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欧阳修《秋声赋》第一段赏析,我是初二的学生,很急啊,要原创的,谢谢

作者&投稿:才旦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求有关《秋声赋》的赏析视频,~

  http://www.ruiwen.com/news/61457.htm这是网址
  下面是内容!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2012-05-31


导语:
《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 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银河高悬在天上,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息)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黯淡,烟气浓重,云雾密聚;它的容貌清静明朗,天空高远,日光明亮;它的气候寒冷,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萧瑟,山河寂静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啸激昂。草木碧绿繁茂,令人愉悦。(然而)草木被秋风吹拂过,颜色就要改变,树叶就要落下。它用来使草木摧败凋零的,是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于阴;秋天又象征着征伐,它在五行中属于金。秋天是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它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上天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属商声),商声以西方之音为主,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许多的忧虑干扰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使他的身体劳累;内心有所触动,必定会消耗他的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他的红润青春的面容会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斑白。(人非金石)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考虑的是谁才是残害自己之物,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___________

赏析1: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倏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胡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飞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此,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在这个秋气正浓的季节,不妨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然和人生。


赏析2: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附: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特级教师讲座
·初一特级教师讲堂
·初二特级教师讲堂
·初三全科强化复习
·高一特级教师讲堂
·高二特级教师讲堂
·高三全科强化复习
·涂洁讲高考作文
·林斌讲完形填空
·李俊和讲英语写作

·中学语文课件大全
·语文教学视频大全
·中学语文试题大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版高中必修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案
·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粤教版高中选修教案
·鲁人版高中必修教案
·北师大初中语文教案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入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你看有可参考的地方吗?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这是一篇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典型文赋,是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时的欧阳修(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时年53岁,政治上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并辞去了开封府尹的职务,思想上正处于心情郁结、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其年秋日,因感政治失意,故交云散,体力日衰,写下了长诗《夜闻秋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而余意未尽,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秋声赋》。
   在这篇文赋中,欧阳修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议论的对象,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并由景入情,抒发秋感,融入了作者对政治、人生、世事的深觉感慨,从而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深刻主题: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加强内省、超乎其外。这一寓意,抒发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郁闷心情,能主力求自我超脱的愿望。虽然,整篇文章的情绪取向是略显低沉而消极的(尤其是对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叹),在思想认识上更多地指向了老庄哲学清心无为和悲观的一面;然而,在现实根源上它确实是作者在政治失意后长期苦闷的复杂矛盾心情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处于逆境之中的一种典型心态的真实反映。因此,本文的主题寓意,还是有其一定的认识意义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秋声赋》在艺术上堪称一篇精心构撰的美文。其艺术特点,大率言之,有如下几端:
   其一,布局精巧,结构谨严。文章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设计,文势一气贯下而又曲折变化。全篇内容,可以从四个部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从“欧阳子方夜读书”至“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主要描摹无形的秋声,突出其凄切悲凉。首先,以作者夜晚凝神读书忽闻秋声入笔,简捷直起,并在动静的对比中为下文蓄势,引出秋声。紧接着,对秋声作一连串的比喻性描写,或惨如细雨凄风,或动若惊涛骇浪,又仿佛铁骑铮铮,奔腾疾走……使人如睹其形,如闻其声,顿生惊惕耸动之慨。再以童子天真无邪、漫不经心地回答荡开一笔,为下文的极力铺叙渲染巧作顿挫,文势变化流去而又张驰相间,构思十分缜密巧妙。第二部分,从“余曰”至“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主要描摹秋状,以夹议夹叙的手法突出秋天的威力,渲染出肃杀寂寥的气氛。整个描摹,从色、容、气、意、声诸多方面着笔,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又紧扣古人对宇宙万物“阴阳五行”的认识观念,把不可捉摸、难以名状的“秋之为状”写得生动具体,极富感染力量。第三部分,从“嗟夫”至“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用无情的草木与有情的人类对比,感叹人为忧劳所累更容易衰老颓败。文章由自然界巧妙地转到了社会人生,而这种令人心惊的人生现象,正是作者所悲叹反思的“无声之秋”。最后部分,文章以眠童、秋虫、静夜,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并有力照应篇首,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其二,描摹细腻、生动、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整篇文章,作者借助赋体固有的铺陈手法,多侧面地描绘“秋声”、“秋状”,着力渲染了秋天寂寥肃杀的威力,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而且深切感受到秋天摧败肃杀的气氛,确实有独到之处。譬如,第一部分以极为贴切的一连串比喻来描摹秋声,就充分展示了秋声不期而至、由远而近、自弱而强、从隐而显的动态过程,铺叙渲染之精彩,令人叫绝。
   其三,形式创新,熔叙事、写景、抒情、状物、言理为一炉,为赋体的新发展创奠了道路。从总体上看,《秋声赋》仍是一篇以骈偶、铺排、声律为基本形式特点的“赋”,其采用的主客问答、随物赋形、铺叙渲染等手法亦为赋体的传统方法;但是,整篇文章却以灵活自由、长短不拘的散文句式开篇、结尾和穿插其中,充分表现出以散运骈的崭新形式特点,无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言理,皆流畅自如、和谐统一,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丰富了“赋”的表现形式,开创了“赋”的新的发展之路,即:赋的散文化(或称之为“文赋”)。
   其四,《秋声赋》情感真挚充沛,从头至尾浸透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思和感慨,充分表现出以情驭篇的特点。“陈然而听之”,“异哉”,“此何声也”,“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嗟乎”,“亦何恨乎秋声”,“如助余之叹息”等等,不仅有过渡衔接之妙用,更重要的是时时事事处处都以浓烈的主观感情之穿着文章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回环摇曳、一唱三叹的风神。而这正是欧阳修文章突出的艺术风格之一,因此极富感染力量,使人咀嚼再三而感慨万千。
   其五,旧题材,新角度,承前启后,意义重大。从题材上讲,抒写秋感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传统,宋玉的《九辩》首发“悲载秋之为气也”的伤感,似乎就为后人定下了悲秋的基调。而以秋声为赋,在唐代亦有李德裕的《秋声赋》、刘禹锡的《秋声赋》等。因此描写这种题材,实在难有创获;然而,欧阳修抓住“秋声”,选择新的角度,由宇宙自然而泊入以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慨叹,无论观察、体味、描写和议论,都能兼容前人之长而超乎其上,用以散运骈、以情驭篇的手法,将铺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欧阳修的文赋名篇《秋声赋》,上承杜牧《阿房宫赋》而下启苏.


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创作背景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

《秋声赋》全文解释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唧唧虫声即秋声,自己的叹息又何尝不是秋声! 这篇作品是通过赋“秋声”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特别强调秋天肃杀、悲凉的特点和对万物的摧残,由此感慨流光易失,生命短促,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顺应自然。这种认识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

欧阳修《秋声赋》译文和注释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秋声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晚年所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全文译文及鉴赏如下:【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

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欧阳修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一、《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该句出自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原文节选如下:“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作者介绍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还作者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 秋声赋 翻译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

欧阳修的《秋声赋》运用了什么手法?
《秋声赋》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一开始作者就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表现初秋悲凉的季节特点。欧阳修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景象;由此联系到...

全南县18586332042: 求助:欧阳修《秋声赋》第一段赏析,我是初二的学生,很急啊,要原创的,谢谢 -
长蚂卫算: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

全南县18586332042: 求欧阳修<秋声赋>鉴赏及主题思想 -
长蚂卫算: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

全南县18586332042: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
长蚂卫算: 【原 文】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全南县18586332042: 请解读宋朝欧阳修的“秋声赋" -
长蚂卫算: 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全南县18586332042: 欧阳修的《秋声赋》有哪些名句? -
长蚂卫算:[答案] 秋声赋(北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

全南县18586332042: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描写秋声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
长蚂卫算: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全南县18586332042: 作者是怎样借自然之秋来抒发自己人生之秋的感慨的 秋声赋 -
长蚂卫算:[答案]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

全南县18586332042: 丰草绿缛而争茂,                           .(欧阳修《秋声赋》) -
长蚂卫算:[答案] 佳木葱茏而可悦

全南县18586332042: 秋声赋中作者描绘秋之状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 -
长蚂卫算:[答案]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