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

作者&投稿:衷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背景

经济基础

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同时土货大量出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当地人民受到蹂躏、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损失惨重。

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三是《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后短短几年设厂930余家,分布在各行业,危害极大。此外,列强还争夺中国的筑路权、开矿权。四是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年输入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使中国白银继续大量外流,穷了中国、富了列强,并在继续破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

政治斗争

戊戌变法失败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慈禧携光绪及若干亲王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曰“庚子西狩”。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内部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越来越少了。统治集团内部舆论也倾向改革。有官员上奏“中国之制度……奉行日久,不能无弊”,“于是一切政令皆不能不变”;“愿自至以往,维新者当实事求是,守旧者毋至死不变,同心以谋富强”。

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

清末新政背景
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的排外行为引发了列强的强力入侵,局势动荡,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列强的政治压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面对自身的无能与财政困境,意识到统治基础的动摇。为了稳固江山,慈禧太后于1901年决定实施“新政”,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关键举措。1月29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指示督抚等...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清末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签订了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这是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运动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清朝末年的新政有哪些历史作用?
新政的历史作用:(一)消极作用 (1)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2)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

综述近代史上清政府的改革
(1)三次新政背景都是在重大对外民族战争失败后,为应付变局,调整清朝统治的运行机制而相继出台的。然而就其各自的具体原因来说,又有着明显的差别。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此时的清政府仍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压力,所以洋务运动启动是有两个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

为什么清政府实行新政破产,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

富顺县18288181108: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体制改革事件) - 搜狗百科
笃瑾利喜: 清朝末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之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戊戌变法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零星起事,这些都使得清政府与中国各阶级矛盾加深.当时的清政府和 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加之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 统治者感到自身的统治地位已经风雨飘摇.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统治,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富顺县18288181108: 清朝末年实行“新政”的原因?
笃瑾利喜: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 20世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也已奄奄一息.《辛丑 条约》的签订,更是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面临着尖锐的内 外矛盾.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同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与民族 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但诚如资产阶级革命家陈 天华所说:“(所谓的'新政')不过是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 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富顺县18288181108: ...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2... -
笃瑾利喜:[答案] (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2分)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2分)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

富顺县18288181108: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是什么? -
笃瑾利喜: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

富顺县18288181108: 中国近代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
笃瑾利喜: 一、洋务运动:1860年至1895年背景:1、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2、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3、...

富顺县18288181108: 清末新政的意义是什么?是不知真正的改革
笃瑾利喜: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富顺县18288181108: 如何评价中国向现代社会过渡评价清末三次改革 -
笃瑾利喜: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新政作为近代史上三次改革事件依次出现.从三次新的主要内容来看,它们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

富顺县18288181108: 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
笃瑾利喜: 满清鞑子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富顺县18288181108: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是什么? -
笃瑾利喜: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 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 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 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