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林菩萨偈_确实能解答的请进

作者&投稿:钭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觉林菩萨偈 是什么意思?~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地藏经之觉林菩萨偈的由来
  这一段很重要,可惜一般人不重视!《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什么摆《华严经》的内容?
  这就是思想观念的提升,先要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再来看《地藏菩萨本愿经》才不会走错路。如果没有先看「觉林菩萨偈」这一段,有些人会害怕,为人死后好像都没有任何希望了,就是下地狱而已!
  但看了这一段就可以知道「万法唯心造」,一切都是你意识的表达、表征。什么叫意识的表征?就是你的身、语、意做过那样的事情,才会到那样的地方去,但是这也要有一点慧根,才容易理解。
  这整个偈的重点,在讲相的缘起,都是由于众生意识的关系,所以要了解以后才知道怎样去修正。意识能带动我们的行为、语言,所以不要去做那些符合到地狱道的事情,死了以后就不会到地狱道去。「觉林菩萨偈」这一段很重要。
  由来故事 :
  在宋朝时,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释僧俊, 俗性王氏
  王氏出家后 ,并不守戒律 ,也没有做过什么善事
  不久后他生了一场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后 ,他竟然奇迹似的苏醒过来 , 醒来的时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众忏悔
  原来 ,他将要死的时候, 看到了两位冥官要来追他
  追着追着 ,来到了一座大城门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说: 我是地藏菩萨 , 因为你在京城的时候 ,曾经描摹过我的画像
  我今日特别来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晋朝所译)
  (也就是现在的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为心造)
  你若能念此偈, 能闭地狱门 ,能开净土道 ,能通报命
  说完 ,地藏菩萨就立刻消失了,于是僧俊就和两位冥官进入城门中 见阎魔王 ,
  阎魔王问 :你在生得时曾经做过什么功德?
  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 僧俊这么说 你还记得吗? 阎魔王问
  于是僧俊就将四句偈诵出
  没想到 ,才诵了上两句 ,地狱里的受苦众生已经超渡一大半了。
  阎魔王赶紧说 :你别在念了 , 就放僧俊还阳
  僧俊还阳后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处 ,才知道此偈原来是出自华严经
  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时所说的 ,就是现在的觉林菩萨偈
  因此 ,后人才会将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前
  一、觉林菩萨偈的白话解释
  觉林菩萨偈揭示了世出世间一切万物法性的秘密。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白话
  1.心是什么呢?以画图为例)
  心就像一个画家,他将各种单色的颜料挤入调色盘内,调出各样的色彩,
  然后在一张白白的画布上,用笔刷画上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等等不同的相貌,
  其实,就各种单色的颜料来说,是没有各种美丑好坏等等的差别,
  因为各种单色的颜料,原本也没有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的色相,
  画布上的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看起来也没带有红黄蓝白黑等等单色颜料的原色,
  但是作为一个画家,也无法不因使用各种单色的颜料, 而能画出这样的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图.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白话:
  2.画家与其作品的关系
  画家的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状态,当然原本是没有什么图画的样子,
  但是看他所展出的作品时,画家已经休息去了,画家的心,已经不在这张作品上了,
  然而却可以知道,画家当时是很用心的作画,才能完成这张彩画作品.
  画家的心总是今天想东明天想西,没有一个一定的想法,
  他能想象的范围,真是无边无际,你想都不会想到他哪来的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灵感,真是不可思议啊!
  他作品中的山河大地花鸟人物,各各也不会互相了解各自的造化.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白话:
  3._画家其实并不太了解自己
  我们人就像那个画家一样,
  并不了解自己的本心,
  但是却凭着自己的心情与想象来做画.
  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法性就像是画家作画一样.
  我们的心就像画家一样,
  能够画出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
  五蕴身心就是从这个心意识的造作里生了出来,
  很无柰又无法停止创作.(因为创作是画家的生命).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白话:
  4.佛与众生也是这样生成的.
  你应该知道,佛与心之体性,都是无边无际无穷尽的,
  假使有人知道因为心是这样的来来去去起起灭灭,
  所以才会有遍一切处的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的道理.
  那么这个智人就是见到了佛,
  他是真的了解什么才是佛的真实体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白话:
  5.智人不会执着身心,又能作佛的事业
  智人知道心里不要老是执着色身应该要多美多帅多高,
  身体也不要老是执着要天天有好心情,
  虽然不执着身心,但是却能做一些零缺点无负面的

觉林菩萨偈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末学理解:说的是佛怎么看这个世界, 真空起妙有的源因,是心.您还可以结合看心经和楞严经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末学把上人讲的简单一下,希望没有错误,给您做个参考: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人的心好像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彩色.?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用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在根本上(心想后动作)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
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真空妙有。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
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就是这样,普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
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
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
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
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
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
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
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
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首先声明,我讲的是自己的感悟,不是实证,因此不知是否妄语。只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还望诸位大德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此偈是为赞叹佛而说,但是佛其实不在意诸菩萨的任何赞叹。所以,诸大菩萨的真实用意是通过偈文让众生明了佛性是什么,应如何控制自己的妄心使之契入佛性,以求解脱。
此偈中讲了:
佛性是大种,是真心,众生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无差别(众生妄心是妄心,没有契入佛性,所以众生还是众生,佛的妄心完全契入了佛性,从而没有了妄心,妄心与佛性完全契入,有一无二,因而是佛。也可以讲: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觉悟的佛。正所谓烦恼即菩提!)。
应如何控制自己的妄心使之切入佛性呢?偈中讲了:宇宙万物皆由真心(佛性)而造(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是都是无(妄)心而造(亦不离大种,然不离于心(真心)),但是又是通过妄心才显现出万物(这里的理解我不是很清晰,我的感觉是真心中是无一物,之所以大家看到有物是妄心的显现,如果妄心完全合与真心佛性,就无有所得了,也就是五蕴皆空,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了!),因此,妄心应该像真心一样,无所住而生其心,任何念头出现,不要用心去思索,随其而生,随其而去,做任何事,也应该是无所住的去做,做事就是做事,不应该在做事中产生任何的喜怒哀乐,这样才是不住与事。这里说的是生活中的修行,其实专门的修行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应事不迷,才是真修行。才是佛所想看到的,也才会逐步体现众生的佛性无尽。
总的来讲,此偈就是通过举例让众生明白什么是佛性,如何做才可以见到佛性。
最后,加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佛经都是万古不变之真理,因此,一时不理解是正常的,理解了是不正常的,真正完全的理解是要成了佛才会得知全部。所以,随着修行的深入才会逐步有更多的理解,而且随着不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尽量先背诵下来。然后经常的默诵思索,就会有不断的深入体悟。三年后再回头看三年前的体悟应该是物事全非了,所以,还是要背诵后自己慢慢的回味,越思索越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佛经呀,无量难思议!

说的是“万法唯心”。需要注意最后那几句,是中心思想,前面都是以画家画图画的过程来做的比喻,而后点出主题。这个唯心不是指万事万物都是不存在的虚无、都是梦幻,而是说世间这一切事物的表现、接受和理解,都是需要由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维在起作用。所感知的、所依赖的、所执著的,不过是自己的认识程度和自我的主观描述,是言语和思维意义上的世界,并不等于真实的世间万象,也不能与实际的变异同步,所以说各个法的表现是“唯心”所造。

觉林菩萨偈是《华严经》中的,《华严经》是诸经之首,其难道可想而知。想真正了解觉林菩萨偈,谈何容易,没有多年的修行基础,是做不到的。这里有般若、唯识等究竟义理,都是讲心性的道理,这不是玄不玄的问题,是对心性契入深浅的问题,就是说,基础太浅,讲了了也不会受用。
宣化上人讲的已经够浅显的了,还不懂,就应该加深自己的修行基础了。
其实这段偈颂很简单,就说相由心生,心生万法。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妄心起妄业,无心起妙用。都是心性的上的,要学懂还是在般若、唯识上多下功夫。
还有不要自学,自学佛法是不如法的,必须有师父指导。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南无常住十方佛、觉林菩萨偈、赞地藏菩萨偈、开经偈等都是什么意思...
觉林菩萨偈:觉林菩萨称赞地藏菩萨的诗。赞地藏菩萨偈:称赞地藏菩萨的诗。开经偈:读诵佛经一开始而且最常见的赞颂佛经的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fjlsj_2008 2009-01-20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03万 ...

...南无常住十方佛、觉林菩萨偈、赞地藏菩萨偈、开经偈等都是什么意思...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解】这是对香气如云般覆盖的菩萨摩诃萨的称颂。菩萨的香气如同宝盖般覆盖一切,因此要虔诚地称颂。【释】“南无”,是敬称。“香云盖”,形容菩萨的香气如同云朵般广大。“菩萨摩诃萨”,是对大菩萨的尊称,摩诃萨意为伟大,指那些具有大智慧、大悲愿的菩萨。开经偈 无上甚深...

观音菩萨偈歌词
象征着无尽的慈悲,无论春秋更迭,始终不渝。无论人们在何处祈求,观音菩萨总能如影随形,回应人们的求助。她如同普陀琉璃世界中的大慈大悲之光,照亮迷茫的心灵。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菩萨一同,为世间带来无尽的救赎与希望,大势至菩萨和清净大海众菩萨的加持,让众生在困境中找到解脱之道。

佛经中偈字注音:如觉林菩萨偈
ji,读第四音

一次读不完佛经。接着读。疑问
1.要念。因为中间难免有遗漏的。补阙补的是诵经过程中的遗漏。可以回向,诵多少就回向多少。诵完一部经后做总回向。2.最好是读净三业真言,觉林菩萨偈和开经偈。这些都是帮我们摄心的,好让心及时进入经文的境界,随文入观,才有功德。随喜楼主诵经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

请问这是什么佛?
尼乐佛,是24护佛之一,

供奉佛舍利有何益处?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大般涅盘经》的记载,供奉佛舍利能内心清净,可以投生天、人善趣,并能获得长久的利益、安乐。经文如下:“阿难!如处理转轮王之舍利,亦应如此来处理如来饮之舍利,而于四大衢道, 建造如来之塔。若有人于彼处供养华、香、图绘及礼拜者,当长久获得利益、安乐。阿难!

有谁知道破地狱真言全文?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本人非常推崇觉林菩萨偈.可闭地狱门....

观音萻萨偈是什么意思
观音萻萨偈,赞叹了观世音菩萨的无量功德,下面是最简单的解释:观音菩萨妙难酬 (观音菩萨的妙处,是难以说得清的)清净庄严累劫修 (清净庄严的相貌是用劫---很长时间修行才得到的)三十二应偏尘刹 (他常常用32化身在一切宝刹显现)百千万劫化阎浮 (在百千万劫的时间里度化地球上的人)瓶...

观世音菩萨发愿偈的歌词意思?
3. 歌词进一步表达了对所有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的期盼。观世音菩萨发愿让所有众生都能摆脱生老病死等世间苦难,获得安乐。4. 最后,菩萨庄严承诺,以其无边的愿力,实践救度众生的誓言。这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即菩萨愿与众生同登彼岸,共同脱离苦海。以上就是对观世音菩萨发愿偈歌词意思的解读。

金平区17149426017: 佛家人请进! -
乜待鸦胆: 去请一本正规的地藏经,经文前后部分的内容都有的.一般是这样的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

金平区17149426017: 佛家人请进!
乜待鸦胆:每部读诵过程以九十分钟较为适当,速度不急不慢,要以挚诚的恭敬心和忏悔心读诵. 在诵经之前,双手合十念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佑”.(三声)诵持经文中如果中断一小时以上,需重新恭请. 回向很重要: (合掌)弟子 (你的名字) 愿以此所诵地藏经 (多少部) (或念佛菩萨圣号二小时)之功德,回向给弟子 (自己或是亲人) 累生累世的怨亲债主和历代宗亲,祈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 (你的名字) 真心求忏悔.(三遍)

金平区17149426017: 寻地藏经读诵版 -
乜待鸦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307000100asa7.htmlhttp://bbs.nyfowh.com/viewthread.php?tid=1762http://tieba.baidu.com/f?kz=242840188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

金平区17149426017: 有谁能提供地藏经、金刚经、无量寿经等最完整经文(包括香赞、净三业真言、觉林菩萨偈等)
乜待鸦胆: http://wenwen.sogou.com/z/q766013709.htm?si=2&amp;wtp=wk这里有关于地藏经的读法赞偈等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amp;lm2=148&amp;open=_blank&amp;tj=0&amp;hot=0地藏经原文和注解 这网站里还有很多经咒

金平区17149426017: 《施氏有二子》原文与翻译 -
乜待鸦胆: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

金平区17149426017: 英语高手请进This is a pity,because niose abatement really is a good cause,and it is likely to be discredited if it gets tobe associated with bad science.译文:要... -
乜待鸦胆:[答案] 因为表达的意思是转折,前面肯定,后面否定的,用并且说不通

金平区17149426017: 熟悉显卡的请进! -
乜待鸦胆: X700LE核心...据说是4管3点的卡...不过性能确实比C68强大.

金平区17149426017: 专业人士请进,离婚的事 -
乜待鸦胆: 年轻人,你们没有登记,只算做是同居关系.现在,女方提出分手,你觉得你们之间的感情确实破裂,已经无法修补的话,那就分手吧.对于分手后的财产分配,你们首先要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分歧过大...

金平区17149426017: 学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请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是指什么,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比喻什么? -
乜待鸦胆:[答案] 第一个是引用别人的话,第二个是真正的鸟的天堂,比喻生活十分美好,作者渴望像鸟一样自由自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