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成语

作者&投稿:雪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爱莲说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语都有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皆(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本段
节奏划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钟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编辑本段
句子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
  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
  香气飘散到远处,却越发清香,
  亭亭净植,
  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陶渊明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编辑本段
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编辑本段
注释: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罗岩(今江西赣州于都县)时创作的,有诗刻石。
  爱莲说:出自《周濂溪集(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
  今译: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考点:
  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入选范围:
  被选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荷》专题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课原文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盛开的一朵白莲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第三篇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6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第2篇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
  上海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
  上海中考点击2011版
编辑本段
文章鉴赏

写作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文章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本文主旨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
作者介绍

作者:
  周敦颐(1017.5.5~1073) 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成语:

(一)通假字
1. 夙遭闵凶 闵,通“悯”,不幸的事
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
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又
5. 臣具以表闻 具,通“俱”,全;都
(二)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人)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13.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优秀的人才
1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坐动词,离开
15. 凡在老故。 故老,形容词做名词,年纪发的人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四)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五)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形,指身体;吊,慰问。
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
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
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源出晋·李密《陈清表》。
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
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
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虑)夕。

(八)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2.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因此我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九)多义词
1. 之
(1)的,助词。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2. 于
(1)急于星火。
比,介词。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3. 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4. 以
(1)因,因为,介词。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凭,介词。
①猥以微贱。
(3)用,拿,介词。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
(4)同“而”,连词。
①谨拜表以闻。
5. 行
(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走,动词。
6. 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7. 伯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8. 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9. 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10. 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11. 是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12. 息
(1)晚有儿息。
子,名词。
(2)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13. 朝
(1)朝廷,名词。
①逮奉圣朝。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且臣少让伪朝。
(2)早晨,名词。
①朝不虑夕。
14. 薄
(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十)异义词

1.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子。
今义:今无此义。

4.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①婴:被……缠着。②疾病:多指病重
今义:①婴:今天此义。 ②疾病:指病。

5.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7.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8.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古今字、通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在成语中也是很多的,如:

拨乱反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瑕瑜互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被发文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不厌精 (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再接再厉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暴十寒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劝学》)

成语中此类字还有:

秀外惠(慧)中、一倡(唱)三叹、博闻强识(志)、车殆(怠)马烦、匪(非)石匪席、信口开河(合)、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厝(措)火积薪、无庸(用)讳言、矢(誓)口否认、摩(磨)厉(砺)以须……

不仅限于实词,虚词也有通假现象:如“与”(通“欤”)、“不”(通“否”)、“邪”(通“耶”)、“已”(通“以”)、“曷”(通“何”)、“而”(通“尔”)……

五、实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属于甲种词性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具备了乙种词性的语法特点。这便是词类活用。这种情形,在成语中也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1、名词用作动词:

衣锦还乡 穿 (五十者可以衣帛——《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十年树木 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春风风人 吹 (浴于沂,风乎舞雩<yú>——《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章》)
莫名其妙 说出 (虽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沐猴而冠 戴帽 (孟尝君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此类成语还有:

绳(纠正)愆纠谬、不衫(穿衫)不履(穿鞋)、华(开花)而不实(结果)、础润而雨(下雨)、不稼(种谷)不穑(收谷)、不胫(长小腿)而走、不翼(长翅膀)而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名词用作状语:

狼吞虎咽 像…(其一犬坐于前——《狼》)
风餐露宿 在…(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东奔西走 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车载斗量 用…(船载以入——《黔之驴》)
日理万机 每…(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此类成语还有:鳞次栉比、犬牙交错、抱头鼠窜、草行露宿……

3、动词用作名词:

继往开来、百废俱兴、拾遗补阙、夺人所好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公私兼顾 (邪曲之害公也——《史记?屈原列传》)
乘坚策肥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驾轻就熟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固不可以敌大——《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弱肉强食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此类成语还有:取长补短、藏污纳垢、一见如故、无微不至、吐故纳新、忆苦思甜、摧枯拉朽、披坚执锐、除暴安良……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告诉)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道芷阳间行(抄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6、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词类活用
1、鞭数十 “鞭”名作动“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做状语“按时、时常”
3、楼渐低 “低”形容词做动词“降低”
4、友人惭 “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5、近塞上之人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6、家富良马 “富”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求兰亭集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一觞...

周处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1、邪:同“耶”,语末语气助词。2、具jù通“俱”,详细,全部,都 二、词类活用:1、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2、为:为??所:被??认为。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

...中的通假字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 ...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问;问候。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里的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分别有哪些?_百度...
一. 通假字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邪, 通“ 耶” 语气词,相当于“吗”二.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相,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宰相 三.一词多义: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②于 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从 ...

谏逐客书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通假字
一、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词作状语。白话译文: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白话译文: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二、通假字 1、昔缪公求士。“缪”通“穆”。白话译文: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2、遂散六国之从...

狼这篇课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文言句式和通假字有哪 ...
二、词类活用 1. 犬:像狗一样,名作状。2. 洞:打洞,名作动。3. 隧:从通道,名作状。三、古今异义 1. 股:古义为大腿,今义为屁股。2. 何必:古义为多少,今义为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3. 耳:古义为罢了,语气词,今义为耳朵。四、通假字 1. 止:通“只”,仅有的。五、...

木兰诗里面有哪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二、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走:古义为跑;今:行走。③但:古义为只;今:常用作转折连词。④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⑤户:古义为门; 今:人家、门第。⑥...

曹刿论战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二、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三、古今异义 1、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2、必以(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动词,赐福,保佑。

岳阳楼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词汇都存在着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点:一、古今异义:指的是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语境下所具有的不同意义。1、君子:古代泛指士人或君主,后来逐渐演变为品德高尚的人。2、楼观:古代泛指各种建筑物,后来逐渐演变为高楼大厦。3、游人:古代泛指...

岳阳楼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岳阳楼记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如下:通假字:百废具兴中的“具”通“俱”,意为全、都。古今异义:气象万千,古义:景象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浩浩汤汤,古义:水波激荡的样子;今义:形容水、大雨等流势浩大或滂沱;去国怀乡,古义:离开国都;今义:前往...

河间市19342439317: 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成语 -
紫背知芙: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一切乌有 “乌”...

河间市19342439317: 幼时记趣里面有哪些 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成语 和 特殊句式 -
紫背知芙:[答案] 【通假字】 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 通 “丘” 项为之强 “强” 通 ”僵“ 【词类活用】 主要是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

河间市19342439317: 陈情表的通假字成语解释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
紫背知芙:[答案]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4.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向上.2.臣不胜犬马怖惧...

河间市19342439317: 孙权劝学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词,哪些成语出自其中 -
紫背知芙:[答案] 通假字:涂通“途”,当涂:当道,当权的意思.一词多义:当,但当涉猎(应当,助词);当涂掌事(正,动词);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古今异义:辞,古推脱,今美好的词语;治,古研究,今治理;及,古到了......

河间市19342439317: 三峡的古文翻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词类活用 -
紫背知芙:[答案]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

河间市19342439317: 口技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一词多义有哪些? -
紫背知芙:[答案]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

河间市19342439317: 求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同义词 成语[解释] -
紫背知芙:[答案]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2.复前行,欲穷其林.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4.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

河间市19342439317: 孙权劝学 文言知识重点虚词 一词多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成语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急!) -
紫背知芙:[答案]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 48、以:用 49、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

河间市19342439317: 求幼时记趣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成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定要完整,全面!!! -
紫背知芙: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

河间市19342439317: 含词类活用的成语 -
紫背知芙: 一) 名词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 门可罗雀 人皆可夫 2. 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