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元老后期都是封疆大吏,怎么吴长庆到死还是提督?

作者&投稿:昔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鸿章创建淮军,最早的班底就是庐州的“树”、“铭”、“鼎”、“庆”四支队伍,骨干成员就是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等人。这些淮军老将们后来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封疆大吏,唯独吴长庆至死不过是个提督。那么,李鸿章和吴长庆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纠葛呢?

吴长庆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吴廷香咸丰元年被举方正孝廉,在当地颇有声望,吴长庆幼年读书用功,但无奈的是数次童试均告失利。但他天生一副倔脾气,继续苦读,如果要是在太平年代,或许也可金榜题名。然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咸丰三年,战火烧到安徽,吴廷香在家乡拉起队伍办理团练。后来被太平军一举歼灭,吴廷香最后也战死。吴长庆此时刚满二十岁,发誓要为父报仇,他在庐江一带与太平军苦战。

当时,庐州团练派别林立,彼此互相攻占,谁也不服谁。咸丰二年,李鸿章创建淮军,派人回乡招募庐州团练,合肥西乡的张树声、刘铭传等立即响应,但三河一带的潘鼎新、吴长庆却拿不定主意。尤其是吴长庆的团练系官团,因与民团不合,心存疑虑。

后来,李鸿章派自己的学生刘秉璋说服,因刘秉璋和潘鼎新、吴长庆同为庐江人,关系非同一般。在刘秉璋的劝说下,潘、吴长这才率部前往上海,成为庐州团练投奔李鸿章最早四营部队中的两营。

吴长庆加入淮军后,转战南北,履立军功,不过他在淮军中的地位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极为尴尬。淮军将领与李鸿章大多关系密切,吴长庆的家族又与李鸿章家族联姻。尽管如此,吴长庆与李鸿章却一直声气不合,李鸿章也不大喜欢他。

吴长庆与刘秉璋关系密切,加入淮军后,最初编入刘秉璋的“良军”系统,跟随刘秉璋多年。后来,刘秉璋称病离营,把部队全部交给吴长庆统带。1863年,吴长庆率部参加攻占枫泾、西塘战斗,立下战功,刘秉璋保举吴长庆为副将,李鸿章为此奚落道:“你的部下平庸者也戴上红顶了?”这话传到吴长庆耳中,终身引以为恨。这可能也是后来他疏远李鸿章的一个原因。

李鸿章不喜欢吴长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与刘秉璋有很大关系。刘秉璋在淮军中也算是个异类,他是进士出身,又以翰林从戎,在淮军中只有他和李鸿章有如此功名。

而淮军将领大多出自行伍,在一帮大老粗中,刘秉璋显得鹤立鸡群。此外,刘秉璋虽然是李鸿章的学生,但他特立独行,在许多问题上与李鸿章相左。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便疏远起来,这也影响了吴长庆。

吴长庆个性突出,既然李鸿章不喜欢他,他也远离李鸿章,相反却与淮系以外的高官,如马新贻、李宗熹、沈葆桢、刘坤一等保持密切往来,并受到他们的器重。这让李鸿章感到十分不快。因此,尽管吴长庆是淮军元老,又与李家有姻亲,但始终不得重用。

庐州团练最早的四个将领中,张树声、潘鼎新和刘铭传都先后位列封疆,唯独吴长庆郁郁不得志,有人为此作诗曰:“天下共知吴武壮,一生遗憾未封疆。”

朝鲜壬午事变发生时,吴长庆所属的庆军六营驻扎在山东登州,考虑到那里离朝鲜最近,因此李鸿章首先想到了吴长庆,并命他率兵入朝平息事变。

在这场事变中,吴长庆处置得当,逼退日本人并抢先进入朝鲜王城。尽管壬午事变善后不尽如人意,签订了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允许日本以保护使馆为名驻兵朝鲜。但吴长庆平乱有功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不仅国内给予高度评价,就连朝鲜上下也对他歌功颂德。

奇怪的是,吴长庆如此大功,最终却只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赏赐,有人认为,这与李鸿章有关。其实,对于吴长庆在朝鲜的某些做法,李鸿章一直不是很满意,因为他没有请示单独搞了个《朝鲜善后六策》,这与李鸿章的思想大相径庭,被斥责为“多事”。

1884年6月,李鸿章下令将吴长庆从朝鲜调回,并把他的六营庆军一分为二,其中三营随他回国,另外三营继续驻扎朝鲜。这被认为是李鸿章打压吴长庆的一种手段,吴长庆对此很不满。或许因为是内心郁闷的缘故,在回国不久便在金州驻地病死。

关于吴长庆之死,还有不少传闻,有说他是被李鸿章气死的,也有说是吞金而亡。还有一种说法,说吴长庆回国后没有先拜见李鸿章而是先拜见了慈禧,这犯了大忌。事后李鸿章大怒,踢了他几脚,不予升迁,吴长庆因此郁闷而死。当然,这些说法都不足为信,李鸿章即便再不喜欢吴长庆,想来也不至于连这点气量都没有。




淮军元老后期都是封疆大吏,怎么吴长庆到死还是提督?
李鸿章创建淮军,最早的班底就是庐州的“树”、“铭”、“鼎”、“庆”四支队伍,骨干成员就是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等人。这些淮军老将们后来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封疆大吏,唯独吴长庆至死不过是个提督。那么,李鸿章和吴长庆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纠葛呢?

《李鸿章大传》阅读感悟(五):为人的中庸之道
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是千古不破的大道至理,不仅适于治吏治民,也适用于治军,咀嚼起来回味无穷。刘铭传、吴长庆、周盛波等淮军元老对士兵严如父慈如母,赏罚分明宽严有度,关键时刻大家才会效力用命。”在带领军队方面李鸿章谈到了中庸之道,还有一处同样也谈到了中庸之道。当百战名将刘铭传当首任台湾巡...

张作霖死后数月,张学良就枪杀了悍将杨宇霆,究竟是不是无奈之举?
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来头不小,堪称奉系军阀的重量级人物。杨宇霆是张作霖的首席军师,手握重兵,身兼要职。常荫槐也是东北政界大佬,还做过交通部代理总长,黑龙江省长一职更是封疆大吏,权倾一时。张学良主政东北仅半年,正是需要拉拢人才之际,为何就将这两位奉系军阀的重量级人物同时处决?从某种意义上...

北洋三杰中,排名第一的他,为什么被称为“北洋之龙”?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袁世凯躲过一劫,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躲过一劫。原来,在1899年冬,袁世凯便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并将北洋新军由天津小站带到山东继续训练。这是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时,因为和德国人走的比较近(北洋新军中的很多教官都来自德国),因此,特地邀请...

张学良的东北军为啥打不过日本的关东军?
1、武器装备差太多,中日是两支武器装备方面不同时代的军队,但从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来看,日军以一当十是正常的。30万东北军,绝对抗不过3万日军,更何况日军有百万之众。2、东北军内部不团结,尤其是在亲华亲日的争执上,总体来说亲日派是东北军的主流,而且诸多亲日派将领都身居元老,张作霖在亲...

古代官员的名称??
军机 :清朝军机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级(所谓四品,是说四品以上的才能进军机处)封疆 :有文武两种可能,都不是官职。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帅。相当于省级 观察 :清代对道员的尊称,县级以上干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职,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副...

关于古代的品阶!
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

周一德雍正六年
然而,乾隆六年,周一德遭遇奸臣的陷害,被罢官回到家乡,结束了他的四十余载军旅生涯。他虽为三朝元老,位居一品,却生活简朴,没有任何积蓄。甚至到后来连战马也无法再养,只能任其四处游荡。马儿的游走意外地为当地粮店带来了生意,人们争相喂食,周一德的战马成了粮摊上的常客,粮店因此繁荣。周一...

李卫是一代名臣,他的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第五,李星福,比起李卫的其他四个儿子,李星福的仕途更是没有什么起伏,他被授予两江后补四品都司的身份之后,再没有什么变动,他似乎是被所有人都给遗忘了,并且在史料之中,对于李星福的记载,也仅仅是有一个补四品都司的官职而已。虽然李卫成为了一代名臣,但是不得不说,他的子孙后代确实是...

清朝时汉人中最大的官是谁???
要论官职加实权,吴三桂无疑是第一,他是亲王级别,又手握重兵,云南全部、周边省份部分都在他的绝对掌控之下,从人事、行政、财税、军事都在他的控制下,能有这权力的,无论满汉臣子,唯他一人,并且这是皇权特许的。袁世凯和李鸿章也掌控兵权,袁世凯一手创立了北洋新军,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军机...

天台县13229311858: 曾国藩提携的封疆大吏有些谁? -
字龙爽舒: 主要是湘军的代表人物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当然后来李鸿章自创了淮军

天台县13229311858: 张兆和比沈从文小多少岁?张兆和是孤儿?!!他们后期的感情是否有过变故?! -
字龙爽舒: 这个 到百度百科一查就知道.沈1902年出生,张1910年出生.张家四姐妹很出名,张家是安徽巨族,祖上是淮军将领,到了张父举家苏州,家里出资办学,办女中,做了不少社会公益事业. 至于感情,如鱼饮水,外人难以判断,张晚年是沈遗作的整理者,沈作品很多都是因三三写成的,,沈耽于幻想,而张却不一样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在思想上并不契合.沈张毕竟相伴一生 总体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 http://tieba.baidu.com/f?kz=48342775 你可以到这里看看

天台县13229311858: 清朝末期,湘军和淮军哪个厉害?湘军和淮军作为满清后期的陆军主力,
字龙爽舒: 请记住:自清中后期起的近、现代中国军队的名言“无湘不成军”,国共两军中的湘籍将领有多少?我军少将以上直至元帅湘人多少?还有一句名言:洋人要灭我中华,除非湖南人死绝!湖南人就是中国的普鲁士人!(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天台县13229311858: 慈禧哪个朝代有多少兵? -
字龙爽舒: 慈禧的权利巅峰是光绪时期,到光绪时期,八旗绿营都烂透了.基本无战斗力,缺额也多.主要的武装力量是后来出现的部分湘军以及淮军,之外有甘军之类,后期是后来的新军.按纸面上的数字全加起来大概百万左右(咸丰年间似乎八旗加绿营帐面上80多万),但真有些战斗力的陆军也就20万左右吧,海军还有几万.到清末建新军时候,打算陆军建36镇,相当于师.但是还没全建立起来,革命就爆发了.当时新军战斗人员数量估计也就20万左右.我没找资料,但大体上应该不会差太多.

天台县13229311858: 清朝末期,湘军和淮军哪个厉害?
字龙爽舒: 湘军

天台县13229311858: 纣王为什么不杀闻太师 -
字龙爽舒: 干嘛要杀闻太师?首先 闻太师 是封疆大吏 手握兵权 哪个皇帝敢任性到随便干有兵权的大将 其次 闻太师 是两朝元老级大官 受文武百官敬仰 伺候纣王他爹又伺候纣王 不管是能力还是忠心都是天地可鉴 第三 想干死大周叛军 正是用人之际 再被诱惑也不会蠢到做砍掉手足的事 如果 是看封神榜 苏妲己和纣王可是非常倚重闻太师的哦 妲己图比干的心 闻太师除了去带军打仗 完全干涩不到妲己的

天台县13229311858: 太平天国中后期,淮军主力着重围剿以下哪一太平军重镇 -
字龙爽舒: 苏州.其实江苏南部那几个城市都是淮军打的.常熟、太仓、昆山、苏州、无锡、江阴等都是淮军在围剿,这些城市都是太平天国的重镇,但是要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苏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