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请教!在歌舞伎中,什么是东明流?

作者&投稿:陀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木偶净琉璃与歌舞伎的发展是怎样的?~

经过近松门左卫门和竹本义夫等人的努力,18世纪上半期,以京都、大阪为发祥地的木偶净琉璃的演出十分兴盛,在大坂,从“竹本座”分离出来的“丰竹座”开始确立了歌舞伎《鸣神》剧照自己的艺术地位,两者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由于他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故许多名作便由此产生。
而在这一时期,原本由一人操作,所表现的戏剧动作十分有限的木偶,经改革后变为由三人操作,使木偶人形嘴巴,眼睛能开合,手脚关节能转动自如,原来形体弱小的木偶,也逐渐大了起来,直至增到三四尺高,状若真人。在唱腔方面,竹本义夫经过改进,使之更加脍炙人口,而他与近松门左卫门的合作,又使得净琉璃向剧本文学化和舞台艺术化的方向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使得这种艺术在表现复杂情节、刻画细腻的人物性格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二、问题研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既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最后一问“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从而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许。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4.患:忧虑,担心。尝:曾经。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教学建议

一、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三、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

四、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吃苦。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三、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四、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五、《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吴功正)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周溶泉、徐应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正统中,追谥文宪。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园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日本各地的女优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1629年,德川幕府以败坏风俗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1653年,才允许只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1670年后,这种演出增多,而且有了剧本,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更臻成熟。 1751—1801年是歌舞伎的全盛时期。以后30年,歌舞伎又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表演程序也被固定下来。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演员父子,代代相继。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由“人形净琉璃Ningyo Jyoruri”(现在称“文乐Bunraku”)改编的歌舞伎剧目叫“义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义太夫节”乃净琉璃的唱腔, 为竹本义太夫 Takemoto Gidayu创作的唱腔,后来变成说唱“义太夫节”的艺术家的总称。在这里“狂言”是故事的意思。“义太夫狂言”是“义太夫说唱的(或用义太夫节说唱的) 故事”的意思。);“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说起歌舞伎,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现在,东京有一个地方叫“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浑然一体的艺术,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到现在,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明治时代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鸣神》。《鸣神》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饮酒大醉。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

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妖艳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

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用不稳的步子逃走。

听说,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美”的思想。比如说,歌舞伎中有“加役”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而“立役”的意思相当于反串,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特别是,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没有良心的女人的角色,这种角色由“立役(相当于生)”的演员担任。从这个例子看来,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现实的女人还有女人性的纤弱、可爱的样子。

日本遇到现代(日语叫“近代”)的明治时代,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着“男扮女装”的女形。到现在,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好像观众们陶醉在虚幻的女人魅力中。保留“男扮女装”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感。

现在看来,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化妆非常浓,但是在江户时代(1604-1868)的人们看来歌舞伎的演员不化妆,他们会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室内剧场演出的歌舞伎因与观众的距离相当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纪初),在表演结束后,就卖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

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

在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剧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培养年轻演员。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能 日本最早的剧种"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祝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在民间,农民庆丰收时也举行艺能表演,称为"田乐能"。14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演"能"的剧团。在京都一带出现了"大和四座"("座"即剧团),其中"结崎座"势力最大。

"能"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结崎座"的杰出艺人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功绩。他们父子得到当时幕府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满的赏识,受到了保护,使这个剧种完善起来。世阿弥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脚本(谣曲)作者和戏剧理论家。他传世的著作总称《世阿弥十六部集》,被认为是日本最值得珍视的美学著作。

"能"由3种要素组成,即脚本(包括歌词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乐器伴奏)。谣曲中的歌词,吸收了大量的和歌与汉诗中的名句。谣曲现存的底本有1700余种,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余种。"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艺人。观阿弥写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剧目;世阿弥写有《高砂》、《实盛》等上百种剧目。观世十一郎元雅(世阿弥的长子)写有《隅田川》;观世小次郎信光写有《游行柳》、《安宅》;金春禅竹写有《小督》、《竹生岛》等著名剧目。日本的古典"艺能"实行世代相传的"宗家制度",他们保持各自流派的艺风。"能"的流派是17世纪以后形成的,共有观世流、宝生流、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5个流派。

狂言 与"能"同时出现的"狂言",兴起了民间,本是一种即兴的、简短的笑剧。到15世纪中叶,"狂言"的剧目臻于定型,分成3个流派:大藏流、鹭流和泉流。从世阿弥时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几个剧目中间演出。到17世纪以后,"能"被定为德川幕府举行庆典时演出的指定剧种,"狂言"附随"能 "受到保护。狂言是一种短小的反映现实的笑剧,以滑稽诙谐取胜,现存剧目约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现"狂言"特色的描写地主与奴仆矛盾的剧目。这类剧目大多写聪明伶俐的奴仆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与人的矛盾、僧侣与施主的矛盾、丈夫与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极尽嘲笑、揶揄或讽刺之妙,反映了时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剧目有《二个大名》、《武恶》、《附子》、《忘了布施》、《爱哭的尼姑》、《雷公》、《争水的女婿》、《镰刀剖腹》等等。

人形净琉璃(“文乐”)是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歌舞伎、能戏、狂言、木偶戏)的一种
它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 “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净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
而“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
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说的是三河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琉璃姬,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是个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年轻的武士牛若在东下时,与净琉璃姬偶然相识,至相爱。后,牛若因受人所害,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琉璃姬闻讯,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感动了上天诸神,哭活了牛若。

“尘世恋恋难舍,今宵惜别情长。

去情死,犹如无常原野路上霜,步步临近死亡,梦中之梦才凄凉。

天将晓,钟声断肠,数罢六响剩一响,听罢第六响,今生便埋葬。

寂灭为乐,钟声飘扬。“

——世话净琉璃《曾根崎情死》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

一种风格方式吧


艺妓是什么啊?只卖艺不卖身吗···
而艺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伎”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产生于17世纪...

求银魂214里,次长郎在结尾处跟女儿自报姓名说的话。
名字虽然被起了很多,老大、大侠客什么的,不过现在已经全部被我舍弃了,椿平子的父亲,次郎长是也。失礼了,敢问阁下的大名?椿平子:我…我乃江户歌舞伎町,万事屋一家的小弟,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而踏上旅程。多亏兄弟们炽热的仁侠之心才走到这里,次郎长的女儿--椿平子是也。次郎长:在这里相会也是...

神室町的“无料案内所”与风俗产业
在神室町的繁华背景中,如龙工作室的《审判之眼:死神的遗言》以东京歌舞伎町为蓝本,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现实角落——无料案内所,这是一道独特的风俗产业风景线。它们的存在,既是法律边缘的微妙平衡,又是社会现象的直观反映。自江户时代起,风俗产业在日本发展繁盛,夜总会、牛郎俱乐部与雀庄等各具特色...

关于天外魔境真传中的自来也大蛇丸等人物
在日本汉字里面 自来也也可以写作“児雷也”. 这个故事现在在歌舞伎 (Kabuki)的演出里面表演. 火影里面的自来 也不管是造型还是说话方式都和歌舞伎里面的自来也非常神似。可以 说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自来也的故事中,纲手是他的老婆,是擅长蜗牛魔法的,后来自来也 的一个徒弟orchimaru,学会了大蛇魔法后就用蛇毒来害...

求日本有一种舞蹈名
师子(狮子舞)在日本民间极为盛行,后发展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民间舞蹈。《太神乐》为狮子神乐的一种,2人披狮子皮,戴狮子头而舞,后来又加上曲艺杂技等演出。能乐中的“石桥”系统为狮子舞,它在歌舞伎中发展为《镜狮子》《相生狮子》、《英执着狮子》、《三人石桥》、《连狮子》、《枕狮子》等,均...

请教日语问题!
问题1回答如下:・【见る】变【たい形后】形成了形容词的词性,当它后接【なる】时,需将【い→く】此外《なる》是表示变化的过程,虽然小王还没有去看歌舞伎的公演,但他想看公演的心情已经改变了,换言之他以前对歌舞伎可能不感兴趣,但读了歌舞伎的书后就变成有兴趣了,所以这里的过去式是...

问几个日语问题,在线等~
3、去年、日本で歌舞伎を见てきました。可译为:去年来日本看歌舞伎。有个来的动作。说明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去年、日本で歌舞伎を见ました。可译为:去年,在日本看了歌舞伎。没有来的动作。4,1.相手(他の人)へ依頼する场合 「是非」「心をこめて强く愿う」を意味します 例:是非お...

银魂哪几集比较爆笑?
那就是,"看日记,结束日记。当你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你们都嘲笑[野猫]190个单词"在寻找什么东西。当你等待它的时候,你必须寻找"191个字"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而是按照它自己的规则生活。"192个词,"歌舞伎野猫的蓝调","野猫"。这部分也深情地说。就是这几个比较搞笑,个人觉得。

后宫传奇之失宠皇后 谁知道全的特别是下部59章后面的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唐轩尘一行,龙飙在乾圣宫中大摆宴席。 唐轩尘此番前来,并没有带着什么姬妾相伴,龙飙体其寂寞,便传了宫中的歌舞伎来表演佐酒。 男人喝酒,本就贪杯,加之有美女歌舞,几番下去,席间的人,无论是蒙域来的,还是夜兰一方陪宴的,一个个都喝得面红耳赤。很快,相互之间也没了最开始的矜持,斗酒...

请教日语达人!急!关于和服颜色的专有名称词汇……
*江戸紫* http:\/\/www.colordic.org\/colorsample\/2045.html *和色大辞典* http:\/\/www.colordic.org\/w\/ 「かさね色目」http:\/\/www.kariginu.jp\/kikata\/kasane-irome.htm 「かさね色目」就是平安时代贵族服装的颜色搭配。研究源氏物语的你,这也应该知道吧。

鄂城区15082592866: 日本传统戏剧是什么? -
宥荣女金: 歌舞伎 在日本传统艺能中,歌舞伎是非常有名的.歌舞伎是从民间艺能“风流”演变而成的.它的起源据说是在7世纪初,一位在出云大社从事女祭司工作、名叫阿国的女子来到京都从事宗教性的念佛舞蹈时开始的.由于将过去非公认的女性歌...

鄂城区15082592866: 急求: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各方面的对比比较 -
宥荣女金: 服装都是本国古代服饰. 演员,歌舞伎都是男性. 歌舞伎有派别,没有什么唱腔. 化妆方面歌舞伎有很多用假面的. 歌舞伎里有1个或几个“隐身角色”--黑子,负责在表演中的道具放置和回收. 歌舞伎的舞台设置比较特别,比如花道.歌舞伎是不外传的,也没有什么学习班,细节方面不是看过几场就能知道的.

鄂城区15082592866: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题写一篇介绍山东东明的500字作文 -
宥荣女金: 请到我的家乡来 砂子塘小学五(3)班 黄湘米 请到我的家乡来,这里的景色可美了 !一副天然的农村景象,一来就会让你留恋往返的哦!如果你来的是秋天,那就更好了!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好呢?”你就耐心地听我讲解吧! 秋姑娘越过田...

鄂城区15082592866: 求山东东明具体在哪个方位?比如东明离哪个大城市比较近? -
宥荣女金: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东临菏泽市,东南与曹县搭界,南与河南省兰考县接壤,西和北与河南省长垣县、濮阳市毗邻,缘黄河北流之势,当豫鲁两省之交,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总面积1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2003年),以汉族为主,也包括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全县现辖6个镇、1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为274500,行政区划代码为371728,区号为0530

鄂城区15082592866: 山东东明县办理身份证快件,需要多长时间,速度!!!! -
宥荣女金: 本人亲自去,带户口本办理.因为要入指纹,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照相并取指纹.普通身份证(20元)两个多月甚至三个月,快递身份证(40元)20天左右.用中国邮政...

鄂城区15082592866: 求石家庄市最大的几个家具卖场名称及地址? -
宥荣女金:华日家具 地址:石家庄市明月家具大厦东3楼 蓝鸟家具 地址:石家庄市体育北大街附近 金利来家具城(石家庄)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附近 诺丹家具...

鄂城区15082592866: 勘九郎是谁 -
宥荣女金: 勘九郎:(沙忍) http://baike.baidu.com/pic/7/115586983682210_small.jpg 忍者登记号码:54-002 出生日期:5/15(14岁,金牛座) 身高:165CM 体重:60KG 血型:B 性格:好战,单纯 喜爱的食物:汉堡牛肉饼 讨厌的食物:菠菜 想挑战的对...

鄂城区15082592866: 火影里那个操纵傀儡脸上画东西的那个人是谁? -
宥荣女金: 砂忍: 勘九郎:カンクロウ(KANKURO)KANKURO也是来源於日本歌舞伎,而且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角色.这也是为啥他的脸画的花里胡梢的,在歌舞伎中,他的名字代表乌鸦.就像TAMA代表猫,POCHI代表狗.他的傀儡KARASU在日文里面就是乌鸦的意思.

鄂城区15082592866: 可以介绍一些介绍日本古代鬼怪的文献吗?急用谢谢!就是分卷的不要动
宥荣女金: 桥姬 见於《明治妖记》,是一些痴情女子的怨气,由於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 古典聊斋「小泉八云的怪谈」之中, 它充分述说了妖怪冰冷不留情的特性并藉由这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