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全文解释

作者&投稿:郎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秋声赋全文解释~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弥漫、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浓密丰美,树木青翠茂盛,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白话译文
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由赋序可知,此赋是作者为“寄孤愤”而创作的。至于创作时间,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任务是会昌元年(841年)秋,作者七十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作;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以为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833年)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书,《秋声》之赋,盖即在是年之秋。”
“至于禹锡,此时方六十二三岁,在苏州刺史任,故有‘伊郁老病’之语。”根据作者、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当为王起,即此赋当创作于会昌元年(841年)秋。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不禁为之“悚然”谛听,仔细辨别、探寻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声音的由远及进、由弱而强,“初淅沥以潇飒”,如秋雨潇潇;“忽奔腾而砰湃”,如江河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像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其触于物也”,好比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作者通过这些比喻,把无形无影、不可捉摸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了。然循声追踪,童子却回答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文章至此一顿,犹如深境探幽,意味无穷。 第二段,再进一步,从视觉上写秋声,并将秋这一自然节气和社会、人生相联系。作者从童子所说的“声在树间”,辨析出“此秋声也”,然后以目之所见叙说“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其为声也才能具有“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的威力,使万物“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以上皆写秋声。以下写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秋天属阴,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调,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当春而萌生,及秋而衰残。依自然规律,到了秋季即“物过盛而当杀”,而秋声和乐调的商声也使人感到“物既老而悲伤”,则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段叙述,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理性的分析,所表现的秋声,动人心弦!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感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何况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草木是由外在力量的摧残而败落,而人除了与万物“春生秋实”的自然规律相同,经历着由青春少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外,还有内在的因素的侵扰,即“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且“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对客观条件不允许、个人智力达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寻找、追求,怎能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呢?自己“非金石之质”,既无法“与草木争荣”,又“何恨乎秋声”?无限感慨、愤懑之情洋溢于纸笔之间。 最末一段,作者对童子讲了一番道理之后,竟发现童子并不感兴趣,已经“垂头而睡”。秋夜又恢复到“四无人声”的境界,和先前一样寂静。“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唧唧虫声即秋声,自己的叹息又何尝不是秋声! 这篇作品是通过赋“秋声”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特别强调秋天肃杀、悲凉的特点和对万物的摧残,由此感慨流光易失,生命短促,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顺应自然。这种认识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治波折之后,一种希求解脱、随遇而安的心灵境界。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凝聚了宦海沉浮、人事忧劳、形神渐衰的飘零之感,其中既有理想不得实现、宏图难展的感慨,又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文章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精妙的形象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其艺术特点之二,是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本文篇幅不长,但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进。开头一段写“秋声”,侧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秋意”,侧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秋意”和“人生”合到一起写,侧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鲜明生动,而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达到了“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译文:
秋声赋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秋声赋》第二段主要写什么,第三段写什么,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主旨_百 ...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

梧楸的解释梧楸的解释是什么
二木皆逢秋而早凋。引《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梧桐,楸梓,皆早凋。”南朝梁鲍泉《秋日》诗:“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唐刘禹锡《秋声赋》:“至若松竹含韵,梧楸蚤脱;惊_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宋秦观《春日杂兴》诗之二:“璧月鉴廉...

梧楸的诗词梧楸的诗词是什么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梧桐与楸树。二木皆逢秋而早凋。二、引证解释⒈梧桐与楸树。二木皆逢秋而早凋。引《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梧桐,楸梓,皆早凋。”南朝梁鲍泉《秋日》诗:“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唐刘禹锡《秋声赋》:“...

形容中秋月亮的成语
成语有:星月皎洁、月明如水、风清月朗、玉兔银蟾、月夕花朝。一、星月皎洁 1、拼音:xīng yuè jiǎo jié 2、释义:指星星和月亮明亮洁净。3、出处:宋·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白话文:星光月色,明亮洁白,银河高挂在天上。)二、月明如水 1、拼音:yuè míng rú shuǐ 2...

秋声赋文言文题目
3. 《秋声赋》全文解释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 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 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作者...

苏轼秋声赋文言文答案
《秋声赋》练习检测 答案 一、文学常识:(2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清明:清朗明净 ...

清明的近义词
引用解释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斐然的诗句斐然的诗句是什么
斐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斐然fěirán。(1)有文采和韵味。(2)卓著,引入注目。二、引证解释⒈文彩貌;显著貌。参见“斐然成章”。引《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唐刘禹锡《秋声赋》序:“吟之斐然...

欧阳修《秋声赋》学案设计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 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衔枚疾走 但闻人马之行声 天高日晶 砭人肌骨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春生秋实 【合作探究】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

带有“秋”的词语精选
秋吟蛬 [qiū yín qióng] 蟋蟀的别名。 秋声赋 [qiū shēng fù] 赋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文中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声,将无形的秋声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最后引发出对人生、自然的深沉感慨。语言夸张,声势宏大,音节优美,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 秋秋爱 [qiū qiū ài] 吝啬;气;刻薄...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全文解释 -
夕软肾舒: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全文翻译 -
夕软肾舒: 《秋声赋》全文翻译: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要怎样解释? -
夕软肾舒: 秋声赋注释:①欧阳子:作者自称.方:正在.西南:《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秋,凉风至.”注:“西南方风.”②悚然:惊惧貌.③淅沥:雨声.萧飒:风声.以:而.④砰湃:波涛汹涌声.⑤衔枚:《汉书》颜师古注:“衔枚...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什么意思 -
夕软肾舒: 1、秋声赋释义: 赋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文中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声,将无形的秋声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最后引发出对人生、自然的深沉感慨.语言夸张,声势宏大,音节优美,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 2、示例...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作者是怎样借自然之秋来抒发自己人生之秋的感慨的 秋声赋 -
夕软肾舒:[答案]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描写秋声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
夕软肾舒:[答案]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丰草绿缛而争茂,                           .(欧阳修《秋声赋》) -
夕软肾舒:[答案] 佳木葱茏而可悦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作者想通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夕软肾舒: 此赋作于1059年秋,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连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贼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秋声赋赏析 -
夕软肾舒: 【原 文】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海南藏族自治州13971021609: 求《秋声赋》文言知识整理急用! -
夕软肾舒:[答案] 秋声赋 一、通假字 1、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 通 澎湃) 2、 有动于中(中 通 衷) 二、古今异义 1、如赴敌之兵(兵 古:军队 今:士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古:自然 今:天空) 3、金铁皆鸣(金铁 古:兵器 今:金属名) 三、一词多义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