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蔽于义,阳明蔽于文?

作者&投稿:威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阳明良知学的现代意义~

王阳明的良知说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和实践论的,或者说它已将本体世界、存在世界、主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一气贯通,能够以流行发用或澄明显现的方式展示人生宇宙的真实,并唤醒人的实存生命的自觉,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良知本体与生命境界的统一,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生实践活动来落实。从 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原不可分的角度看,致良知必然指向人的心性觉悟与心灵境界的提升,使人类能够依据良知的活泼起用获得更合理健康的发展。由于现实 的人生仍存在着良知遮蔽所造成的各种缺陷与弊病,所以致良知实际即是人类最伟大的人性去蔽化改造工程,是阳明一生学问思想最具有总结性意义的定论。本文拟对此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求教于海内外方家学者。

一、先天良知与后天经验
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 (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如阳明所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下,洞见本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学问头脑,至此已说得十分下落。
良知一词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后宋儒如横 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 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良知作为先验的本体论存在是否能够成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试举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 (Noan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以作参照,或许有助于诸如此类的哲学先验难题的解决。乔氏认为天赋观念(Innateideas)和心智 (mind)机制作为先验的内在普遍规则,决定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形式,儿童在缺乏足够语言资料的外在刺激的情况下,便能掌握极其复杂抽象的语法结构便是极为重要的明证。天赋观念和心智机制当然不限于语言领域,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只需外在感觉经验的触发便会发动启用,通过主体意识的自觉省察体验亦不难“发现”。“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说明了它的内在性与普遍性,以及先天性与必然性,亦即不假外求的先验固有特点。对比乔姆斯基的理论,更能凸显阳明论说的坚强有力。何况良知又可呈现为与对象相联系的境域中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以最为本真的方式呼唤和展示着自身的到场,在心物交融的各种意向 性活动中纳入具体的历史文化内容,贯注流溢于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并为其提供意义,发用落实为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成为其决断的依据。这是一个先验变经验的人性彰显过程,也是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不能分离——即下学与上达完全能够作到互贯互摄的根本原因。雅斯贝尔(KarJaspers)“极限境况”或“边际情况”的理论最能揭示良知的经验呈现,即人在生死关头的临界选择最能呈现仁心善性。一方面死亡的大限和威逼会使原有的日常世俗的存在凭藉发生根本性的动 摇,人人都视为常态的意义基石面临着遭到消解的危险;一方面死亡状态的提前进入或生与死的参照性叠合亦会迫使人们重新检视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价值,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究竟依止和终极意义。最终的结果便是发现自我心性本有的良知真实。“生”与“死”的双重边际状况唤醒了实存生命的道德觉醒,引发了主体自我的彻底转化。这便是存在的重新“安排”与重新“发生”,意义的重新“进入”和重新“敞开”,本体论的根据只能是人性固有的本然“真实”或先天“至善”,离不开良知实存绝对主体存在性的“呈现”或“召唤”。不过,良知的实然存在只是为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形上本体的可能,要真正化为道德行为还有待社会与文化的具体 实践。这就是为什么阳明讲良知的同时,又讲致良知的原因。有如王阳明所说: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草,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足见良知虽为先验的生命“本原”,要真正作到发用流行,或透过人的存在境域展开显现,仍需要外在生活经验的诱发,需要“渐渐盈科而进”的生命磨试活动的挑激,离不开“栽培灌溉”的后天工夫,不能缺少具体的客观条件的配合。良知本质上即是人性固有的生机,一如植树播种那样,只要各种后天的条件俱足,便必有枝繁果实的一天。先天与后天,超验与经验,二者合为一体,相互扶助支持,共同构成了良知“活”的显发展开势态。所谓“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便说明这是一个身心一体共同成长的过程。但就德性生命的展开或理想人格的完成而言,最重要的仍是在心性“本原”上踏实用功。用功既久则不仅先验的心性“本原”也具有了现实的体验品格,能够不断豁显自身并参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活动,而且天赋的本体良知也能活化为人的生命行为或生存方式,可以展现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活 生生的在场性生存现象。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今且只如工夫著实做去,时时于良知上理会,久之自当豁然有见”。后天的工夫的作用只是以旁助的方法,促使先天的 良知自然地显发或活泼地敞开,所谓“豁然有见”便是实存生命契入良知本体,本体与工夫长期相互作用,而最终获得了时机化的绽放与彰显。这一“豁然有见”的 过程本质上即是人性固有之“至善”由先验变经验、先天变后天的过程,即天赋良知触发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而自动呈现的过程。良知并非外在于人的生命的存在, 它不仅参与了生命的构成,随着生命的展开实现而展开实现,通过自己的外化形式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直观,同时还以人的本真状态的方式参与了历史文化的创造,构成了历史文化人人可知可感的具体经验内容,赋予世界及人类的具体生活以真实可靠的意义。

良知既可以通过人与客观对象相联系的境域活动而显现,也可 以经由外部世界的条件性诱发而运作。先验的良知确保了道德实践意义上的致良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道德实践意义上的致良知又见证了先验良知的真实性与普遍性。正如本体与现象不可割裂,良知本体完全可以自己将自己展示为良知现象一样,先验与经验亦不能割裂,先验的良知形式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来组建具体 的经验的良知内容,后天的工夫亦可以凭借具体的经验内容来彰显良知形式的绝对与神圣,即先验即经验,即形式即内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完全统一。良知本 体虽然并不就是道德现象,但却是产生道德现象的根源,道德现象即是良知本体的显现,良知本体必须以成就道德的方式来展示自身 ,不能不有以发用流行为特征的存在论经验的落实,亦不能不透过工夫论的具体实践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这便是阳明所说的“若离了事务为学,却是著空”。从根本上说,人对良知的了解即是人对自身的了解,良知的实现则是人自身生命的实现。生命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具体的人生事务,良知的实现同样也不能缺乏具体的人事 实践。因此,在阳明心学视域中,本体论的良知学说与实践论的致良知行动,二者恰好构成了先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融通与互摄,既可以为道德主体立法,又能够发动道德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为宇宙人生提供意义的作用和地位。
二、良知的超越性与内在性
“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良知说作为统摄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关键,其哲理蕴涵可说是极为丰富,必须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诠释,才能清楚揭示其关乎德性生命的 全体大用。在本体层面上,良知说将本体论的儒家智慧豁然洞开,把形而上的儒家精髓和盘托出,既指出了人生宇宙的本来实相,又奠定了伦理生活和道德实践的理 论基础。依阳明,良知即是心体性体,心体至善,性体至善,良知亦至善,是心性至善的本然存在状态: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固吾心天然自有之则,而不容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也。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

王阳明是有明一朝最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却愈博愈精。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哲学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至农夫,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纵观古今中外亦不多见。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计其数,入阁拜相者不乏其人(徐阶、张居正、赵贞吉等),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者更是如过江之鲫(徐文长、汤显祖、徐光启、李贽等)。在明朝,他从祀孔庙;在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五四时的陈独秀、胡适之无不从阳明心学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无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阳明心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因此,被成功学洗了很多年脑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了: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因为你没有经历和他们一样的心路历程。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 王阳明之所以将中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世间之事纷繁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然而,扪心自问,那真的就是你自己的答案吗?长期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叫“自我意识”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由你的内心和外部环境共同构筑的世界,堆砌着各种概念推理,分析综合;快乐痛苦,轻松沉重。其实,由内心产生的情绪波动、价值判断往往只是一时一地的就事论事,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不经审视与过滤就让其在意识领域占山为王,沉淀为潜意识,久而久之便会使人流于固执,是非不明。同理,书刊杂志、网络电视灌输到你大脑中的信息也可能是不怀好意,各有目的的。由于文字集团早已丧失其独立性,一篇帖子、一则报道,都有可能是精心炮制、洗脑于无形的枪稿软文。即使商人政客们暂时偃旗息鼓,知识分子摘下了“御用”的头衔,不再为利益集团摇唇鼓舌,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因此,生活在虚假的“自我意识”里不能自拔的人,当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与虚假的意识发生冲突乃至将其揭穿时,空虚寂寞、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人就会陷入到循环的自我否定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对此,王阳明的主张是:真理就在你心中,要用“心体”来主导意识。并且,外在信息在进入到心体也就是心理结构之前,要先在意识层面经过解读和过滤,因为自人降生,社会化的过程就从未中断,正确的做法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审视辨别。自卑懦弱的人正是由于不懂得对信息甄别取舍,又屈服于单一的世俗价值排序,使意识寄居于自己崇拜的事物当中,失去自我,发生异化。于是,当他遭遇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价值排序中的强者时(恋权者面对高官,好色者遇见美女),大脑便会缴械投降,使对方的语言和行为长驱直入,在心灵最深处攻城略地。与此同时,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四肢僵硬、畏首畏尾的外在形象一览无余,心理的弱势使其沦为对方的木偶。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书本的作用也仅仅是告诉你,你可以做到这样,如此而已。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世人曝晒出了心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驾于意识之上俯视喜怒哀乐,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最终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心理境界——定。定就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定则能静,静则能安,安则能虑,虑则能得。与定相反的是动。常人的心时常处于妄动的状态,各种闪念像滚雷一样在心中炸响。由于对妄动无法察觉,你经常处于跟着感觉和情绪走的失控状态,不仅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临事时还会心虚气馁,感到理亏,因为“以志帅气”,内志不定,外气必弱。而心定之人,他的心就是一面明镜。你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镜子上,致命缺陷暴露无遗。王阳明看准了问题的实质,主张在意识和实践上下力,通过诚意与格事两大功夫,塑造出一个“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坚实心体。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一圣贤一了百了。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综上所述,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在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很显然,王阳明做到了,并且超越了。

两句的意思是:朱熹在义理方面是蔽塞的,王阳明在文采方面是蔽塞的。
这是陈诚给蒋介石回信中的话,上下文是“至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理,为职生平所服膺,窃愿于义于文,两无所蔽(朱子蔽于义,阳明蔽于文)。”

蒋介石劝陈诚读朱熹、王阳明的著作,以抑制业已产生的骄气。但陈诚抬出孙中山来抵制蒋介石对朱熹、王阳明学说的推介,他提醒蒋介石:“朱子蔽于义,阳明蔽于文。”指出朱熹、王阳明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

朱熹的将自己的思想隐藏于道义之中,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隐藏于文章之中。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分支,朱熹的“理”,和王阳明的“天地合一”。


有关泰山绝顶的诗句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

非典型圣人—王阳明:用智商碾压对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王阳明,朱子之后可当圣人之名的唯一人选,文治武功,俱当世之首。若仔细研究王阳明的文字和事迹,可以发现王阳明是一位非典型圣人。不同于孔孟的取仁义,朱子的尽天理,阳明学说表面上被人讥之为“颇流于禅”,但其学说本质更亲近道家提倡的“外化而内不化”,...

求偏哲学性的文章一篇,字数大于1500
顾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王阳明,《大学问》) 阳明接续朱子以《大学》为「大人之学」的提法,进一步问:为什么所谓「大人之学」的基础在彰显人之内在的善苗(「明明德」)呢?王阳明指出,所谓「大人」就是指「以天地...

关于“天地五行”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阴阳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陆九渊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陆象山四十二岁,访朱熹于南康,登白鹿洞书院讲学,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作了讲义。 陆象山四十四、四十五岁,除国子正,赴国学,讲春秋,有讲义...

宋明理学 | 二程名言精选及注解
是二程倡导的涵养工夫,通过诚敬可得仁。工夫、学问的主体是心。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知至便诚意,若有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尔。注解: 良知、知,二程也讲到,肯定良知的先天性,并认为致知也是诚敬工,指出人欲会蒙蔽良知。

开心眼漫谈“守仁格竹”
王阳明于是选择了格竹子;换句话说,阳明“格竹子”乃是对朱子“格物”理论的具体实践。那么,何为“...一言以蔽之,阳明先生早年确实进行过一次无比认真和投入的格物的实践,和好友一起格了自家亭子前面的竹子...格物是《大学》的重要观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顺便说一句,很多人把这里...

阳明心学之五2019-01-12
阳明心学概念、理论、条条框框纷繁复杂,若想进王门,路径之一就是这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看似毫不出奇的八个字,寄托了王阳明对世人的良苦用心和强大的实操性。 而在他看来,只要真的做到这八个字的要求,那成圣成贤,随你挑。 事上练:在名利面前,你能做到无动于衷吗?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问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

答顾东桥书(32.1-32.4)
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译文 【32.1】来信写道:“当今学者,注重追求外在的知识,却忽视内心的修养,所以他们尽管知识广博却很少能抓住根本。 因此,您特别倡导‘诚意’这个概念,切中时弊,真是太有价值...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子学与阳明学有哪些异同点?
咸奖帅星: 简单地说朱熹和王守仁都是要人们去作圣人,不同的是朱熹的学问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圣人就要去读圣人的书,从圣人书中明白做圣人的道理.而王阳明则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就要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昧良心.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子家训的第一节原文 -
咸奖帅星: 1.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 注释:庭除:庭院. 3.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4.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定兴县19452547556: 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
咸奖帅星: 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 存天理 去人欲. 其思想精髓在于扫除灵台妄念,以礼仪伦理纲常为行为准则,在世间洗练身心,修之于身. 具体书籍可于网上搜见. 朱熹同时喜易 著有《周易本义》本人比较喜欢. 朱熹常合著《近思录》,推为读儒之...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熹和王守仁贯明学术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
咸奖帅星: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熹《朱子家训》翻译 -
咸奖帅星: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

定兴县19452547556: 为什么阳明先生 为后人所知不多??????? -
咸奖帅星: 孔孟的著名,是中国两千年来不停地推广的结果.后世的哲学家,从来没有像孔孟二圣一样在历史上只褒不贬的.朱熹也是经过了近千年的推崇.而王阳明,从他的心学一开始就...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熹 朱子家训 三到 翻译 -
咸奖帅星: 我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眼睛就看不仔细;看的不仔细,即使读的很流利,也一定记不住,即使一时记住了也不会长久记住.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不到吗?

定兴县19452547556: 朱子家训的内容简介 -
咸奖帅星: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定兴县19452547556: 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
咸奖帅星:[答案]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相关书籍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

定兴县19452547556: 谁反对了朱熹提出的理论,急用!!!! -
咸奖帅星: 王阳明从王阳明的哲学创作来讲,又多是针对朱熹理论做反对而来,就此而言,王阳明实在是受到朱熹影响很深,两人真正的差距,不像是哲学史上将程朱、陆王分为理学、心学两派之差异那麽样的极端.又从实际上王阳明所争辩的问题来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