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和一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赧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知行统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参考资料:知行合一 百度百科

是知行合一把!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守仁(1472—1529) 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行而上”和“行而下”蕴含着什么意思?
1、行而上【háng ér shàng 】意思: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2、形而下【háng ér xià】意思: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

ppt,第二行和第三行的内容下降一级,是什么意思
选中要升级或降级的文本内容。提升级别 Alt+Shift+向左键 降低级别 Alt+Shift+向右键 鼠标操作方法 1、打开大纲视图 2、在大纲视图中,左边的位置 需要进行升级或降级的文本处点击右键,选择降级 3、降级后的示意图 ps:这个和word中大纲级别的定义类似,标题 副标题 子标题 正文等,都可以用...

意思表示行为和非意思表示行为是什么意思?
1、意思表示行为: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志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例如:比如你欠我500万,然后我说不用还了!就是基于我表示了我的意思,然后就就引起你要还我钱的这一项法律事实的消灭。2、非意思...

古代”行人”指的是什么意思?和现在行人一样吗?
古代”行人”指的是:出征的士兵、羁旅之人、送信之人、过客、游子等。出现在诗词中的不同含义有:1、出征的士兵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唐代: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释义: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

开户名和开户行是什么意思
银行账号和开户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x0d\\x0a开户名:\\x0d\\x0a开户名是个人的姓名或者公司名称。\\x0d\\x0a 开户行:\\x0d\\x0a所谓开户行,就是指办理开户手续的营业网点。\\x0d\\x0a通常用在银行上,指办理银行账户开户的银行。\\x0d\\x0a通俗的说就是最初办理存折或者银行卡,发卡给你...

...的行指标和列指标相同,中的行指标和列指标是什么意思??
列指标随着行指标增大而严格增大,可以这样来帮助理解 假设化为行阶梯型时共有r个非零行,则行指标的增大排列为1,2,3,...,r 设列指标的对应排列为:j1,j2,j3,...,jr,则列指标随着行指标增大而严格增大就是要求 j1<j2<j3<...<jr,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每一个阶梯都只有一行。例如,下面的矩阵...

五行属什么和是什么命是一回事么
常常有朋友们这样提问:我的五行属什么? 其实这个提法是非常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因为一个人的五行,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纳音五行的属性,二个是生肖五行的属性,三个是八字五行的属性。 纳音五行,与生肖五行的属性,可以一眼判别出来,比如生于 82、83 年的人,其纳音 五行都是“大海水” ,故此两年出生...

矩阵a的每行元素之和为0是什么意思?
矩阵a的每行元素之和为0是每行加起来等于0,他的含义是该矩阵具有零特征值,且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全为1。设A是n阶方阵,如果数λ和n维非零列向量x使关系式Ax=λx成立,那么这样的数λ称为矩阵A特征值,非零向量x称为A的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式Ax=λx也可写成( A-λE)X=0。这...

意思表示行为和非意思表示行为是什么意思?
2、非表示行为: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也就是事实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是非表示行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包括效果意思、表示意识和表示行为。1、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动机)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

...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的和为零 是什么意思?
将第i行加到第j行上(行列式值不变),再将行列式按第j行张开,得 D = (aj1 + ai1)Aj1 + (aj2 + ai2)Aj2 + ……+ (ajn + ain)Ajn = D + (ai1Aj1 + ai2Aj2 + …… + ainAjn)所以上式后面部分为0

雨湖区18254314426: 知行合一(汉语词语) - 搜狗百科
赤印牛黄: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雨湖区18254314426: “行知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
赤印牛黄:[答案] 好像常见的应该是:知行合一. 这是明朝的王阳明的观点,他认为人们要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之联系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实践决定...

雨湖区18254314426: 请大家谈谈“知行合一”具体什么意思?该怎么做? -
赤印牛黄:[答案]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

雨湖区18254314426: 知行合一,的意思? -
赤印牛黄: “知行合一”,语出明人王阳明《传习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知识、智慧,指认知能力和理论能力;“行”,行动、行为,体现的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雨湖区18254314426: 知行合一的知是什么意思 -
赤印牛黄: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雨湖区18254314426: 什么是“知行合一”? -
赤印牛黄: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雨湖区18254314426: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
赤印牛黄: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

雨湖区1825431442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什么?
赤印牛黄: “知行合一”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观点,针对的是朱熹的“行先知后”. 王阳明的“知”说的是“思惟省察”,“行”指的是“着实躬行”.“知行合一” 其实就是反对两方面的偏颇,即“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和“茫 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在王阳明看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知”(思维判断) 来支持;而“知”也必须有“行”,不然就不是“真知”.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讲的就是“德行”二字.德行必然是真切地 “行”出来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仁义礼智信”.

雨湖区18254314426: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 -
赤印牛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 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