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翻译

作者&投稿:尹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翻译~

这是道家的修炼法门,至极可以达到三花聚顶,也可以说是倒气运气之法,以修炼大丹。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视太阳,带双眼发热时,意念太阳之气由双目吸入汇于上丹田,吸汇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双眼收回。意守丹田,到一阳初动之时,双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行,任脉下归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气归丹田后,双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气行两掌。双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对准气海穴,右手掌心对准命门穴,真气随手式成螺旋状贯入气海、命门两穴。汇于丹田内。然后分两支上行,经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辘轳关”上行经肩、背、颈而至“玉枕关”,此谓“逆运真气通三关”,然后真气向上越过头顶百会,分五路下行,与全身气脉会于中丹田,再分主次两支,还合于丹田,入窍归元,如此循环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大概就这么多,但是真正修行要以道御术,要多读道家经典。方有所成,道友与我有缘当明白彼岸为此岸,好自为之啊......

当代《道德经》的由来

孙享林先生研究老子《道德经》纯属偶然。他的家人、亲属、同事和原工作过的单位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也不是《道德经》和老学研究的世家;执教四十个春秋,专致于机械制图专业,没有接触过任何玄书秘笈,也没有其他特长和爱好;走到六十岁的退休之日,一天也没有离开书斋陋室,没有任何传奇与神秘。即使在传统文化和气功的热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悠然如初。一切都是平常的、平凡的。
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开始了“静坐”。在经历了一段静坐的过程之后,他才和老子的《道德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于1986年5月,在一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下,开始书写自己大脑中浮现出来的老子《道德经》的文字内容。
第一天,他书写的是一个“道”字,第二天是一个“德”字,第三天……在以后的日子里,天天如此,只是书写的文字不同。他的同事知道后才告诉他,他写的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文字。事后他的同事才在书店里为他买来了晋代王弼的《老子道德真经注》。历时几个月,他在这种静坐无为的状态中书写完了《道德经》的全部文字。结果与与王弼注本的《道德经》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就是调整了原来81章的顺序,除第1章没有调整外,其他各章都有变化,并且将81章改为81课,每课都冠以课名。每课的课名,都是由该课文的文字所组成。除了第1课的课名“道”是一个字外,第2课到第81课的课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即第2课“闻道”、第3课“善人”……第81课“载营”。另外,对文字,包括句读和标点,也有很多增、删、调、改的地方。他所书写出来的《道德经》总共7111言。这本书于1990年10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李聃道德经更正》。
再后来,他在同样的状态中,以同样的方式书写出了《李聃道德经修炼五字诀》、《李聃道德经修炼七字诀》、《李聃道德经宇宙演化九字诀》、《李聃道德经阴阳五行气和谱》、《李聃道德经天地人物道自然》等5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孙享林先生出现了绘画和书法的功能,在无为的状态中,画出了几百张神韵深厚的大图,写出了几百幅笔力遒劲的书法。所有这些内容,孙享林先生把它称为李聃的“道德信息”。这些内容构成了他的“道德经新译”的系列,使之成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2003年7月,他的第3本书《老子道德经新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本书是在已公开出版的《李聃道德经更正》和《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的基础上,结合他讲学的部分内容和部分“诀”综合而成的。
在这些过程中,除开第3本书而外,他与其他许多《道德经》研究专家不同,没有那种辛劳的查阅和翻检,也没有那种搜肠刮肚的冥思苦索,一切都是在“静坐”的无为状态中所为。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只要你坐下来放松入静,大脑中就出现这些文字,你只要记下来就是了。他把这种状况称之为“自然接受道德信息”。
他的这种“自然接受道德信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己接自己记录。第二个阶段从书写《李聃道德经五字诀》开始,则是自己接自己说,他的助手记录。可见,他破译《道德经》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是十分新颖的。
更具特色的是,孙享林先生采用“诀”的语言形式来层层深入的解说《道德经》,把《道德经》的内涵和奥秘揭示得更充分,更明白,包括世人视为“玄之又玄”、“秘之又秘”的内丹奥秘。
下面,我们简略地介绍各种“诀”的基本内容。
1、“五字诀”。所谓“五字诀”,就是从《道德经》每课的原文中首先抽出五个字作为总纲,然后分别用五个字对每一个字加以解释,再用三个“五字句”对这五个字加以解释。
我们以《第1课?道》为例来介绍五字诀:
第一课 道三炼玄入
道——大天地人道: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之灵人。
三——一生二生三:道生个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
炼——炼光物精神:先炼五色光,再炼珠宝物,后炼精气神。
玄——上中下三玄:上玄是缺圆,中玄圆又圆,下玄玄团圆。
入——入道门曰神:玄入大道门,是神不是人,人神合一神。
2、“七字诀”。所谓“七字诀”,就是从《道德经》每课的原文中首先抽出七个字,也构成这一课的总纲,然后分别用八个字对每一个字加以解释,再用三个八字句对这解释的八个字加以解释。例如《第20课?善者》:
第20课 心善信翕气注人
心——修心道心帮心德心:修心就是修原神也,道就帮助原神成长,原神德高功能越强。
善——善言善事善始善终:原神善就是本性善,性善才有善言善事,凡事都要善始善终。
信——道者必信经传四方:修道的人必须信道,提得高传得出有效,经传四方学有成效。
歙——歙日月精华养其神:日月精华一阴一阳,阴阳不调可以补之,阳大于阴吸阳养神。
气——道气天气地气神气:大道之气乃混元气,天地阴阳和合之气,神气阴阳五行道气。
注——贯注全身振作精神:阴阳五行道自然气,自然之气贯注全身,精神大振言行有劲。
人——人人修道人人德高:道助人人你修不修,名扬天下骄傲没有,德高望重才华奔流。

3、“九字诀”。所谓“九字诀”,是它的每课都有九个字作为这一课的总纲,再分别用九个“九字句”构成整个课文的主体内容,然后再分别用三个“九字句”对每个“九字句”进行解释。但是,“九字诀”与“五字诀”和“七字诀”有所不同,也就是作为总纲的这九个字不是从该课的原文中抽出来的。我们以《第62课?善人》为例:
第六十二课 道生一二三万物之母
道生一个无极混元体——各种元素混成混元体,无边无际浩瀚大无比,整个宇宙为一体无极。
混元体分阴阳生太极——无极圈出有限体太极,太极圈里阴阳相分离,一分为二太极阴阳鱼。
太极阴阳之源离合兮——太极产生阴阳源头兮,混元体进通道单获一,有盈余排出去给天地。
阳分离清轻上浮天体——阳鱼眼睛通道出阳粒,洁白如玉清轻上浮起,渗入色素稳定成天体。
阴重浊下落聚星球体——阴鱼眼睛通道出阴粒,阴暗重浊堆积成球体,火烧熔岩水灌凝壳体。
阴阳和合万物雏形聚——阴阳相合内聚生触角,按照物种本性来定型,雏形定无生命静极生。
老君化寂静万物萌生——老君化寂静动震破静,本性归身使万物惊醒,万物涌动萌芽新生命。
自然物成长生态环境——自然生万物自然养育,自生自灭生养死葬促,优胜劣汰生态环境出。
万物互相制约互依存——万物互相依存保生命,弱肉强食食不生受困,长不成灭不行保平衡。

4、“阴阳五行气和谱”。“阴阳五行气和谱”也是首先用一个“七字句”作为总纲概括该课的主题,再用七个“七字句”解说该课的基本内容,然后分别用三个“七字句”对概括课文基本内容的“七字句”进行解说。我们以《第49课?含德》为例。
第49课 德厚百邪不能进
德厚功能炼上身——德厚标志出功能,单项功能难附身,功能齐全保生命。
无为不争定乾坤——无为不争私欲净,阴阳五行可调整,天地人间任驰骋。
能场自然围自身——周围能场护其身,人自然原神威灵,进出自身自然神。
毒蛇猛兽侵无能——入侵者无门难进,见人袭之无物影,筋骨柔弱不固定。
不食五谷能生存——人定之后超脱身,不食人间烟火能,仙果净身食母轻。
阴阳五行道气生——阴阳乾坤气理顺,五行控生克运行,天地循环人桥行。
脱胎换骨旧变新——皮肉腑骨全换新,影中成形随影行,有影有形无物性。

5、“天地人物道自然”。“天地人物道自然”没有全课的总纲,它首先用七个“七字句”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分别用三个“七字句”解说概括课文基本内容的“七字句”。我们以《第61课?常德》为例:
第六十一课
不变之德曰常德——凡物都有德类别,表现优劣积蓄德,德蓄道生升腾越。
万物有形就有情——情是物种的特性,见物生情随环境,情随时空物境生。
情是行云流水情——情牵梦引难修行,无情牵动道性深,天天修道修不停。
本性不变德常存——本性不变修德性,德蓄道生交替增,道性换本性道纯。
物质归宗不清纯——物质混沌难澄清,单一物质难自成,物越纯杂质越隐。
万物保生存竞争——争万物求生之本,修道不争而善胜,无形胜有形清静。
德随物种兴衰定——物种兴衰德显灵,物种衰败德消隐,百邪侵不进德定。
总之,孙享林先生用他记录下来的这些“诀”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不同点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解说,让世人对《道德经》的内涵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内涵,涉及到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等奥秘,这些奥秘有的正在被当代的高科技所证明。当然还有更多的是目前无法证明的,而需要更多的人们在将来应用更超常规的方式去实践,去证悟,去破译。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注释]
1、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适从。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6、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这里去查:http://bbs.chinaunix.net/viewthread.php?tid=695111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

()必寡信,这句名言出自(),告诉我们什么() 必寡信,这句名言出自(),_百...
全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文章翻译《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

老子《道德经》求全文,别错字,最好带翻译,原文写完再翻译,
编辑本段《德经》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长而不宰的翻译
出自:《长而不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_(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在天地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_(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在天地之...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出处
出自《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见小曰明的意思是什么?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读yue。出自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1、翻译: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晓善的事物是善的,这就显露出恶来了。2、意思:天下没有绝对对立的东西,看似矛盾的东西实则是相依相生的,美丑是这样,善恶也是这样,因此,做事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天理,这样子才能够成功。3、出处:老子《道德经》。4、...

惠州市18550788374: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译文给些经典的,不是要原文啊! -
用乐安通:[答案]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

惠州市18550788374: 求《道德经》译文 -
用乐安通: 第一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第八十章 翻译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
用乐安通:[答案] 1、【寡】动词用法,使……少.小国寡民:把国家变小,让每个国家的人口稀少. 【陈】陈列,安放. 【甘】甜美,这里作动... 却因为没有战争而不用把它们陈列出来. 2、老子的这个理想国,国小人少,人们足不出国(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村),国与国...

惠州市18550788374: 老子道德经翻译 -
用乐安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
用乐安通:[答案]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译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
用乐安通: 译文一 真实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不真实. 嘉善的话不诡辩,诡辩的话不嘉善. 有真知的人(指领会“道”的人)不要求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 圣人不积聚什么东西,他已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更加富有,已因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加增多. 自然的规律(“天之道”),有利于万物而无损害;圣人的准则,对人有施为而不与之相争. 译文二 真理并不华美,美言未必真实. 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 真知者不求广博,求广博者不能真知. “圣人”不积私蓄——他给予别人愈多,自己反而愈充足. 大自然的规律呵——是利物而不害物. 圣者的法则呵——是有为而不争夺.

惠州市18550788374: 我需要道德经的全文跟译文.谢谢 -
用乐安通: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书下载 http://www.yeeones.com/articles/laozi-daodejing-quanwen-yiwen.html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简介: 老子所著《道德经》即《老子》 道德经---天涯在线书库《道德经》附: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翻译 -
用乐安通: 这是道家的修炼法门,至极可以达到三花聚顶,也可以说是倒气运气之法,以修炼大丹.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第一篇译文原文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用乐安通: 《道德经》之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e.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惠州市18550788374: 《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及翻译 -
用乐安通: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