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作者&投稿:家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自《道德经》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译文】
往昔曾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圣贤)得到道而英明;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一、出处
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含义解释
【原文】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

【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3)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首领的意思,王弼本作"贞",贞通正,河上公、景龙等多种古本作"正"。这句的意思是侯王得到"一"因而做了天下的首领。一说"天下正"为天下安定的意思,今不从。
【译文】
古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一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领。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正。
  其致之也:
  天毋以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废;
  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贱之本欤?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注释:
毋: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蹶:倒下、跌倒。
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榖”。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非: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
誉:荣誉、美名。
碌碌:平庸的样子。硌硌:奇异的石头。

  译文:
  从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变清澈,地得到一就变宁静;
  神得到一就变灵验,谷得到一就变充盈;
  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就用一来让天下平正。
  那推导出:
  天无法再清澈恐怕将要裂开;地无法再宁静恐怕将要废弃;
  神无法再灵验恐怕将要休息;谷无法再充盈恐怕将要枯竭;
  侯王无法贵重高尚恐怕将要倒下。
  所以必贵而以贱作为根本,必高而以下作为基础。
  因此侯王自己称呼孤、寡、不榖。
  这违背以贱为本的原则么?违背!
  所以到达无数荣誉,没有荣誉。不欲望平庸的玉石,奇异的石头。

  理解:
一元与多样。
  以前那些能够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个中心就会从混沌变为清澈;地围绕一个中心转就会从震荡变为宁静;
  神得到一种能力就可以施展从而变得灵验;山谷有一最低洼就会因积水而充盈;
  侯王得到并运用治理天下这一最高的核心法则,天下就会公平公正。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推导出:
  天无法清澈,就会重回混沌,电闪雷裂;地震无宁静,人兽都会离开,进而被废弃;
  神无法灵验,不再被世人信仰信任,神灵就不得不休息;谷不能充满水,那剩余的水也会被蒸发,恐怕将会枯竭;
  侯王如果无法被人们再认为是贵重的、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天,是律动的抽象。地,是安、静的抽象。
神,是生发、化用的抽象,是由内向外,由极端向广泛的一种显化。谷,是汇集、归藏的抽象,是由外向内,由广泛向极端的一种归纳。
万物,是集合中个体的分立指所有的东西,它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集合。侯王,是集合中个体的归结。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这三个抽象辩证关系,代表着不同纬度的二分世界模型,三对二分世界模型。三对辩证关系共同构筑出一个更为宏大的宏观世界模型,用以描述、论述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而阐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现象。这里的“三维”,不是空间上的三维XYZ轴,是抽象理解的维度、背后关系的维度、统分统合的维度。

  贵是由无数的贱而不断叠加累积而成,所谓高是也是又无数的下叠加积累而成。贵是靠贱来衬托,高是靠下来显赫。
所以必贵一定要以贱作为根本,为支撑自己的贱而做工作;必高则一定要以下为基础,为下谋福祉。
  因此那些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就是以贱为本么?违背!

  所以那些获得数次荣誉的人,只不过是用无数个贱下堆积出来的,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荣誉!
  所以不要去羡慕成为那些碌碌平庸的玉石,而要做奇异的石头。

出自《道德经》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译文】
往昔曾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圣贤)得到道而英明;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一”者具有大一统、整齐划一的意思,也就是秩序化的意思。这与孔子推行的礼教达到社会秩序的井然划一是殊途同归的,只是方法不同。这里要说明的是候王不是周天子,只是各方诸侯,各方诸侯得到了井然划一的秩序化岂不是天下安定了吗?其他句自己根据经典翻译自己搞定吧。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注释】(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
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译文】往昔曾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圣贤)得到道而英明;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原文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正。其致之也:天毋以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废;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本...

全道,得一以生——读《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宁则恐废,神无以灵则恐歇,谷无以盈则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正则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一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 ...
一就是道,这也是老子主张的道的精神,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得和以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你说的应该是天得一以清。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灵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安宁稳定;神得到道而灵验有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道而生长。出处:《老子》原文(节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

道德经中三十九章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jié);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 ...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中的“一”具体是指的道。一就是道,这也是老子主张的道的精神,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曾经得到过道的,天因为得到道而变得清朗,大地因为得到道而变得宁静辽阔。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么?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吗? -
巴峰胃乐:[答案]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故说"天得一以清,...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
巴峰胃乐:[答案] 一、出处 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含义解释 【原文】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 【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哲学五大定律是什么 -
巴峰胃乐:[答案] 据我所知没有官方的哲学五大定律,只有五个阶段.附送哲学相关资料.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 是为恍惚.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道德经》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英语翻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 -
巴峰胃乐:[答案]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即"营魄抱一")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道德经三十九章 -
巴峰胃乐: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世说新语》:臣闻夫得一而清,地得一以宁,候王得一以天下贞.请教“一”为何物? -
巴峰胃乐:[答案] 这是道教的一种概念.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问的在段话,也是最早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道德经中三十九章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
巴峰胃乐:[答案]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jié);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中的一作何解释这几一一样么 不一样的话分别代表什么 -
巴峰胃乐:[答案] 一、出处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二、含义解释【原文】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
巴峰胃乐: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

托克托县15723404468: 道德经全文诵读
巴峰胃乐: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