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死而冠不免的而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夔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路死前说的:“君子死,而冠不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即使死去,也不会使自己的衣冠变得凌乱。
这句话是子路临死前说的。
公元前481年,卫灵公时,有一美丽妖冶的南子夫人,很是放荡与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蒯聩有染,后来卫灵公知道此事,蒯聩怕被诛杀便逃亡在外。
灵公死后,大臣欲立公子郢为君。公子郢推让,认为太子的长子姬辄还在,而且已经成人,按照法制应立其为国君。于是姬蒯聩的儿子姬辄便即位,这便是卫出公。
逃在外的蒯聩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老子还在儿子就当王了,于是在外十二年蒯聩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赶下了台夺回王位。
此时的子路正在孔悝的采邑中当总管,听说了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城门将要关闭,子羔告诉子路:”大局已定,出公已逃跑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你快快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
子路曰:“靠别人的恩惠活下来的人不应当逃避灾难。”
子羔见劝不动他只好离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访蒯聩,蒯聩与孔悝登于高台议事。子路曰:“您怎么能够任用孔悝这样的人,请允许我杀了他。”
蒯聩不听。于是子路欲火烧高台。蒯聩恐惧,于是命石乞、壶黶两人打杀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即使死去,也不会使自己的衣冠凌乱。”
于是结缨而死。

扩展资料:
这段话记载在《仲尼弟子列传》之中,
孔子有三千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贤人里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也是屈指可数,先来看看他的大弟子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字子路也称作季路。 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格耿直勇猛,为人爽直、粗莽。跟随孔子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来跟随孔子游学于列国。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尼弟子列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由

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
士可杀,不可辱,冠是他身份的象征,也代表他的信仰,典型的为信仰而死。
譬如有句话叫“刑不上大夫”,孔子作出过经典阐释: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死后..........


7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

孔子颜回故事文言文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

子路是怎么死的?
摘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在网上搜了一下,有种观点认为,子路系冠的带子被击断了,子路的冠歪了,子路认为这样的形象不符合礼仪,所以放下了武器,系带正冠,就在此时子路被对手杀死(更惨的描述...

“仲由”一词的来历?
一:出自人事部·禀性“仲由”。【仲由缨】《左传·哀公十五年》:“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兔。’结缨而死。”0咏慷慨赴死。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阀五十韵》:“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另参见人事部·禀性“仲由”。二: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

六上试卷 孔子的故事 答案 很急
临死的时候,帽带被射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弯腰捡起帽子,顽强地站立起来,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戴好帽子,系好帽带,英勇牺牲。孔子一听到卫国发生变乱后,就断定子路肯定会在这次变乱中出事,过了不久,就传来了子路牺牲的不幸消息,孔子为子路的死悲恸不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孔子的好学生子路是怎么死的
1、子路死于卫国家内乱,当时子路在城外,发生内乱后没有逃离卫国,君子忠人所事,子路为就出孔俚,与蒯聩二武士战斗,打斗中被打落了冠缨,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武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便去了他性命,子路武艺高强,死的时候已近60高龄;2、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

子路怎么死的?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凡,焚)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演,黑痣)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

新版三国和老版三国,前者哪些地方的改动比老版更好?
新版的马超披头散发,像个野人,有人会说马超来自西凉,那是西凉人的服饰,但事实上马超虽然来自西凉,却不是羌人土著,而是汉人,马超的先祖是伏波将军,后世镇守西凉,马超一是汉人,二是当官的,不可能弃华夏衣冠而学羌人披头散发,孔子曾说过“君子死而冠不免”,可见汉族人对冠的重视。

子路在孔子的一生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最后在卫国内乱中,子路没有听子羔的规劝,离开危城,而是挺身入城。在身遭重创,头上的冠缨被对方将领击断的时候,还说了句“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整理冠缨。子路这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实践了孔子关于君子、礼仪的说教啊! 孔子病重,子路领着弟子为他祈祷。孔子口头上没有表扬他,但内心是赞赏...

儒家的子路是怎么死的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 ,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子路死前说的:“君子死,而冠不免.”是什么意思? -
籍岭柏纳: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文言文中"而"的几个用法 -
籍岭柏纳: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而 的意义和用法 -
籍岭柏纳: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请问文言文中”而”有几种作用?是什么?请详细解释以下”表修饰”这种用法. -
籍岭柏纳: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不免是什么意思
籍岭柏纳: 不免:就是不是很应该的意思,例如:他是有错,但你打他,不免有点过分.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急求归纳虚词“之”“而”的用法 -
籍岭柏纳: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不免什么意思 -
籍岭柏纳: 不免释义:免不了;难免.不免,汉语词语,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已经出现了,也可能是还未实现的.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而”的用法 -
籍岭柏纳: 这里“而”表转接,相当“然而”、“可是”、“却” 起一个转折的作用. 类似的还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左传中关于子路的死 -
籍岭柏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

龙泉驿区13214467493: 若是谓死而又死的是的意思 -
籍岭柏纳: 结缨而死是从容就义的意思.结缨 :系好帽缨.出处:《左传·哀公十五年》:“ 子路 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译文:子路说:“作为君子就是死了也要把帽子戴好”,于是系好帽缨,从容而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