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城市顺应自然的基本原理

作者&投稿:季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

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有过许多解释。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市,指的使交易市场。“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可见,凡进行买卖的交易场所即为市。从古文文献记载城与市的基本特征看,城与市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城不一定就有市,相反,市场也不一定围筑墙垣。可见,最初的城或市,皆不包括复合名词“城市”的概念。只是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即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军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另外,这一阶段新兴的城市还有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原因的推动。此外,随着各个时期边疆地区的持续开发,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更广阔,在长江与珠江流域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但南方除少数大城市的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北方外,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与发展水平仍居当时全国的主导地位。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形成、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由早期的侯国都邑发展而成的城市。这类城市历史长、规模大,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人文主观条件优越,如临淄、曲阜、咸阳、邯郸、大梁、蓟、郢等。它们多在西周时已筑城垣,尽管其早期规模小,城垣简陋,但由于都城特殊的政治地位,能凭借诸侯国内人、财、物的全面支持,加上选择城址时多考虑了其自然与经济地理条件,而且即使在秦汉统一以后,它们中的多数虽失去了国家或政权政治中心的优势,但仍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他们仍能维持其持续的发展,领先于当时全国城市发展的先进水平。

其二、由于郡县治等地方政区的设置和统一推行,许多郡、州、县治等地方政区治所逐渐形成城市,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设治的地方多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等的中心。如秦汉时济北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金城县治(今甘肃兰州)等,皆是最初作为地方政取得治所而逐渐发展为城市的。尽管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条件等变迁,有些郡、县治城以后衰落了,但大多数的郡、县治城则自秦汉以来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甚至大多成为今天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中心,如商丘、石家庄等即是如此。秦汉时千余个郡县治所城市,特别是黄淮流域中原一带的城市,基本是通过这一政治动因的途径迅速形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三,处于水陆交通枢纽或是河川渡口、江湖河海交汇点等的城邑,由于交通便利、交换频繁,使人口、货物聚集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类城市经济意义较为重要,因而发展快,也具有城市历史长的特点。一些地方政区治所在选择建城位置时也注意到了交通、水域等,因此,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汉武帝征服匈奴夺取河西地区设置河西四郡以后,河西城市开始陆续兴起。同时,由于河西走廊上东西交通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城市不断得到发展。其中以敦煌发展最为显著,东汉时一度成为管辖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其他如武威、张掖、酒泉等城市发展,作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其交通的畅通与否以及与西域贸易往来的密切程度是当时直接影响这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江州(今重庆市)、临湘(今湖南长沙)等城市无不是因滨水域靠要道而兴旺发达起来。

其四,出于军事目的在关隘要塞或边防重地所筑城邑发展而为城市的。一般来说,城邑都是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而建筑的防御体系。但是出于军事目的建造的城池和这坐城能否发展为城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城有的在邑落居住地筑起城垣,有的是在旷野重新筑城,如秦汉时期的长城一线,就有许多像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临沃(今内蒙古包头)北舆(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及九原、云中、定襄等重要的关塞城市。这些城除了直接用于战事的关隘防守以及军队驻扎外,在当时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多数皆发展为或大或小的城市。

从上述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兴起和发展情况看,主要有四种途径或四大因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这四大因素中的前两项决定城市兴起、选址的大范围、总地域,后两项决定城市在大范围内的具体位置。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从时间上大致可把当时的城市史地沿革划分为隋唐五代、辽宋金元和明清三个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增多,茶叶及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的影响等也是其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上述原因不仅改善了长江与钱塘江流域和北方地区以及海外的交通联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而且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密集型商品经济生产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迅速聚集,促使南方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升高。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赣等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状况,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但这时城市本身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的内部结构仍是实行坊、市分开管理定制;并且这时城市的政治、军事中心职能还比较明显,相对的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还较少。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发展的趋势更体现了上述的各种特点。

辽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由于长期受战乱的影响,不仅使原有的城市遭到了战火的破坏,而且大量北方人口由于不堪忍受长期战乱的痛苦再度大规模向南迁移;同时,宋王朝南渡,政治中心随之南移,从而为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以加速南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广大南方地区自五代以来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自六朝以来南方不断的开发在经过两宋数百年的发展后其经济基础更为雄厚,从而使南方地区城市的迅速发展具备了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此外,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纵横如网的江河湖海,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立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有利于内河航运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贸易和货物的转运,使南方沿海地区和通往内地的交通线上的城市迅速发展,新的城市不断兴起。

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除上述江南已成为城市发展、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工商业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外,至少还有两点:

一、自宋代始,城市中临街设店、坊、市合一的现象已普遍出现,坊市分离的管理定制开始崩溃,城市内部结构在城市发展中的这种变化已被宋代政府认可,并形成新的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这是因为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太小以及坊、市分开设置的城市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打破坊、市严格分离的界限及其制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商店、货栈随需要临街而设,即可方便市民,又可无限扩展商业贸易场所,使商业经济更加繁荣,增强城市街道、水系及其对外交通的意义,从而促进城市的迅速发展。宋都的开封、临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商业中心。此外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苏州、扬州、镇江、广州等,都是商业发达、坊市合一的大都会。

二、一些手工业与矿业等专业城镇开始兴起,并且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城市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经济作物种植较为普遍和集中加工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密集型的手工加工或矿产开发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因而在这些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特种手工业加工或矿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如无锡(米市)景德镇(瓷器制造)个旧(产锡)会泽(产铜)等。

明清两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功能等,在这一时期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当时,促进这种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各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农业经济商品化部分的不断增长,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国家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各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康乾时期人口的成倍增长及其向城镇的聚集和开发边远地区所带来的人口大量流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并决定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有:

一、自明代前期起,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成了明清两代工商业城镇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当时工商业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按其基本职能,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它分布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的转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发展,因此,以手工业为主的专业城镇大批增加。当时,江南的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均以发达的纺织业闻名全国。

另一类主要是作为国内较大的商业中心,其位置多分布于交通线上的枢纽地带,特别是水运线上或水陆交汇点上。如长江沿岸的重庆、宜昌、江陵、九江等,尤其是今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位于汉水入长江的交汇点上,由于有“九省通衢”之便,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另外,运河两岸的天津、沧州、临清、扬州、淮安等也是远近闻名的商业城镇。

第三类是以对外贸易为主要职能的港口城市,这类城是多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便于海运的江河入海口上。其中主要由广州、泉州、漳州、福州、宁波、潮州、太仓、上海等。在这些商业贸易中心市镇,不仅货物繁庶众多,而且商贾云集如织。

二、明清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边境地区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是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完全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又一特征。这是因为长期统一,边疆行政中心治所于军事重镇的设置,以及人口的飞跃式增长和向边疆地区的平衡流动等因素,加速了边疆的开发,使其城市发展加快。如东北的瑷珲、吉林、锦州等。因此,城市发展在经过明清长期的兴盛以后,不仅当今所有的省会级城市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绝大多数地县级治所城邑也已经形成,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城市分布的格局,在我国社会生活体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理空间位置。

三、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建筑水平等大为提高,城市自身特别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组织到城市总平面中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城市面貌,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当时,许多城市中仍有农田、水利设施即属此类。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第三个特征。这对以自然经济为主、科学技术不甚发达时期城市的发展史尤为必要的。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城市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从而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没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业愈加成为大多数人所虔心向往的东西;历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文献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
  (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文献
  《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
  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
  (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罗马)。
  (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爱丽舍田园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 中世纪的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和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当时的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作为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由于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但却有特别的景观魅力。
  在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社会秩序,与国王结盟,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形成了城市建设的古典主义思潮。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以罗马和巴黎为代表的城市,有古典主义风格的、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
  2.04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工业化伴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恶劣,交通拥挤,卫生、清洁问题突出。
  2.知识背景
  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莫尔、欧文、傅立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结合。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伯汉姆完成的芝加哥规划则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伯汉姆是城市美化运动的主将,于1909年完成了芝加哥城市规划。
  2.05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组织功能、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对当今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4)格迪斯的学说:城市--区域研究;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这一思想经芒福德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霍华德的规划是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体现出入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并希望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控制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准则,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针对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索里亚·玛塔提出以城市运输为前提的线形城市;戈涅的体现现代城市基本组织原则的工业城市;西谛的艺术性原则基础上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格迪斯奠定区域规划理论的生态学研究。
  格迪斯提出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人同一体系,这一思想经路易斯·芒福德发展,形成区域规划。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以前各种规划的深化。
  2.06城市分散发展模式-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仅供居住之用,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但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解决,称为卧城;第二代卫星城提供居住和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在当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问题解决不彻底,称半独立的卫星城;第三代卫星城即独立的新城,距大城市约30-50km,有相应工业区与居住区,有配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居民在当地就业和生活。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


描述一处古代外国城市遗址的基本格局和功能,萌芽发展演变及与周边城市文...
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雅典作为最民主的城邦国家,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

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是“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观念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源于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与理解。古人观察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生存...

如何顺应自然才能不败?
很多时候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也仍然束手无策,也因违背自然规律遭受了严厉的惩罚。例如,在科技最发达、经济最强大的美国,一场飓风令城市成为一片汪洋。上世纪70年代后,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开始强调保护环境,顺应自然。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此外先秦诸子还提出了许多与适用功能设计思想有关的论断,如儒家提出了“文质彬彬”、 “绘事后素”思想, 对造物活动中“用”与“饰”的关系确立了合理的标准; 庄子朴素恬淡的造物观 则则主张造物应顺应自然、和谐的原则,不应因礼乐的需求而向外界过度攫取,这是人类最 早对于生态设计的思考,对现代设计在消费社会...

四大古城分别是什么地方?哪里最好玩?
此行程能清晰的看到丽江古城依山就势、顺水而居的民居风貌。丽江古城民居形式多样。包括: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一进数院等。被建筑学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这些建筑完整了展现了:纳西族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审美。平遥古城,沿着古代将士登城的“马道”登上城墙,鸟瞰环视平遥城墙,真让人称奇...

漏鼓移则番代的则什么意思
3、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视和利用,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规律性和秩序性的追求。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在文章中所要传达的顺应自然规律、遵循时间顺序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现代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漏鼓移则番代的应用场景 1、军队管理:古代军队出征...

图解“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七道城门
城门,作为城市的守护者,平遥古城的七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且南边还额外设有小南门,每一道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古人深知城门的重要性,它们既是防御外敌的要塞,又是交通与商业的命脉。平遥城墙的特殊之处在于东西两侧各增设了一道门,这并非出于行政等级的考量,而是顺应了当时繁荣的商业与...

[转载]为什么要保护城市古建筑
例如在建筑布局方面,我国的古代园林设计就有着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和缔造自然的独特手法。工匠们在布置园林的时候,尽量利用原来的山形地势,周密考虑水源、丘埠、平地等特点,独运匠心,建造一些亭榭、游廊、殿阁以及林木、花草、假山等等,使之千姿百态,彼此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有些地方需要人工造景的时候,...

明故宫介绍
南京故宫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的地址。宫城卜地于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刘基放弃了平坦的中心地带,也没有充分利用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而是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当年,刘基为什么这么做?据我掌握的一些资料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原来...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体的附属建筑,偏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

平度市15634875430: 如何理解古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
鲁琴倍珞: 古建筑的结构适应自然环境,直接取材于自然,如木、石等等,设计也与自然相适应.

平度市15634875430: 古代关于顺道、顺应自然规律的故事 -
鲁琴倍珞: 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顺道、顺应自然规律的故事.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迁住所,最终选择了一个靠近墓地的地方居住.因为那里的人们能够接触到葬礼和祭祀...

平度市156348754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概念或定义
鲁琴倍珞: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平度市15634875430: 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有什么 -
鲁琴倍珞: 内容简介《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社会学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成果之一.本书由中山大学蔡禾教育主编,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城市社会理论的教材.全书共11章,介绍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

平度市15634875430: 古代的自然法原则是什么 -
鲁琴倍珞: 在古代世界,作为自然法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自然秩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其规律性来规范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国,这一思维方式自有体现,特别集中地反映在如《礼记·月令》篇的记录之中.这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有着自然法的规定性意义.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即当成文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这种自然法思维仍有其广泛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中寻出其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礼记·月令》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法法典之集大成,其对后世政治的影响也是引人注目的.

平度市15634875430: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
鲁琴倍珞: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 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 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平度市15634875430: 分析古代和现代城市地理区位因素的不同
鲁琴倍珞: 首先, 古代城市的区位大多为:地形,水源,气候,交通,军事 1.由于生产力有限,大多在平原地区开荒 2.在有水源的地方,容易发展农业,生存 3.交通要道的地方由于人员来往,物资流通,城市的形成成为注定 4.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军事的征战成为兵家争夺地盘,安抚流民的方式. 5.气侯 大都为中原 温带或是亚热带现代 除了以上依然重要(因为现代很多的城市是由古代延续发展而来的) 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兴起,交通显得更加重要 还有资源, 旅游, 然后注意那些不断变更的因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明白否?

平度市15634875430: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是什么 -
鲁琴倍珞: 只找到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

平度市15634875430: 论述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渊源 -
鲁琴倍珞: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

平度市15634875430: 请问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
鲁琴倍珞: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原则第一,地面要平坦开阔.第二,水源要充足.第三,交通要通畅.第四 , 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第五,地域经济要发达.第六,山川要秀丽,景色宜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