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都讲些什么?

作者&投稿:宇文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大概是什么故事~

1、故事概括: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2、故事全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在与晋国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晋国的敌人楚国表示友好。晋军驻在函陵,秦军驻在汜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
何况,您曾经对晋王赏赐过好处,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
秦穆公很高兴,便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1、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人物介绍: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烛之武被举荐出使秦军时, 烛之武被举荐出使秦军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躯伛偻,步履蹒跚。
这么一个糟老头,长期得不到重用, 地位卑微,就算有满身的锋芒, 也该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出使秦军时, 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出使秦军时,孤身一人,“夜缒而出” 也许还拄着拐杖,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 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 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地潇洒!
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 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永远保持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其间忍受的寂寞和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虽怀才不遇,却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经历至今还可以启示我们,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成大器!

一、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课文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èr ) 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出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⑤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二、
(一)
1、(1)èr fàn (2)①因为。礼遇,以礼相待。②从属二主 ③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3)介词结构后置句。
2、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1、(1) yì 。(2)①如,像 ②如果 ③人称代词"你" ④推辞。尚且,还。同"矣"。(3)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
1、(1)zhuì(2)①代词,那②男人③那④于是⑤于是⑥焉为什么⑦怎么⑧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给。(3)①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②阙:使动用法,使减少。③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1)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
1、(1)①因为②用③损害④结交。智。⑤表商量语气,还是。
2、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一、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课文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èr ) 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出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⑤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二、
(一)
1、(1)èr fàn (2)①因为。礼遇,以礼相待。②从属二主 ③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3)介词结构后置句。
2、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1、(1) yì 。(2)①如,像 ②如果 ③人称代词"你" ④推辞。尚且,还。同"矣"。(3)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
1、(1)zhuì(2)①代词,那②男人③那④于是⑤于是⑥焉为什么⑦怎么⑧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给。(3)①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②阙:使动用法,使减少。③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1)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
1、(1)①因为②用③损害④结交。智。⑤表商量语气,还是。
2、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觉得; 3主持 ; 4通“智”)
复(1繁复; 2再; 3 恢复。)
既(1不久; 2已经;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哺也。(哺,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师的理由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条理由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意思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都讲些什么?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

烛之武退秦师中师的意思
师:队伍,军队;秦师:秦国的军队。如满意,请采纳!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是什么?
一、理由:首先以退为进,让秦伯知道现在的形势;然后晓之以理,,让秦伯知道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让晋国得利,因此威胁到秦国;再诱之以利,让秦国了解郑国不亡对秦国的好处。最后展望未来,说出了与郑国结盟对秦国好处。二、劝说艺术: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穆公先盟于晋又帮郑国这是否符合礼呢?_百度知 ...
不合礼,但合理。因为事先结盟于晋国,后绝交帮郑国是符合秦国的战争利益的,所以合理。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任选一人概括他的形象及评价,200字左右
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是什么?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条理由:1、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2、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3、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左丘明的《春秋左传》...

初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
初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徐闻县13374667171: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舒熊穿王: ---烛之武退秦师--- 1.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2.临危受命——深明大义 3.说退秦师——分析厉害 4.晋军撤离——危机解除

徐闻县13374667171: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要背吗?讲了什么内容? -
舒熊穿王:[答案] 要理解、背诵.《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

徐闻县13374667171: 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话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话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 领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 (3)(4) 晋国野心大,必定要借势侵... -
舒熊穿王:[答案] 2、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使者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晋国贪得无厌,言而无信 明智、冷静 贪得无厌,言而无信,狡诈 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郑国

徐闻县13374667171: 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舒熊穿王: 今天我读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片文章.文章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联和秦国一齐攻打郑国.郑王知道之后,急忙召集大臣来商议,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王说:...

徐闻县13374667171: 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话 -
舒熊穿王: 2、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使者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晋国贪得无厌,言而无信明智、冷静 贪得无厌,言而无信,狡诈 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郑国

徐闻县13374667171: 从烛之武退秦师学到什么 -
舒熊穿王: 烛之武何许人矣?“烛”姓至今有后吗?不得而知,但《烛之武退秦师》足以使其英名永标史册. 秦晋联合围攻郑国,临战之际,郑国公顾不得体面,向一个没有什么身份的烛之武检讨,至此之前没有及早发现烛之武的才华,承认“寡人之过”...

徐闻县13374667171: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是什么 -
舒熊穿王: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徐闻县13374667171: 读烛之武退秦师随笔600字 -
舒熊穿王: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徐闻县13374667171: 《左传》中有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谁有烛之武的简介 -
舒熊穿王: 烛之武 郑文公时大夫.晋、秦围郑.烛之武至秦军营哭秦,说晋灭郑,必有害秦.秦释兵而还,晋军也还兵. http://www.zgxqs.cn/bbs/archiver/?tid-3410.html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

徐闻县13374667171: 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怎么看 -
舒熊穿王: 这件事首先突出了烛之武的勇气很令人敬佩,面对自己敌人的首领,能慷慨陈词,不卑不亢,晓以利弊,最终使得秦兵解盟退兵.其次烛之武的深谋远虑,让秦伯认为郑灭对自己国家一点好处没有,而且还会帮助毫无信用的晋国.还有烛之武的胸怀也很宽阔,郑国君一直没重用烛之武,但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烛之武还是毅然站了出来,把大义放在了第一位.整件事围绕烛之武,写出了个有勇有谋大义凛然的大人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