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作者&投稿:梁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人性本恶"是谁说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谁提出人性本恶说,谁提出人性本善说?人到底是善是恶?
这个问题当年孟子和荀子吵得很厉害,从当时的社会反响来看,好像是孟子占了上风的。

人本来是什么样子,一出来其实并无所谓好坏之分的,因为他是无害的,所以也可以当成是好的,至少他的出世首先带来的是家人的喜悦,虽然他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所有的好坏是非黑白善恶都是后来才有的,因为有了社会万象的参照,所以可以映射出其好或坏,包括他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所获得的观念,都逐渐的产生出来,而这些,则正是人之偏见的产生的过程,所有那些好坏善恶的标准衡量之,则有了善恶之别。

事实上,好坏善恶的标准从来不是确定无疑的。世上并非是黑白无间道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处于中间这类,不好也不坏,非善非恶庸庸碌碌过了一生的人占绝大多数。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
荀子说人性本恶,有他的原话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恭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 ***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谁提出了性本恶论?
荀子。“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谁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理论
荀子。“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

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中国古代哪家思想对人的假设
回答: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恶”这一观点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名况,字卿,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这一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

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其白话译文为: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

“人之初,性本恶”这句话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详细解释如下:一、荀子的观点 在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性在出生时即是邪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改变和提升。这一观点在儒家学说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二、与孟子的对比 与荀子相对,...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性本恶 - 搜狗百科
逯炎澳泰: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要用礼法来规范......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谁人之口? -
逯炎澳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轲.《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此外,《三字经》也提出 “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好像西方的人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是不是? -
逯炎澳泰:[答案] 中国是荀子,西方是常识性言论,不在乎谁提出,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为代表. 所以你看遇到不如意时,国人求保佑,西方人则是忏悔、赎罪以获得获得灵魂的拯救.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逯炎澳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性本恶论”最早是谁提出来了?
逯炎澳泰: 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 (...认为性善是自然的现象,至于人有时为恶,乃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非出于人类的...人性本恶 战国时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提出了与以孟子为代表的人性本善论相对立的人性本恶的观点.后来荀子的性恶论...

克东县17334151178: 认为人性本恶的是哪一位?
逯炎澳泰: 荀子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

克东县17334151178: 提出人性恶的思想家是谁、
逯炎澳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克东县17334151178: 人性善恶的讨论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 -
逯炎澳泰: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

克东县17334151178: 孟子说过"人性本善",那"人性本恶"是谁提的?
逯炎澳泰: 荀子有言:人性本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