  ③〔作〕兴起、出现。

  ④〔悦〕喜欢。

  ⑤〔王(wàng)天下〕统治天下,为天下之王。

  ⑥〔号之曰〕称之为。

  ⑦〔果(luǒ)(bàng)蛤(gé)〕木实、瓜类、蚌蛤。,同“蚌”。蛤,蛤蜊,似蚌而圆。

  ⑧〔钻燧(suì)取火〕钻燧木以取得火种。燧,用以钻火之木材。

  ⑨〔说(yuè)〕通“悦”。

  ⑩〔中古〕指距秦较远之时。

  ⑾〔鲧(gǔn)禹决渎(dú)〕鲧和禹挖河(泄水)。鲧,禹(夏朝开国之君)之父。决,开挖。渎,水道,沟渠。古以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在山东入海)为四渎。传说鲧治水以堙(yīn,塞)为主,九年无功,被舜杀死;禹改用疏导之法,十三年水患始息。与本文所记有别。

  ⑿〔桀(jié)纣(zhòu)〕桀,夏朝末代之暴君。纣,商朝末代之暴君。

  ⒀〔汤武〕汤,殷朝开国之君。武,武王,周朝开国之君。

  ⒁〔夏后氏〕夏朝开国之君禹。后,君主。

  ⒂〔尧舜〕夏朝以前有盛名之二君主,尧传舜,舜传禹。

  ⒃〔新圣〕新兴帝王。

  ⒄〔期修古〕期,希求。修,习,治。修古,学习古法。

  ⒅〔法常可〕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

  ⒆〔论〕研讨。

  ⒇〔因为之备〕从而为之作准备,采取措施。因,依,按照。备,采取措施。

  21〔宋〕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22〔株〕树橛子。

  23〔释其耒(lěi)〕释,放下。耒,农具,状如木叉。

  24〔冀〕希望。

  25〔身〕本身,自己。

  26〔国〕指全国之人。

  27〔丈夫〕指男丁。

  28〔足食〕足够吃。

  29〔衣(yì)〕动词,穿。

  30〔不事力而养足〕不从事劳动,而衣食充足。养,供养。


  人民少而财①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②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③。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④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⑤薄,故民争;虽倍赏⑥累罚⑦而不免于乱。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⑧,采椽不斫⑨,粝粢之食⑩,藜藿之羹⑾,冬日麑⑿裘,夏日葛⒀衣,虽监门⒁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⒂以为民先⒃,股无胈⒄,胫⒅不生毛,虽臣虏⒆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⒇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21也;今之县令22,一日身死24,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25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26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27者,膢腊28而相遗29以水;泽居苦水30者,买庸而决窦31。故饥岁之春32,幼弟不饷33,穰岁34之秋,疏客35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是以古之易36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37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38也,重争土橐39,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40,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41,称俗42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43。


  古者文王处丰镐44之间,地方百里45,行仁义而怀西戎46,遂王天下。徐偃王47处汉东48,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49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50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 51 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注释:


  ①〔财〕财货,物资。

  ②〔厚赏〕丰厚之赏赐。

  ③〔自治〕自然就不乱。

  ④〔大父〕祖父。

  ⑤〔供养〕享用之物。

  ⑥〔倍赏〕加倍赏赐。

  ⑦〔累罚〕屡次惩罚。

  ⑧〔茅茨(cí)不剪〕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

  ⑨〔采椽不斫(zhuó)〕柞(zuò)木做屋椽,而且不加雕饰。斫,原作,加工。

  ⑩〔粝(lì)粢(zī)之食〕粗粮饭。粝,粗米。粢,小米。

  ⑾〔藜(lí)藿(huò)之羹〕野菜汤。藜,藿,皆草名。羹,带汤的蔬菜食品。

  ⑿〔麑(ní)〕小鹿。

  ⒀〔葛〕麻布。

  ⒁〔监门〕看门之人。

  ⒂〔臿(chā)〕掘土工具,锹。

  ⒃〔为民先〕带头干。

  ⒄〔股无胈(bá)〕大股上没有毛。胈,股上之毛。

  ⒅〔胫〕小腿。

  ⒆〔臣虏〕奴隶。

  ⒇〔让天子〕指尧舜禅(shàn)让。

  21〔不足多〕不值得赞扬。多,赞美。

  22〔县令〕一县之长。

  23〔一日身死〕一旦死了。

  24〔絜(xié)驾〕套车,此处指乘车,意为仍然阔气。絜,约束。

  25〔轻辞〕轻易辞谢,以辞为轻易。

  26〔实〕实际情况。

  27〔山居而谷汲〕住在山中(高处)而自谷中(低处)汲水。谷,山涧。

  28〔膢(lóu)腊(là)〕祭名。膢,二月祭,祭饮食之神。腊,腊月祭,祭百神。

  29〔遗(wèi)〕馈赠。因得水难。

  30〔泽居苦水〕住在洼地,苦于水涝。

  31〔买庸而决窦〕雇人掘水道排水。窦,通水之路。

  32〔春〕其时青黄不接,为缺粮季节。

  33〔幼弟不饷〕虽幼弟之亲,亦不予之食。

  34〔穰(ráng)岁〕丰年。

  35〔疏客〕关系不深之客。

  36〔易〕轻视。

  37〔鄙〕低下,粗俗。

  38〔势薄〕(天子)权势轻微。

  39〔土橐(tuó)〕高职位。另一说,土,应作“士”,同“仕”,作官;橐,通“托”,托身于诸侯。

  40〔为之政〕为政,行政。

  41〔戾(lì)〕暴戾,残暴。

  42〔称(chèn)俗〕适合世情。称,适合。

  43〔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情况因时世不同而有异,措施应适合于当前时世的情况。

  44〔丰镐(hào)〕二地名,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45〔地方百里〕占有之区域,方圆百里。

  46〔怀西戎〕安抚西方各民族,使之归顺。怀,感化,安慰。

  47〔徐偃王〕西周穆王时徐国国君,据今安徽省泗县一带。

  48〔汉东〕汉水之东。

  49〔割地而朝〕割地予徐而朝见徐偃王。

  50〔荆文王〕楚文王。荆,楚之别称。楚文王在春秋时,与徐偃王不同时,有人认为“荆文王”的“文”是衍文。究竟是哪一个楚王,不可考。

  51〔用于古〕适用于古代,古代可行。

  当舜之时,有苗①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②,非道也。”乃修教③三年,执干戚舞④,有苗乃服。共工⑤之战,铁短者及乎敌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⑦,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⑧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⑨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⑩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⑾。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⑿,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⒀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⒁徐鲁之力,使敌万乘⒂,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①〔有苗〕舜时一部落,亦称三苗。有,助词,无义。


  ②〔上德不厚而行武〕在上位者德行微薄,而使用武力。上,指帝王。

  ③〔修教〕修整教化,推行教化。

  ④〔执干戚舞〕手持干戚而舞。干,盾;戚,斧;皆兵器。执之舞,化武器为舞具也。

  ⑤〔共工〕传说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其后人以官为姓,世居江淮间。战争之史实不详。

  ⑥〔铁(xiān)短者及乎敌〕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锸一类兵器。

  ⑦〔竞于道德〕争以道德相高。下文“逐”“争”义同。

  ⑧〔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以善外交辞令著名。

  ⑨〔辩〕言辞巧妙。

  ⑩〔非斯言所谓〕与你所说并非一回事。

  ⑾〔去门十里以为界〕以距鲁都城门十里处为国界。言所侵甚多。

  ⑿〔削〕土地减少(被侵占)。

  ⒀〔非所以持国〕不是可以用来管理国家的。

  ⒁〔循〕依照。

  ⒂〔使敌万乘〕用来抵挡大国(的侵略)。使,用。万乘,一万辆兵车,指大国。乘,四匹马驾一辆兵车。


  本文是体现韩非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内容是根据他对古今社会不断变迁的看法,论述法治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态度。韩非的议论,深刻周密,不尚空谈,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归纳出结论,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上古时期,人很少,但是野兽众多,人们斗不过野兽虫蛇。这时出现一位圣人,他用树木搭了屋子让人躲避鸟兽的伤害。人们很高兴,便拥护他为王,称之为“有巢氏”。人们当时吃的水果和蚌蛤由于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许多人生病了。这时候又出现一位圣人,他用钻木取火的方法驱除了腥臭,人们很高兴,便拥护他为王,称他为“燧人氏”。在中古时期,各地都有汛情,鲧、禹负责疏通河道。近古时代,桀、纣暴政,而汤,武起兵讨伐。到了夏朝,如果还有用钻木取火过日子的人,一定会被鲧、禹所取笑。到了殷、周,如果还有人以疏通河道为己任,那一定会被汤,武所取笑了。到了如今,如果还有人效仿尧、舜、汤、武、禹的做法,那一定会被新的圣人所取笑。所以圣人不指望着墨守成规来制定如今政治的措施与做法。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颗树,有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树上,折断了脖子而死,因为这样,所以他放下手中的农具整日守在树旁,希望还可以捡到现成的兔子,这种事当然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了,因此他也被宋过人耻笑,如今按照从前的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智力百姓,和守柱待兔没有两样。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译:古代男人其实并不耕种,光靠植物的果实已经足够填饱肚子。妇女也不用织衣物,靠兽皮就足够穿带。不用很费力就可以满足生活。人口少,资产却有剩余,所以没有纠纷。所以根本就不用厚赏与重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可以自己管好自己。而如今,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已经很普通,家里的每个孩子又会有五个孩子,老人还没有去世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人口众多而资产很少,尽管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就是人们之间产生纠纷的原因。虽然加重赏罚,但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 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 股无 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 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 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 非高也, 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们住的是不曾裁剪的茅屋,连木橼都没有砍的很平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藿之羹”(我晕,不知道这是啥- -b也许是藿菜煮的汤。。)冬天穿鹿皮,下天穿麻衣;就算是现在看大门的人,也不会比这再差了。禹治理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干的比谁都累(好象应该翻译成带领大家耕作 ~)大腿已经瘦的不像样子,小腿累的“不生毛”(郁闷,又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的),就算是给人做下人的,也不会比这再苦了。这么说来,古代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别人,不过是解下看门人的贫困和下人的劳苦而已;所以在那时候让位并不值得称赞什么。如今的小县令,如果有一天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可以有马车坐,所以别人自然特别重视。所以人如果让位,很随便的就可以辞去以前皇帝的职务,但是却很难舍得如今县令的职务,这也是因为待遇不同。居住在山上,需要下谷中打水过日子的人,过年的时候以水作为礼品相赠。居住在池泽中深受水害的人,却要花钱雇人来排水。所以在灾害严重的年头,自己的小弟来都不可以管饭,而丰收的时候,就算是不太熟悉的人也务必招待。然而这并不代表疏远弟弟喜欢不熟悉的人。是由于资产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从前的人不重视财务,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比现在仁义,而是由于资产充裕。如今的人争夺资产,也不是因为比以前的人卑鄙,而是由于资产太少了。轻易辞去天子的职位,并非人格多么高尚,而是由于待遇不好;如今的人争争夺权位,不是因为品格低劣,而是因为待遇好。所以圣人以资产多少,利益薄厚来制定政策,所以重赏轻罚不代表仁慈,重罚轻赏也不代表暴戾,能符合大众就好了。所以政事要根据实际来制定,才是最适合时世的制度

  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 举兵伐 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 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 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 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 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文王本在丰、镐一代,方圆不过百里,施行认义却感动了“西戎”(西面的人?或者西面的少数民族。。。)得以统治天下。 徐偃王则在汉东一代,方圆也不过五百里,施行仁义。向他割地进贡的国家竟有三十六个。文王怕徐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起兵讨伐,灭了徐国。文王施行仁义而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却得到个丧国的结果,所以仁义使用于古代而不使用于今日。所以说:随着时代改变政治手法也需要改变。在舜做皇帝时,苗族人不臣服,禹主张起兵讨伐。舜却说:“不行。品德的教育还没有开展就起兵讨伐,这不合情理”于是教育了三年,拿着枪与盾跳舞,苗人才臣服。共工之战的时候,兵器短的人容易受到攻击,盔甲不够坚固的人更容易伤及身体。也就是说,这种拿着枪与盾跳舞实行德教的政治手法已经在今天不在适用。所以说:随着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改变。上古的时候在道德上争高下,中期以智谋争高下,而如今却以气力争高下。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的使者子贡去说服齐国。齐人说:“你说的话不是不巧妙,但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那些。”然后举兵攻打鲁国,把国界扩张到离鲁都城门十里的地方。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依然灭亡了,子贡的话很巧妙但鲁国却失去了土地。换句话说,仁义与智谋不是治国之本。如果抛弃偃王的仁义以即子贡的辩论,以徐/鲁本国的势力去抵抗强敌。那么齐/荆也不会那么容易得逞了。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就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古今的风俗不同,新旧的政治措施也不会相同。如果想以宽大和缓的政策来治理急剧变化时代的人民,就会像没有僵绳与马鞭就去驯服烈马一样(困难)。这就是不理智产生的祸患。如今,儒家墨家都称赞从前的天子仁爱天下,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似乎应该是:如父母看待孩子一样看待人民)。究竟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司寇行刑的时候,天子会下令停止演奏曲乐;听到决定采用死刑的报告,天子会难过的掉泪”这些举动都是从前天子所为。如果君臣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天下就会太平无事,那么说来,真正的父子之间就没有纠纷了吗?人的感情,没有比父母情谊更重的了,大家都看见了,感情深厚未必就一定和睦,(天子对臣民)就算感情深厚,难道就能保证太平和睦吗?如今看来,从前天子对臣民感情再深厚,也不会超过父母对子女,子女都不一定会不会违背父母,更何况一国之治呢?而且行刑的时候天子痛哭,这不过是为了表现仁爱之心罢了,并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流泪不想用刑,这是仁;然而难过归难过,刑还是要行的,这才是法。天子更侧重的是法,而不是痛哭,所以很明显,仁义并不可以作为智力国家的办法 .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再说人民固然是屈服于势力,很少有人是感怀于任意。孔子是天下(也许是第一的意思?)圣人,在各地修身养性,弘扬儒道,可是各地赞扬他仁义崇高,甘愿为他做事的只有七十几个人。重仁的人实在少的可怜,重义的人也实在难得。这就是为什么,天下这么大,而能甘愿为其(孔子)办事的人只有七十来个人了,而能宣扬仁义道德的人却只有孔子一人。鲁哀公并不是什么仁义之君,南面而坐统治国家,国内的人民没有敢不臣服的,还是权势更容易让人臣服,所以仁义的孔子反而做了鲁哀公的臣子。孔子当然不时看重他的仁义,而是臣服于他的权势。如果论仁义的话,孔子当然不会听鲁哀公的,但是由于权势,鲁哀公就可以让孔子俯首称臣。如今学者们说的天子,不必利用权势,只要履行仁义便可以治理国家,那就是要求当今天子能像孔子一样,人民像孔子的弟子一样,这当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生他的气,他不改悔,乡亲责怪他,他也不动摇,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以父母的情谊,乡亲的作风,师长的智慧,三项加到一起都不能使其动心,缺点依然不改。知道地方长官带兵来执法,搜捕坏人(犯人),然后才会因为恐惧而改掉恶习,注意自己的作为。所以只靠父母的慈爱并不足以教子,一定要依靠执法人员,所以人们受到慈爱会骄纵,受到权威才会听信(信服)。十仞(七十余尺)高城墙,梯季(我猜是善于攀高的人)也不能越过,是因为太陡峭了。千仞高的山川,就算是瘸腿的羊也可轻易上去,这是因为道路平坦的缘故。所以英明的君主应该严格执法执刑。寻常的布匹,就算一般人也不会舍得(意思是也想拿。。);而正在冶炼之中的金子(不一定准),就算是岛贼也不会伸手去拿。一定不会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不容易死心;一定会烫到手的话,就算是金子也不会有人去拿。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要严法。所以奖赏的时候要厚重而且一定要诚信(兑现),让人们向往利益(而争取奖赏);惩罚一定要重而坚决,使人们害怕惩罚;法律一定要规范/统一(如一就是只用中央一种法。。不知道白话怎么翻译比较好,)而牢固,让人们都学习认知法律。所以君主奖赏别人的时候不可改变,刑罚的时候也不可赦免。得到奖赏的人得到夸奖,得到惩罚的人同时也会遭到批评,这样一来无论贤者与小人都会尽力做事了。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如今不一样了。以有功劳而进爵的人,大家鄙视他做官(认为他做官是不应当的);以耕作而受到奖赏的人,大家会瞧不起他的家业;因为他不肯干预公事而疏远一个人,大家反而赞扬他的与世无争。因为犯法而受到惩罚的人,大家却夸奖他英勇。批评与称赞,奖赏与惩罚的评价,都正好相反了。所以法律遭到破坏,世道更加混乱。现在如果单纯的因为兄弟受到侵犯,就然去帮助(兄弟)反击的人,被大家说成正直,因为朋友受到侮辱,必然去寻仇的人,被大家看成忠贞。正直,忠贞是有了,然而上面定的法律却已经遭到侵犯了。人们重视正直与忠贞的行为,却忽视了法律,这就是为什么官吏管不住以勇犯禁的人的原因了。不用费力就吃穿不愁,大家说他有能力;不用立下战功就功名显赫,大家说他有才能。能力和才能是有了。但是兵力也弱了,土地也荒废了。这样,自私的做法会得逞,而国家的利益却没有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通“罹”法离法,犯法者罪,而诸先生诸先生,众儒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通“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疑衍有直躬直躬,以其行称其人,其父窃羊,而谒这里是报案的意思之吏。令尹曰:“杀之代直躬!”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我自己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匹夫之行,个人德行,而求致获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儒生利用文献 扰乱法纪,游侠用武力违反法禁,而天子却对他们以礼相待,这就是乱的根本原因了。叛离法律的人该定罚,而儒生们却用文献来得取功名;犯了法

他说的是,以下犯上本来都应该称为“臣弑君”,可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不算,为什么呢?因为桀和纣都很残暴,商汤和周武王都很仁慈,他们这个应该算替天行道,不算“臣弑君”,不算以下犯上。朱子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统治者坏成桀纣那么残暴,起来反抗的人又要像商汤和周武王那么仁慈,这样的革命才不算以下犯上。


朱子的必要有桀纣之暴,又要有汤武之仁,才不算臣弑君的翻译是
因为桀和纣都很残暴,商汤和周武王都很仁慈,他们这个应该算替天行道,不算“臣弑君”,不算以下犯上。朱子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统治者坏成桀纣那么残暴,起来反抗的人又要像商汤和周武王那么仁慈,这样的革命才不算以下犯上。

性善论点?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桀纣是什么意思
桀纣是指古代中国商朝的最后两位君主,桀和纣,分别指夏桀和商纣。 这两位君主因其残暴统治和亡国而闻名,常被用作暴政统治者的代名词。1. 桀与纣王的身份及背景 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而纣王则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们都处于各自王朝的末期,因统治时期的混乱和残暴而臭名昭著。纣王尤以其荒淫...

儒家为法家背了多少黑锅:法家思想的反思
但是法家所提倡的法并非只反映君主的利益,也是﹙至少在理想的情况下﹚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的。《管子》提出,立法应考虑民情的好恶,以求”令顺民心“:“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初”翻译为?
好像是乃见汤武之功吧 因为有了桀纣的暴乱 才显示出汤武德功绩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全文注释
“桀、纣之道,非仁义也。”孟子在这里强调了桀和纣的统治是不符合仁义之道的。他认为,桀和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仁义之道。相反,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人民的疾苦和需要。总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全文注释的文章中,孟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分析,强调了...

尧舜之君桀纣之君是什么意思
尧舜之君桀纣之君是什么意思 尧舜之君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两位圣明君主,他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楷模君子,被后人尊为“圣人”。桀纣之君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桀和纣两位暴君,他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豺狼之君,被后人视为罪恶的代表。

桀纣之失天下翻译
桀纣之失天下是指桀和纣失去了天下。孟子认为,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而失去百姓的支持则源于他们失去了民心。换句话说,桀和纣因为失去了民心而失去了天下。孟子进一步指出,要得到天下,关键是要得到人民的支持;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关键是要得到人民的心。因此,孟子强调...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全文及翻译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

是“何桀纣之昌披兮”还是“何桀纣之
(译文)为何夏桀、商纣结局惨淡,不得善终,皆因桀纣违背天道施行暴政。本文出自:《楚辞·离骚》:“何 桀 纣 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为何夏桀、商纣结局惨淡,不得善终,皆因桀纣违背天道施行暴政。行歪门邪道而终究陷入泥沼!!捷径 便捷的小路,这里比喻贪图便捷的不正之路。)

青神县19438887692: 朱熹的《小学》中的小学题辞解释. -
贡诸九味: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彛.有顺无强.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余.世远人亡,经残敎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郷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挐,异言喧豗.幸兹秉彛极天罔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圣之谟.

青神县19438887692: 元宵之后柳吐芽是什么成语? -
贡诸九味: 元宵之后柳吐芽打一成语的谜底是“节外生枝”.这个题目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元宵节之后柳树发了芽.“节外生枝”可以解释为节日之后出生了枝芽,这样理解之后意思相同,所以元宵之后柳吐芽打一成语的谜底是“节外生枝”.“节外生...

青神县19438887692: 大学和论语到底是讲的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重要? -
贡诸九味: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儒家最著名的经典,是中国古代文人必修之书,影响非常之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吸取借鉴并利用前贤的研究成果,在辑录前贤注解之同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来抒发理学的精义,从而形成《四书章向集注》(又称《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发挥了儒家学说,论述了道、理、心、诚、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并加以阐释发挥,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朱熹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重要著作

青神县19438887692: 《大学全文 - 大学》全文
贡诸九味: 大学,『四书五经』之一书.大学本为礼记中之一篇,不分章节.朱熹据程子之意,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文一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

青神县19438887692: 朱熹的四书集注怎么样 -
贡诸九味: 《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为宋代朱熹所著,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

青神县19438887692: 陈谏议教子翻译
贡诸九味: 陈谏议教子【作者】朱熹李幼武撰 【朝代】宋原文: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

青神县19438887692: 简述朱熹与陆九渊政治思想的比较 -
贡诸九味: 相同:最终目的是要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做本体论的证明,这当中的内容包括论证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善的可能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反映出当时思想界对道德问题的思考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普通...

青神县19438887692: 论语 《高山仰止》 -
贡诸九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