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投稿:赤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佛家五戒,~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即男女居士)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

1、这五戒是人的本性,但是它是错误的本性,所以佛法告诉你,你如果想要改变你现在的自己,那么就从这里开始改变入手

2、五谷不属于杀生,因为五谷不是有情生命,它没有意识,没有取舍,没有智慧。属于无情众生。
在佛法里,杀生的定义为: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所以五谷杂粮都不算杀生。
3、佛教的五戒依据是什么?
从我学习以来,以及平时师父的开示教导,我认为五戒的本质为:慈悲心、菩提心、智慧心。
首先说,杀戒,不杀,不是为了求什么功德,求什么福气,就是很简单的怜悯众生的生命。
偷盗: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偷盗会给别人带来烦恼,给别人造成损失,所以放下自己悭吝的心,用
一颗智慧的利益他人的心去不盗
邪淫:所谓邪淫是我们过多的贪着所做下的不正当的淫,这样的欲望蒙蔽了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以至于造成错误的后果。如今如果对这恶果心生厌弃,那么佛法告诉你啦,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那么,依照佛法告诉你的方式,自己去努力改变。
妄语和饮酒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不断的掩饰错误、去造作更多的错误,直到尝到了苦果才开始后悔,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从因出发,让每一个因都是清净的,果自然清净无碍,而我们呢,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直到苦果自受的时候才回去害怕懊悔。一时的悔悟又抵不过心中汹涌的欲望,就是这样反反复复,被自己的欲望牵引,总是不直到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自己。
所以佛菩萨就像医生一样,而我们呢,就像生了病而不自知的人,身受疾苦不断抱怨,却不知道这个病生在自己身上,佛菩萨开示这一切,告诉我们,呐,这就是治病的药。可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吃药,那就没有办法了,菩萨化身到我们身边也没有办法。

4、佛法不是说要压抑本性,而是告诉你,你现在遭受的一切,是因为你的本性中有哪些地方是不对的,你如果想要变好,想要“治病”,就按照方法“吃药”。
就像是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你作为过来人告诉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要去改正错误,他会不会觉得你也很奇怪很不可理解?没有办法啊,他不知道啊!
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被自己的欲望牵扯着,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呀!

我说的很罗嗦,回答的也很不好,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还请诸位前辈提点海涵。如果楼主有疑问,我们再来讨论

戒杀,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而且,是让我们看破生死;让我们明白,生命可以终结,但思想并没有圆满解决烦恼的根本,就好比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思想却是不可抹杀的;所以,要学会理性的合作、宽容,没有智慧和德行的圆满,只是在生死中流转,是没有意义的;不偷盗,是让人看破分别,无我见人见;盗,是分别人我,搞对立的根源;爱人者,人恒爱之;盗人者,人恒盗之;纷争不断,孟子所谓:上下交征利,国亡无日矣;如果不盗,无偷心,蛋糕会越做越大,民生自然得以改善;不邪淫,是要看破男女的性别之分,男女是人的大欲;人还是有别于动物的,这一点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根源;不妄语,是闲邪而存其诚,诚实不欺,才能经得住时间和事情的考验,去伪才能存真;不饮酒,是为了不犯前四戒,酒能乱性,大禹说:后必有因此而失其国者。
佛祖设戒,是为了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后世弟子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自寻烦恼,自作自受,何必如此?法如筏喻,不可作法自毙。阿弥陀佛。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犯五戒,怎么能说犯五戒是人的本性呢?你没有听《三字经》说:“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吗?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你把”本性“和”习性“混淆了。关于这个五戒,不仅仅佛家讲,儒家也讲仁、义、礼、智、信对应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人吃五谷就可以活命,为什么要杀动物来吃呢?你看不见动物被杀时的恐惧和凄惨吗?如果有一种动物比人更强大,天天千方百计要杀你来吃,你有什么感想?五谷是有生理机能和动物有情感和灵性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动物的手脚被砍了是不能再生的,而植物的枝芽被砍了是可以重新长出来的。

这是依照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来说的。如果下辈子想至少投个人胎,那就必须行十善道业,如果要得天人,那性欲就必须克制,吃得要清淡,如果要出离,那就必须断除淫欲,过午不食。再往上走菩萨道,那要求就更高。如果你不信那个,当然也没什么可以讲的。
你以为那个是压抑人性,却不知道,只要得定,其快乐就不是世间人所能想象的,真做到那步,男女欲望基本可以消了。所以,如果世间人逼迫修得好小乘人破戒,他宁愿死,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到大乘菩萨,那就又是两回事情,佛是不许菩萨这么搞的,因为菩萨来世间是度众生,要做事,不能和小乘人一样“低”要求。所以,许多再来的菩萨,外表和凡夫是一样,一样有家室,大吃大喝,但是注意,中国文化讲自在,不讲自由的道理就在这里:凡夫觉得吃喝是人性,是自由,你不让他搞,他很不舒服;但是菩萨不一样了,你让他断吃喝,立刻就能做到,而且很快活,一点障碍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小乘的区别就很明显了。道理在哪里?在心经上,所谓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菩萨是住在这个上面,所以随便怎么玩都可以。总之,佛教的戒律是从其佛理出发来说的,不是随便定,也只有从根本的道理上来看才能知道其合理性究竟在哪里。

五戒佛弟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对宇宙了解后的自我行为约束。您说的对人的本性是不偷盗,不杀生,但是随着习气的加深,多数人都杀生了,所以,佛弟子要率先遵守。


佛教五戒的依据是什么?
3、佛教的五戒依据是什么?从我学习以来,以及平时师父的开示教导,我认为五戒的本质为:慈悲心、菩提心、智慧心。首先说,杀戒,不杀,不是为了求什么功德,求什么福气,就是很简单的怜悯众生的生命。偷盗: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偷盗会给别人带来烦恼,给别人造成损失,所以放下自己悭吝的心,用 一颗智慧的...

2019-08-08持五戒得人身,佛经依据
持五戒得人身,佛经依据 === 《佛说业报差别经》云:“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佛说恒水经》云:“持五...

佛家说戒生定,定生慧,依据是什么?大家同意吗?
因此,希望信众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

佛制定的五戒中的杀戒,我们每做个一个动作或走一步,都会有千千万万的看...
佛说摄心为戒。没有杀心哪里来的杀戒?只有因果。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的根本目的是摄止散乱的妄想心,从而最终显露自性般若智慧。比如一桶浑浊的水,禁止东摇禁止西晃禁止上动禁止下动,禁止搅动,这样水就能沉淀下来,水土分离。土就是烦恼,水就是智慧。各种禁止就是戒。

关于持戒,佛教高手再来吧
但戒律的重点在于‘清净’而只有依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才算是‘清净’的戒律。我们不是佛陀,不能擅自修改戒律或者把它变成‘自己’的戒律。佛陀在经典曾经预言正法的灭亡,其中的一点就是不重视戒律。如来正法不为 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 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声闻,是听闻佛陀言教,依四谛教法修道的行者。菩萨,是观众生苦而不忍独自解脱,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声闻戒和菩萨戒,便是这两类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发心基础不同,修行内容也不同。 声闻戒偏向止恶,比如五戒,每一条都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反之则是犯戒。比丘戒也是同样,基本都是告诉我们不该怎样,或怎么做...

论大乘教法与戒律
根据大乘菩萨戒,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罪可悔除。但忏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性罪并不能除去。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四戒,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戒,虽犯均为可悔。因此,五戒的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性戒是佛法与世法中皆所不许者,遮戒是佛陀制定为弟子遮止防犯性戒于未然的,所以...

戒律是什么意思
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

有一些关于佛教的问题.
凡是未给与你的钱财,不管用什么手段把它变 为自己的,都是犯盗戒。从因果律讲,种布施因,获财富果;种偷盗因,获贫困果。三 不非梵行 “梵行”是净行,“非梵行”是不清净的行为,指淫欲。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于每月六斋日,并不难...

他说“上帝在色界天中的大梵天”是什么依据?
依据俺摘要如下:1、佛教讲“五戒十善”的,其中讲“不妄语”,妄语为“十恶”之一。打妄语是要堕入三途恶道的。“妄语”就是胡诌、不实之语、天一句地一句,以达到欺骗他人、蒙蔽事实真相的欲望。譬如,某些不正知、不正见的“佛叫徒”,就喜欢把基督教的上帝,说成比他们低一档次的大梵天王、忉...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五戒的依据是什么?
离兴黛卫: 1、这五戒是人的本性,但是它是错误的本性,所以佛法告诉你,你如果想要改变你现在的自己,那么就从这里开始改变入手2、五谷不属于杀生,因为五谷不是有情生命,它没有意识,没有取舍,没有智慧.属于无情众生. 在佛法里,杀生的...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中的五戒 -
离兴黛卫: 不饮酒 与儒家的'智'相通.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条戒.过分饮酒必定误事,且有害健康.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不饮酒则身心安定,平安无事,且能节省一笔开支.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什么是五戒? -
离兴黛卫: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着的生命(杀戒);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沉湎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人失去觉知力(不饮酒).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
离兴黛卫: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什么是戒律?佛教中主要的五戒是什么 -
离兴黛卫: 戒律就是修行的做人做事的标准 就是止恶修善的开始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五戒是什么 -
离兴黛卫: 杀盗淫妄酒,地狱五条根.一戒——杀生,自己不杀,也不要为了自己口欲,订制肉食物品,让别人杀,二戒——偷盗,不取无义之财,三戒——邪淫,和不是夫妻的异性淫欲,四戒——妄语,骗人,不说真话.五戒——饮酒,酗酒,饮酒乱性.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五戒十是什么意思 -
离兴黛卫: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的戒律是什么? -
离兴黛卫: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五戒是指?
离兴黛卫: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

堆龙德庆县13275097367: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什么? -
离兴黛卫: 四大根本戒律,是“杀、盗、淫、妄”四大根本戒,这是小乘道的修行戒律,不是佛教四大根本戒律.修行佛法要发大心,修大乘的五戒十善,发菩提心,救度众生的心,而不是像小乘修行人做自了汉.修学大乘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