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申不害大致内容是什么 请介绍一下

作者&投稿:芒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申不害和商鞅一同实行变法,同样取得了成功,为何没有让韩国取得更大的功绩?~

虽然申不害也提出来商鞅变法,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成功,而且商鞅变法是我国最著名的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就在秦国举行,而且当时还为秦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就是因为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秦国一决高下,而且秦国的成功,让秦始皇分外高兴,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而且商鞅在变法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战略,当时他经常去外面学习知识,在吴起和李悝等人里面吸取文化,因为当时吴起和李悝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改革家,当时商鞅还建立了一套法家理论,商鞅就是靠着理论来实行变法的,最后将秦国改革,造成惊天动地的革新,但是商鞅最后还是死了,但是商鞅变法还是成功了。


而申不害当时在韩国是一名丞相,而且他还在韩国实行了变法,但是最后却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申不害在一开始做变法的时候,本来进行的特别顺利,而且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当时他的变法使韩国财力旺盛,也让老百姓每天都可以吃上饭,开始重视农耕,使韩国日渐强大起来。


但是,他在变法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那么就是收归中央,当时他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所以就会做出这个出格的决定,最后导致变法失败,所以才会让韩国没有取得功绩。

商鞅、申不害两人各有侧重点,而韩非子则是后世公认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如果说谁是法家代表者,那么商鞅是实践派的代表,韩非子则是理论派的宗师。

商鞅、申不害,以不同思路推进秦、韩两国变法,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先看看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基本情况。
商鞅(即公孙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秦国社会各阶层的约束、管理和奖惩上,比如:
禁止私斗、鼓励为国作战,以军功换取爵位;
设立连坐制,若举报他人违法行为,可按照在战场上杀敌的标准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严惩;
因偷奸耍滑而导致贫穷的,直接收为奴隶,也就是说,必须得干活,尤其是打仗和种地,即“农战”;
即使是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得被从宗族中踢出;
这还不算完,所有人的待遇,细致到穿什么衣服、能雇多少个佣人、死后墓前种几棵树,都与功劳、爵位严格挂钩。

而这一变法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段话就不需要解释了。商鞅变法,让之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精神面貌、社会秩序为之一变,国力也随之暴增,其后就开始了吞并天下的步伐。
而申不害变法开始于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对于其具体措施,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精简。《资治通鉴》中用了八个字:“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即为对内整顿政风,对外与各国四面逢源;《史记·韩世家》中仅有四个字:“脩术行道”,即:运用驾驭群臣的权术来治国。
而韩国的变法效果就比秦国差得远了,《史记》里说:国内得到治理,诸侯国没来欺负我们;《资治通鉴》中则称:申不害在世的15年里,国治兵强。
但在申不害死后,韩国彻底沦为了鱼腩,成了其后100多年中秦国眼里的头号软柿子,年年被动挨打、毫无抵抗之力,直至首个被灭。
为什么两大变法差距如此之大?后来的韩非子点出了原因。

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点出两大变法的不足,整理出系统的法家理论
对于这二位前辈的变法,《韩非子·定法》各用了一个字进行总结: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

即“术”和“法”。
所谓“术”,可以理解为国君掌握生杀大权,依据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实际表现考核成绩;表现的好,赏,反之则惩。同时,国君行事还要够隐秘,让下属难以揣测,虚实结合、不动声色间明辨忠奸、察觉是非,说白了,这就是国君操纵、掌控臣子的权谋,即帝王权术。
而“法”则容易理解的多,首先由官府明文公布法令、确立赏罚制度;其后在全国推行,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将功名利禄与具体的功绩进行绑定,将国家各阶层紧紧捆绑在国家战略目标上。

综合各自的实践表现以及韩非子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前者是对君主提要求,管理对象是群臣,变法只限于统治者阶层;后者则是针对全体勋贵、官员、百姓,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前者信奉的是君主意志,所以落实的程度要看其个人的意识、臣下的规劝,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在申不害及韩昭侯死后,韩国变法就彻底玩儿完了。而后者则是以法令管理所有阶层,辅以密不透风的连坐、监督网,把全体秦人的利益与秦法捆绑在一起,只要秦王不是个傻子/疯子,变法就能运行下去。
因此,申不害变法实际上是帝王权谋,并不是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则是以明文规定,打破贵族政治,以赤裸裸的功利诱惑,将秦国上下捆绑在国家意志上。
这就是韩国衰落、秦国持续强大的原因。

但韩非子认为只采用法也不行,商鞅的制度存在着极大短板:

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也就是说,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秦人疯狂的种地、打仗,确实让秦国国富民强,但由于缺乏驾驭群臣之术,导致变法的好处大部分被官员们获得。
比如,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的力量被张仪大量消耗在压制韩、魏上;秦武王在位期间,甘茂专注于跟周王室抬杠打仗方面;秦昭襄王时,穰侯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只是为了扩展他自己的封地陶邑;范雎攻打韩国八年之久,也是为了增加汝南的封地。
也就是说,如果帝王没有权术,秦国行动的风险被朝廷和百姓承担,好处却被权臣攫取。因此,韩非子认为:“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那么,谁的理论最完善?就是他自己。人家可不是个嘴炮,经过多年的分析总结,韩非子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论述,共计十多万字(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韩非子》),对于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管理国家、驱动百姓等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堪称一本帝王治国指南,以至于嬴政在看到这本书后激动的感叹:“只恨寡人认识此人太晚啊!”

而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韩非子的理论被历代帝王采纳,即使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实际上被他用来治国的仍是法家的套路,只是多了个仁义、道德的外皮而已。因此,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三人,可谓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商鞅和申不害是两位古人: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商鞅变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138.htm
申不害变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183497.htm


求韩非子的白话文
现在申不害谈论术,而公孙鞅制定法。术,就是根据能力而授予官职,依照名分而贵在求得实效,就是生杀的权柄,考核群臣的才能,这是君主掌握的。法,就是由官府制定政令,刑罚条例一定要深入民心,奖赏恪守法律的人,而惩罚触犯法律的人,这是臣子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被蒙蔽;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作乱,这是...

《法与术的界定问题》
关于其中的“势”,韩非在其《难势》篇中专门集中讨论了慎到的“势”论;而关于法与术的关系问题,韩非则在其《定法》篇里,着重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关于法与术概念的界定问题,《定法》篇开篇记载道: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

循名责实是何意·出自于哪?
此典出自《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贵。”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和别人谈到申不害与公孙鞅二人的言论时,有人问他道:“你觉得申不害和公孙鞅这两家的言论哪家于国家有益?”韩非子说:“申不害讲求术,公孙鞅讲求法。所谓术,就是君主要依据人的才能而授给适当的官职...

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相比有哪些重大的缺陷?
韩国处于四战之地,战略纵深不如秦国,不可能真正的强大起来,秦国,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封锁函谷关,就可以自己发展壮大,所以两国的选择都是对的,合乎国情,然而,国情决定了以后的发展!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了变法 请举出战国七雄的变法者都有谁
变法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3、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4、推行郡县制;颁布法律,申明法令;迁都咸阳等。四、韩昭侯在位时的申不害变法 变法内容:1、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2、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3、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极力...

同为法家变革,与商鞅同时期的申不害为啥救不了韩国?流派不同吗?_百度...
然而这一个“术”字,却点出了申不害变法的核心。“术”是法家的三大流派之一,另外两个是“法”和“势”。后来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说:“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韩非子·定法》),即申不害是“术”派的代言人...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选自<韩非子>那篇啊?如题 谢谢了
韩非子 第23卷 定法 原文如下: === 定法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 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 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 名而责实,操...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1、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

求急急 韩非子《初见秦》
3.尚术:此盖受申不害之影响,《定法篇》云: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必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以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

开封市17543918927: 商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事例说明他观点 -
沃全吡拉:[答案] 商鞅的政治主张实际可认为是法家的一个分支.与他同时期的名士申不害也是持法制主张的人物,但申不害主张君王以权术执法、治国,这样实际还是具有浓重的人治色彩,即不能贯彻统一标准的法律.而商鞅主张严格按照既定法律条款来执行,杜绝...

开封市17543918927: 列国变法的故事中国通史中第十四集的列国变法主要内容60字或50字
沃全吡拉: 先是魏国李悝变法,接着吴起到楚国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但是这些变法或不成功,或不彻底.只有秦国商鞅变法是彻底的变法,使秦国短时间内迅速强盛起来.

开封市17543918927: 简述下商鞅变法,李俚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然后商鞅变法比其他的变法哪里优越 -
沃全吡拉: 商鞅变法基本确立了封建制度

开封市17543918927: 刑名之学是申不害的思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可申不害与商鞅不是法家中两个派别的吗?这个该怎么理解? -
沃全吡拉: 申不害与商鞅是法家中两个派别. 商鞅强调法治,提倡“刑后王”也就“法”.主张用刑法来消除刑法,以杀戮消灭战争.这就是商君书上说的“以刑去刑,重刑可矣,以杀止杀,再杀可矣.”商鞅吸取的是魏国李悝的强国思想,跟申不害没有什么关系,传说商鞅入秦,随身携带的就是李悝写的《法经》. 申不害提倡的“术”,也就是提倡君王用恰当的手段来稳固自身的权力,让臣子不能欺瞒自己,各尽其责,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定. 这两人的关系,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就做了总结“术不尽,则势不固.势不固,法不行.法不行,则国危.”意思是说,君王不能有效的使用权术就不能稳固自己的权势,权势不稳固就不能很好的推行法制,法制没法推行,国家就危险了.

开封市17543918927: 申不害简介 -
沃全吡拉: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

开封市17543918927: 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有何不同,为何前者失 -
沃全吡拉: 与商鞅变法对比 同一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和韩国(申不害)变法结果很不同在于,与其说是变法不彻底,不如说是变法的立足点不同:前者秦国立足的法,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爵位不得功不能世袭,奴隶可封将军;而后者韩国也是法制,但...

开封市17543918927: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都有谁?
沃全吡拉: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

开封市17543918927: 请问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代表和代表作是? -
沃全吡拉: 春秋时期 管仲 子产 战国时期 慎到 韩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吴起 李悝 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

开封市17543918927: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使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沃全吡拉: 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官爵世袭制度,同时实行“平籴法”,以防止“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由官府贮藏粮食以平稳粮价.同时魏文侯还派吴起改革魏国的军事制度,严格挑选、训练和...

开封市17543918927: 申不害和商鞅同为法家,又同为韩秦两国变法,可是为什么最后是秦统天下,而不是韩国,申不害的变法为何不如商鞅! -
沃全吡拉: 申不害以“术”治国,就是用权术、计谋治理国家,这种方法见效快,但根基不扎实,极易推翻,事实也是被杀害而变法终止; 商鞅以“法”治国,全国共同遵守一个法律,开始会难一点,受到上层的阻碍,但根基一旦扎牢,就很难攻破,所以商鞅身死而秦国不衰; 个人觉得术是阴谋,法是阳谋,阴谋难以持久,阳谋虽破不败,所以阳谋才是高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