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骨,有独立思想的名人有谁??最好是近代的,文学,革命史上的最好,希望能有点事例和介绍~~~

作者&投稿:能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海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河海大学本科生,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不是江苏人,所以在报考这所学校之前对河海大学一无所知,甚至都没听过,当我向别人介绍河海时,他们也是一脸懵,表示没听说过这所学校!但我们河海可是很牛的好吗!
聊起河海大学的名人,那可就多了!
一、茅以升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可以说他是我国的桥梁专家的老师,大师中的大师!
茅老先生是我大河海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成立的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届校长。

二、张闻天
张闻天先生可以说是河海大学最牛的校友之一,张闻天先生对新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元老级人物!参加过长征,出席过遵义会议,在当时张闻天可以和毛主席相提并论!

三、严恺
严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在水利界是泰斗级人物,许多水利专家都是他的学生,他不仅是水利专家,还是一位教育家,致力于水利强国,他在1952年受命筹办河海大学的前身,即华东水利学院,之后更是在河海大学任教54年!河海大学就像严老的孩子!

咋们学校最牛的奖学金之一也是以严老先生名字命名的!
当然我们河海还有很多名人,比如钱正英,徐芝纶等等!
在当代,我们河海人在各个领域里都不乏名人!
从国家政要到国企老总!和水有关的领域更是河海人的天下,水电站,水利局,供电局等等
严谨踏实是我们河海人的态度,勤奋简朴是我们河海人的作风,不断进取是我们河海人的激情!
河海大学人才辈出,河海大学的历史无比辉煌!相信河海人能更创佳绩!
以上是的分享,感谢浏览!

陈姓的古代名人有:
1、陈胜:
陈胜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是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陈朝天康元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
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隋朝仁寿四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

3、陈友谅:
陈友谅,是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4、陈廷敬:
陈廷敬是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十四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后历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九年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
5、陈介祺:
陈介祺 是中国清代金石学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 、齐东陶的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叔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友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廷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介祺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现出来,也必将改变无数国人的生活品质。

陈寅恪的学问与风骨(一)

今年是史学大师陈寅恪离世40周年。11月中,中山大学南校区陈寅恪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而40年前的春天,时年79岁的陈寅恪正是由这里被扫地出门,此后,这个既盲且膑的老人终于不堪折磨,泪尽气竭,从而提前到达了生命的终点。

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今之“大师” 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和同时代许多红极一时的名家不同,陈寅恪是一个纯粹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他素来洁身自好,远避政治,潜心学术,与世无争,乃至人们对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思想价值至今仍不甚了了。就连陈最后20年栖身的中山大学,也未使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传承。那幢辟为故居的两层小楼,无非陈师仅存的一缕痕迹而已。

在史学界,陈寅恪被公认为中古史的权威,其学术贡献,非专家而难喻。常人对陈寅恪的了解,多是他非凡的生平。关于陈的早年经历,大陆版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记述;其后期经历,则以《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最为详尽;对陈的思想研究和学术评价,余英时之说最见中肯(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版《现代学人与学术》)。陈师平生亲近的友朋不多,有能力追随他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唯周一良、蒋天枢等少数弟子,才觉得听陈师讲课比看一场大戏还要幸福。

陈寅恪识才用人重出身,崇士族。理由是:“士族之特点既在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其重要之影响。”(《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本人即出生官宦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后因参与维新变法被清廷贬斥。寅恪早年受教于私学,同堂者还有茅以升;12岁即负笈东渡,同船者有周树人。此后断续留学15载,研读于欧美多所名校,备受赞誉。只因将学位视为身外之物,竟未得一纸文凭(后辈钱钟书留洋经历亦似陈师)。

被荐入清华时,曹氏校长因陈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而欲拒之。梁启超怒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遂得聘。此后凡有陈寅恪讲课,常有京师各校教授旁听,陈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民国后期的学术领袖傅斯年素以狂傲著称,惟奉陈寅恪为“三百年来仅一人”。此说历久至今,无人置疑。

抗战期间,寅恪一家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国家光复时他却双目失明。期间任职西南联大、中研院史语所一组组长。时联大名教授刘文典扬言:“陈寅恪(月薪)值400大洋,我值40大洋,沈从文只值4块大洋。”解放后中山大学评教授,因陈被评为一级,其他人学问再高也无与比肩,结果均在二级以下。寅恪一生无党无派,却因学问之高,而使各派政治领袖无不仰视,传为美谈。

1949年共军围城,寅恪与胡适同机南迁,虽经傅斯年苦劝而绝不赴台,亦不从妻愿去香港,执意偏安岭南。后人分析,这既出于家国情怀,及残躯不便,亦有对国民党失望、对新政权观望之意。传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曾询问陈寅恪下落(据传其著作中引用了陈的考证),毛回国方知陈在中大,即令优渥,执政广东的陶铸遂成为陈师的保护伞。60年代初,曾有多位高级领导亲自造访陈家小楼,如陈毅、周扬、郭沫若、胡乔木、康生等。惟后者求访时值寅恪生病而未见,康遂生芥蒂。

尽管陈在文革前一直受当局优待,但从此期诗作看,其心境始终郁郁。学术成就仅限《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种,且未得出版,选题也不似大家境界。把学术视为第一生命的陈寅恪,当然不会满足于生活的待遇,然其出书计划始终不允(其间有康生的指令),遂悲叹:“盖棺有期,出版无日。”据余英时详考,陈渐已觉察到,在革命化的新史学中,自己“平生所治之学已全失其价值”。这对陈而言,必痛莫大焉。故此,方能理解他晚年的《柳如是别传》实为“述事言情,悲生悯死”之作。正如作者在“稿竟说偈”中所言:
奇女气消,三百载下。孰发幽光,陈最良也。嗟陈教授,越教越哑。丽香闹学,皋比绝舍(注:此二句似讽学生造反,师道不存)……怒骂嬉笑,亦俚亦雅。非旧非新,童牛角马。刻意伤春,贮泪盈把。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陈寅恪的学问与风骨(二)

最能体现陈寅恪风骨的是1953年他口述给北京的一封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提议成立三个历史研究所,拟由郭沫若、陈寅恪和范文澜分任上古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三所所长。郭院长和李四光副院长分别致函,盛邀陈迁京就职。双目已盲的陈寅恪口述覆信,提出两个条件:
“我绝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否则,就不谈学术研究。”

在当时政治情势下,敢以不奉马列、不学政治为就任所长的前提,并要求国家领袖书面保证做挡箭牌,且不论陈寅恪是否“愚腐”或托辞不往,都堪称胆大包天。不过细想,此话确与陈的一贯思想相一致。这个“从不对共产党说假话”的人,大事当前,似乎也只能这样回答。此信一出,再无声息,陈也便成了“资产阶级的史学家”和新史学的赶超对象。郭沫若1958年给北大历史系《关于厚今薄古》的信中宣称:“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生产等方面十五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如今再看,郭的后期表现已成了文化的笑柄,范的历史研究已经没有价值,只有陈寅恪至死都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气节。

在时代的大动荡中,陈寅恪之所以未随风倒,既在于他学术上的强烈自信,更因为始终一贯地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根寻源,这一思想应形成于上世纪初,张扬于1920年代。当年,陈寅恪与王国维共事清华而成为忘年交,王后来自沉绝世,清华学生向遗体三鞠躬,唯陈寅恪行三拜九叩大礼。对静安之死,当时众说纷纭,陈寅恪对此则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1929年即王国维辞世两年后,在清华大学为之立碑纪念时,陈慨然命笔,写下传颂至今的碑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事实证明,寅恪师提出的这一思想,的确被民国时期许多大学作为学术信条坚持着。有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蔡元培发端的北大精神才可能在战乱中历久而不变,西南联大才会坚决抵制国民党的政治宣传编入教材,共产主义学说才作为一种自由选择而未成为大学的异端。而如今,大学精神的全面退化,大学品格的普遍低下,“独立、自由”的缺失当为本源。想到80年前,陈师是那样信奉这一真理,称之“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不料也有暗淡之时。若使发扬光大,仍需后人努力。

晚年陈寅恪,已到“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年为诗欠斫头”境地,仍明知不可而为之,底线绝不改变。1957年,他在给友人刘铭恕的信中说:“弟近来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余英时考,太史公为司马迁,冲虚真人乃列御寇,陈的“游戏试验”仍坚持不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可谓“愚顽”至极。

1958年,中山大学部分师生以“厚古薄今”、“无聊考证”之名向陈师问罪。陈悲愤交集,致书校长:一、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二、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校园,自躲一处著书立说。中大不敢造次,仍留陈住校内。三年后,栖身武汉大学的吴宓来广州探访陈师,相见甚欢。这位老清华的教务长在日记中写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决不从时俗为转移。”

陈寅恪之特立独行,政治是非暂且不论,的确体现着学人的操守和完整的人格。余英时遂生慨叹:此陈寅恪之所以成其为陈寅恪也。

陈寅恪的遗产

关于陈寅恪凄惶的晚年,在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已有详述。按中山大学教授梁宗岱的说法,陈是被造反派安在床头的高音喇叭吓死的,或许有些夸张。可以肯定的是,陈寅恪若是不被撵出他住了近20年的那座小楼,肯定会多活上几年。寅恪之死,当年在大陆悄无声息。即使后来拨乱反正,陈的价值仍未得到充分肯定,至多被当作一个博学而孤傲的史家,放在“过去式”里给予泛泛的尊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知识界因思想启蒙运动遭遇挫折、渐趋功利化或犬儒化时,已在地下沉寂20多年的陈寅恪才重新被人提起,进而被一些智识者当作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受大陆学界影响,海外学者余英时等也推波助澜,以一系列专论对陈的学术思想深入剖析、不吝张扬。神秘的陈寅恪这才被揭开面纱,恢复其本来面目,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价值。时至今日,当中国的教育进退失据、学术精神渐趋泯灭,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一派浑沌之时,重提陈寅恪,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遗憾的是,当我们终于告别了那个泯灭文化的时代而开始尊重大师时,却突然发现,在眼下的文化土壤上,再也没有站立着的大师了。

勿庸置疑,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个杰出的代表,和值得当代学人仰慕的高峰。陈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大博大雅,在他的时代乃至当代,无人能出其右。从余英时说,陈寅恪的学术权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博通多种古典语文,二是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三是对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对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达到惊人的广度和高度(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对此,今日学人只能望其项背。

姜亮夫回忆当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受教经历时曾说:“陈寅恪先生广博深邃的学问使我一辈子也摸探不着他的底。”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陈师常以八九种语言释文讲义,连国学根底不错的姜亮夫能听懂的内容也不过三成;这曾极大地打击了他治学的信心,幸得黄侃先生鼓励才坚持下来。实际上,就连胡适、傅斯年的学术研究,陈寅恪也为之提供了许多高见、解决了不少问题。如此“通儒”,史上罕见。

陈寅恪的价值不仅在学术本身。就现实的意义而言,他对学术理想的坚持、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弘扬,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尽管在陈寅恪所处时代,反传统的思潮被不断激化和加强,他仍“始终深信中国文化自具特质,中国的传统到了现代虽已不得不变,但这种改变终不应、也不能完全脱离民族文化的原有轨道。”(余英时语)联系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窃以为,体现在现行体制和经济思想上的“中国特色”相对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还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如何从“中国文化自具的特质”中寻找力量。陈寅恪以他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早就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陈寅恪一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史学家,他只会用坚实的考据理清历史的脉络,而不会像一些新史家那样把学术作为政治的工具。他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敢做敢言,绝不媚上,更不向权力屈服。在1950年代大张旗鼓地批判胡适思想时,陈寅恪便不屑地称之为“一犬吠声,十犬吠影”。当他偶然从助手的诵读中发现弹词《再生缘》时,深为所动,大加褒扬:“(此书)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举此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也。”(《论再生缘》)在洋洋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再次赞赏精神独立、节气高超的女子柳如是:“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而今,面对道德水准的低下,文化精神的苍白,权力对权利的侵犯,利益对良知的挑战,我们惊异地发现,陈寅恪80年前鼓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成了陌生的字眼,他在惊涛骇浪中绝不扭曲的人格更显得难能可贵。想到清华百年即至,我们用什么来纪念这位国学的导师和学界的精神领袖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空中楼阁,始终少不了普世价值的弘扬,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也。”痛哉陈言!

从文化立场而论,“五四”时期的陈寅恪应属于中间派,后期则趋于保守,这应与他不问政治的秉性和学术研究对象有关。于文化,这或许是幸事;然而,身处轰轰烈烈的时代,不与时俱进则必然“落伍”。陈师晚岁,便亲身感受了王国维当年的痛苦,正如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朱自清:宁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梭罗:认为交的税不是利于百姓便拒交,即使被关进监狱也没后悔
胡适:“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鲁迅:坚持以笔与恶势力斗争

李清照,武则天

革命史上的? 那还叫独立思想?

梅兰芳 鲁迅 秋瑾。。。。。


有风骨,有独立思想的名人有谁??最好是近代的,文学,革命史上的最好...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现出来,也必将改变无数国人的生活品质。 陈寅恪的学问与风骨(一) 今年是史学大师陈寅恪离世40周年。11月中,中山大学南校区陈寅恪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而40年前的春天,时年79...

前人对建安风骨的评价?
1.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建安风骨注重个性和人文关怀,在文化上讲求“宽裕”,谋求智性与逻辑力量。2.学者陈寅恪认为,其文化特征体现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力量和人文智慧,彰显出恰如其分的人格尊严和自由主义精神。3.另一个思想家钱穆则认为建安风骨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气度和气质,重视私事公喜、办事创业,这...

关于风骨的作文素材
关于风骨的作文素材如下:1、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寻找风骨的素材。例如,南宋时期的岳飞就是一个充满风骨的人物。他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毕生致力于抵抗外敌、保卫国家。即使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战斗到最后一刻。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正是风骨的体现。2、在现代...

孤傲是种什么样的性格?
孤傲,是一种独特的风骨。这种性格并非贬义,而是对内心清高与独立的一种描述。在任何时代,拥有一颗孤傲的心都是难得的品质。孤傲之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可能是气质、风格、思想或是作风。他们拥有傲骨,而非空有傲气,不屑于那些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之人。孤傲之人的人缘不会太差,因为他们...

自强不息和风骨的古诗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5、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魏晋风骨”影响了当时的哪些方面呢?
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在多个方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首先,它体现了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士人们离经叛道,追求个性的自由表达,这种行为虽然背离了传统规范,但却反映了思想上的独立和个性解放的趋势。其次,魏晋风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天人感应...

“魏晋风骨”反映的,是个人思维意识的独立吗?
他们“不务正业”,“纵酒狂歌,放荡不羁,蔑视礼法”。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士大夫行为规范的现象,尽管有它产生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但却反映了传统模式被打破后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和认识价值的取向。魏晋风度的产生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所精心建造的...

你觉得张曼玉是怎样一个人?
五一节的草莓音乐节上,女神张曼玉首次以“歌手”的身份登上了舞台。这半个小时的首演,令魔都沸腾,令微博沸腾。据说是因为实在太难听了。我特意找来视频听了一下,张曼玉一开口,我的确被震了一下。她演绎的《甜蜜蜜》和演绎Riana的《stay》,嗓音比贝斯还低,低沉到仿佛有个秤砣在拽着,不让声音...

风骨桀骜的意思?
而“桀骜”则指的是人的性格和个性。 “风骨桀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着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人,他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自己的风度和气度,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种气质和性格特征,是一种非常崇高和值得尊敬的品质。

拾缀| 说“风骨”
奇思”,又似很有“风骨”。今日午餐时与妻子言论之,妻曰“不收费的大师讲座才是真有风骨吧?”我惊谔之:小女子思想中也有“试金石”?马克思是伟大的风骨者,其 “内足自立,外无所求” 哪是我们一般人所能轻易理解的。由之可见: 风骨最在思想的伟大,人生的伟岸,金钱名利不可动摇的人格。

万宁市18654756116: 请你例举出中国历史上几个最有骨气的人物 -
陈没梦天晴: 闻一多 朱自清 文天祥 陆秀夫 方孝孺 傅雷 风骨标千古,后世皆仰慕

万宁市18654756116: 举例出几个因有思想而伟大名人的例子 -
陈没梦天晴: 李时珍、爱迪生、鲍思捷

万宁市18654756116: 古今中外有骨气的名人故事 -
陈没梦天晴: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

万宁市18654756116: 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物 -
陈没梦天晴: 陈寅恪 《王观堂先生纪念碑》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万宁市18654756116: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有名的人 -
陈没梦天晴: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

万宁市18654756116: 有哪些思想名人啊?(古今中外的都行) 10个 -
陈没梦天晴: 马克思,黑格尔,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

万宁市18654756116: 诗圣是谁,诗仙是谁,诗史是谁 -
陈没梦天晴: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万宁市18654756116: 古今中外历史名人有哪些
陈没梦天晴: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对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10位历史文化名人都有谁呢?1、老...

万宁市18654756116: 中国伟大诗人有哪些,还有其代表作 -
陈没梦天晴: 1、诗骨--陈子昂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代表作《滕王阁序》,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代表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