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佛,为什么还要拜佛?

作者&投稿:泰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为什么要拜佛~

学习先找黑普!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那是指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人类之所以是人,要受世间的种种痛苦,那是因为我们的自性被贪、嗔、痴给障碍了,无法显现出来,所以要通过修行来祛除掉贪、嗔、痴,找回我们的本性。
举个例子来说:譬如两个同样是100W的灯泡,它们的亮度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一个因为长期不使用表面积满了各种灰尘、污垢,因此无法释放出本来的光明来。

应该说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你没有出生死轮回,佛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前辈诸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因为他们已经是正果的圣人我们是凡夫,最主要的是我们拜佛是恭敬佛 佛法恭敬中来所以才有拜佛

佛曰:“求人不如求己。”
既然如此,拜拜自己又如何?人人皆佛,你也是佛,我也是佛,拜佛就是拜己,既然是拜自己,又何必那么计较呢?阿弥陀佛!

【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称为六即佛。据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上载,六即佛即:(一)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众生。盖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故称理即佛。(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指或从善知识处闻知,或从经卷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故称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进而依教修行而达于心观明了、理慧相应(即境智相当)、观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即: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四)相似即佛,指于前述“观行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之惑,制伏无明之人;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五)分证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六)究竟即佛,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此六佛虽因智(悟)情(迷)之深浅,而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称为“即”。p1276

FROM:【佛光大辞典】

这是佛教中教派问题,我说不准确,但好像是一派讲究“苦修”,主修来世。一派是讲究“顿悟”,以六祖惠能为大成,名言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人皆佛,为什么还要拜佛?
那是指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人类之所以是人,要受世间的种种痛苦,那是因为我们的自性被贪、嗔、痴给障碍了,无法显现出来,所以要通过修行来祛除掉贪、嗔、痴,找回我们的本性。举个例子来说:譬如两个同样是100W的灯泡,它们的亮度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一个因为长期不使用表面积满了各种灰尘、污垢,...

原来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为什么还要修行?
原来所有众生都是平等无异,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现在我们因有妄想执着,真心被根本烦恼,贪瞋痴三毒遮蔽了,做出来的事都是颠倒的,所以沉沦苦海,在六道轮回。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悟出来的,出自《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

人有没有佛性,如果人有佛性,为什么还要拜佛哪
人皆有佛性,众生在迷,佛在觉。佛陀是本师,拜佛是表礼敬,放低姿态,虚心接受。阿弥陀佛!

我们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要视师如佛?
故“视师如佛”不论在显在密均有别于宗教神权规条,而是调心修持的方便。(二)佛如是说:要接受我的教法,不能依靠盲目的信仰,而是必须透过理智的抉择,就象买金子的人须先把金子鉴定一样。(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链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三)一个能如法为弟子传授无上瑜伽密法第四...

人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来到人间受苦
人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来到人间受苦 第一个人从哪里来?佛经说:人从光音天来,由于贪恋人间的山川美景,花花果果,能量态的身体逐渐变得物质化,从而再也飞不回去了,那么观音天子从哪里来?佛经说:从毗卢遮那佛的性海... 第一个人从哪里来?佛经说:人从光音天来,由于贪恋人间的山川美景,花花果果,能量态的身体逐渐...

人皆是佛,如何根去魔性?
“人皆是佛” 此语有误。因为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不是佛。反过来说:人人皆可成魔;人人皆有魔性。佛与魔之间之差,只在须臾,只在方寸,也只在一念之间。禅心一片即成佛。放下魔心也即入禅。魔性是迷,佛性是觉.本来是没有迷的,污染而迷.所以佛性本有,魔性本无.但魔性即佛...

请问:如果有可能,当世界上所有人都成佛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做什么...
佛的含义有大彻大悟的意思,但佛的真正含义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是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佛的确要度化众生成佛,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成佛,那么大家都是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佛依旧存在。但是事实上,无明,也就是不觉悟,与真心共存,想要大家都能成佛,也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佛也不执著度化众生...

人人皆有佛性,所以凡人只要修行好,也能成佛,但那些菩萨、罗汉又是怎么...
所谓凡夫就是本性被贪嗔痴蒙蔽了,所以才会执着,才会造恶业,落入三途苦,甚至坠入恶道,受无间苦无有穷尽;菩萨是修行菩萨道,金刚经里说就是遵循“五戒十善”修行的人,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

乐善人皆佛,无求我亦仙是什么意思
讲的是修行的话语:1、如果心存善念,看哪个人都是佛了。2、如果自己无欲无求,我也就是神仙了(神仙可以用精神力变成物质,想什么就能够变什么,自然对欲求就没有了,知道就是那么回事)。

心即是佛\\万物皆空.为何还要世人"信仰"佛?
心即是佛\\万物皆空 这个是佛自己的经历和求证,证到了空,成了佛。所以才知道,心即是佛\\万物皆空,大家都有佛性,可以成佛。 但是我们只是有这个条件而已。要成佛,那差远了。必须要象佛那样去做,去修证自己。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教讲人人是佛,那为什么还要去寺庙烧香,拜自己不就可以了? -
主父逃消旋: 佛教讲的人人是佛,是从理上来讲的.的确,我们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的佛性没我们多,我们也没佛的少,是如如不动、湛寂常恒的.但是从事相上来说,我们跟佛还是不一样的.佛能十方虚空任运自在,我们就不能.就如同一块金矿,把里面的金子提取出来做成了宝瓶,宝瓶中的金子和金矿中的金子是一样多的,但是价值是不一样的.另外,烧香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这是佛教传到中土以后,本地化的结果.那些认为拜拜佛烧烧香,而不从真实心中,行为上去改变,去与佛相应的人,即使烧尽三千大千世界的香,只是迷信,没有用的.但是拜佛,佛经中讲,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多拜佛,就是多放下自我的贪、嗔、痴,所以能达到灭罪的目的.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为何还要向佛祖拜呢?无不经之心,佛学广大,希望
主父逃消旋: 众生本平等,众生却产生不平等的妄想意识,乱做恶事,遭受恶报,为了消灭这些妄想,需要求佛指导修行的方法.

佛山市15877513386: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
主父逃消旋: 《达摩血脉论》: 【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说明需在世明师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涅盘经》: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说明需在世佛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学佛,就是要找在世明师的意思,不是自己看经典,也不是跟一个没有...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佛,那为什么见了菩萨还要下拜?尽管现实中没有,但很多人想象中...哎!是有的
主父逃消旋: 众生平等是生命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业力蒙蔽了,需要佛法才能显现你的佛性.你现在还是凡夫.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说众生平等 为何众生还要对他顶礼膜拜 -
主父逃消旋: 嗯,是啊,众生是平等的,不过顶礼膜拜和众生平等并不冲突,顶礼膜拜的原本只是一种礼节,表示非常尊敬和爱戴,和学生见到老师行礼,士兵见到首长敬礼,意义是相类的,只是后世人拜佛大多不是表示尊敬,而是图个求财免灾,这样顶礼膜拜的意义就变味了.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弟子为何要拜佛?至诚拜佛与往生极乐有何关系 -
主父逃消旋: 虽然拜佛,,不是往生的正因..我们拜佛,,是尊敬佛,,皈依佛,,感恩佛.学佛.,,世尊告诉我们,,往生,,必须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坚定信愿,坚持念佛!

佛山市15877513386: 既然人人是佛,为什么还要学佛,学什么?
主父逃消旋: 人人是佛,是原理上、实质上讲的.但是凡夫与佛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迷和悟的差别,凡夫在迷佛是悟. 把佛当老师学佛,就是因为佛是觉悟者,学的就是破迷开悟的方法. 阿弥陀佛

佛山市15877513386: 为什么要拜佛 -
主父逃消旋: 其实拜佛求的无非就这几类,金钱,事业,婚姻,平安.这几种只要你心诚,求任何一个佛菩萨都可以.不过现在人们求观世音菩萨的是最多.因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说法.

佛山市15877513386: 佛教修的是自己,为什么还要烧香上贡?
主父逃消旋: 香是清净,烧自己香他人,无我奉献.烛也是烧自己点亮他人.礼敬拜佛对治傲慢,做佛弟子的好样子,接引有缘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佛山市15877513386: 既然一切众生皆成佛,为什么佛还要说法度众生 -
主父逃消旋: 佛性人人都有,但是要开发出来,就像宝石埋在后土之中,需要发掘开采.所以佛要说法,告诉人们寻找自己宝藏的途径.好比迷途之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径,得经人指点才行.佛就是这个指点迷津的人.通过佛的指点,根性好的人,因缘好的人,首先打开了自性之门,找到了佛性,和佛同体,从而脱离了六道轮回,怔得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