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投稿:米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地藏经里的觉林菩萨偈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地藏经庆镇中的觉林菩萨偈,实际上是出自《华严经》的一段重要经文。二、该偈颂的核心内容阐释了心法的奥义,指出众生的清净心性本质上即是佛性,拥有无限妙用。三、当人们证得佛性,便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佛陀;相反,如果众生的心性迷惑颠倒,便会陷入罪苦之中,成为受难的众生。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觉林菩萨偈经文内容
在华严经的第四会中,发生在夜摩天宫的场景中,无数菩萨聚集一堂,共同赞颂佛陀。觉林菩萨在此时,凭借佛的神力,审视十方宇宙,吟唱出深刻的偈颂:如同技艺精湛的画师,巧妙地运用各种颜色,试图捕捉形形色色的幻象,但实际上,大种的本质是无差别性的。大种中无色,色中亦无大种,它们彼此之间并非...

觉林菩萨偈注释
在《华严经浅释》中,觉林菩萨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的偈赞品中,颂扬了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功德。觉林菩萨通过比喻,阐述了心性的复杂与佛性的广大无边。他以画师为喻,说明人心如何通过想象和选择,创造出各种虚妄的相。人心中的“大种”,即真如,如同画师的白纸,众生的种种形态都源于真心,但又在颠倒...

觉林菩萨偈_确实能解答的请进
觉林菩萨偈,又称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以下是经文的润色与解释:1. 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说偈赞佛。觉林菩萨在佛的力量支持下,审视整个宇宙,用偈语来赞美佛陀。2.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如同技艺高超的画家,调和各种颜色。3.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觉林菩萨偈的介绍
觉林菩萨偈,亦称破地狱偈,源自《华严经》卷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觉林菩萨偈的介绍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出自《华严经》第四会—『觉林菩萨偈』最后一句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

觉林菩萨偈_确实能解答的请进
觉林菩萨偈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末学理解:说的是佛怎么看这个世界, 真空起妙有的源因,是心.您还可以结合看心经和楞严经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

地藏经里的觉林菩萨偈主要讲的是什么?
地藏经中的觉林菩萨偈,是华严经中的一段偈颂。内容的意思是讲心法,众生清净心性,即是佛性,妙用无穷。证得佛性即觉悟成佛,如果众生心迷惑颠倒,就是罪苦众生。

无为县17721287306: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
邓达苁蓉: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

无为县17721287306: 地蔵菩萨本愿经前文中的赞、香赞、觉林菩萨偈、开经偈是什么意思
邓达苁蓉: 要念.

无为县17721287306: 一次读不完佛经.接着读.疑问 -
邓达苁蓉: 两种方法都可以的.网上“慧平法师 地藏经”就是每一卷都读觉林菩萨偈.必须回向,这是最重要的,不然白念了.补阙真言是弥补你念错时的修正,最好也要念.

无为县17721287306: 请问我读地藏经的时候困顿,全身乏力,字体模糊,而且会流泪,最近几天每天晚上两点醒来,这是为什么呢? -
邓达苁蓉: 既然是读地藏经引起的,那咱们就从地藏经说起...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 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是故普...

无为县17721287306: 佛教咒语含义 -
邓达苁蓉: 宇宙中,凡智慧生命都有语言,咒语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佛陀说法,通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不说“咒”; 佛教咒语的“咒”,不是诅咒的意思,而是“真言”,这个意思,大家要懂;佛法是建立在高尚的、超越的精神层面,跟低级庸俗完...

无为县17721287306: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
邓达苁蓉: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 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

无为县17721287306: 佛经大悲咒下载 - 有哪些佛经的歌晚上睡不着,想听一些歌,我在一寺庙里听到一些很好听
邓达苁蓉: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 大悲咒 3 六字大明咒 4 忏悔文 5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 6 梦词 7 莲花处处开 8 大吉祥天女咒 9 观音萻萨偈词 10 清净法身佛 11 梵音大悲咒 12 观世音菩萨发愿偈·大悲咒 13 普门颂 晚上谁不着了,可以同时刺激“视觉”和“听觉”,这样比较容易生疲劳感,看看电影,看书的同时放些轻音乐. 与佛教相关的歌曲是用来静心的,不是用来睡觉的,“或许”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无为县17721287306: 背佛经的时候,开头的四句话也要加进去吗?有什么意义吗? -
邓达苁蓉: 需要加上去,据说这是唐朝武则天在读到佛经后非常感动,提笔写下的四句偈语.历代以来的高僧大德都觉得这四句写的非常好,就加在了每首经去开头.非但不影响效果,还能更好的增加学佛的信心! 这四句表示: 佛法是无上深奥微妙法门,如果没有机缘,就是在六道轮回百千万劫的时间也不会遭遇到,我今天有幸能够见到、听到、学习到,是无上的荣幸,希望能够真正明白理解如来在佛经中讲解的真实意思. 这四句话会提醒你,接触到佛法有不可思议的机缘,今天有幸遇到这个百千万劫一次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理解佛法的真正意思,早日脱离苦海!

无为县17721287306: 想知道这些经文的意思 -
邓达苁蓉: 佛教经文 -----心经 论述宇宙真理 真相的 佛教的理论 论述诸法空相的 比如 观五蕴等同观一切法 观五蕴皆空 等于观一切法无我

无为县17721287306: 菩萨的意思是什么? -
邓达苁蓉: 梵语音译:又意译位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大士、高士、大圣等.在大乘佛教经书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与佛,如来成佛之钱即以菩萨为号!佛陀翻译:觉悟的人!所以说,菩萨是还没有完全觉悟,但是却是造福渡化众生的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受信仰的是大智文殊、大德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四大菩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