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期孩子的影响

作者&投稿:濯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幼儿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对幼儿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幼儿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 因此, 幼儿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 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 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



溺爱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幼儿放到特殊的地位, 一切服从、服务于幼儿, 不适当地满足幼儿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 处处迁就, 事事代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幼儿往往情绪不稳定, 自私自利, 自傲或自卑, 能力低下, 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幼儿长大后面临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 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专制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强迫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不容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 频繁采用惩罚来强制执行。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幼儿,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放任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幼儿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 对孩子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 致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同时,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幼儿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 因而失去归属感。



民主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信任、尊重和平等, 重视启发引导,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自主和自由的空间。这类父母与幼儿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 既尊重、理解幼儿, 又对幼儿提出严格要求; 既高度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 激励幼儿去做他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既让幼儿敢于发表意见, 又循循善诱, 对幼儿的幼稚和错误不是无端训斥。因此, 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 往往性格开朗, 意志坚强, 积极向上, 有自信心, 能与人和睦相处。



2. 改善教养方式, 培养幼儿自信心

从父母行为看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结果,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模式, 值得推崇。当然,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同, 无论是溺爱型、专制型还是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它们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因果的关系。也就是说, 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幼儿引起的效果, 可能是各式各样的, 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幼儿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所有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



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教育观念是整个家庭教育诸因素中的核心。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在儿童早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父母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优化教养方式, 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社会、学校、家庭要三位一体, 构筑完整教育体系。父母的教养方式, 必须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才能共同营造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社会应当通过各种传播媒体, 宣传普及家教知识, 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的教养模式。幼儿园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直接沟通等方式, 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对于错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关系着孩子性格,爱好的培养,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1、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的行为举止直接会被孩子借鉴,所以家长一定要树立好的模范。
  2、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十分宠爱,但过度的宠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交往能力也会变低。
  3、孩子在幼儿时期,兴趣爱好也表现的特别明显,家长如果限制孩子的兴趣,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
  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非正常大。家长一定要找好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虽是民间俚语,却暗含了许多心理学观点。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人格形成于童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庭养育方式与生活环境一起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儿童具有健康人格,因为人格健全与否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那么,健全人格有什么样的衡量标准呢?对于儿童来说,健全的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能专注于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被现代教育制度认为是最重要的儿童活动);能感到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胜任感;是学习活动中的活跃的参与者;有自由感;有获得创造性培养的机会;能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能够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等等。

在人格特质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家庭养育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依恋期(0—18个月)

孩子在母亲体内是受到完全保护的,甚至呼吸都不必自己劳神。而当他与母体分离后,他完全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生存成为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即造成婴儿的心理伤害。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他需要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满足自己的母亲,但由于各种原因,即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有不能立即满足婴儿的时候,婴儿便用大声的哭闹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这哭泣表达了婴儿对死亡的恐惧,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哭闹。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赞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这一时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会形成孤独儿童和依恋儿童,相对应的,形成成年人的回避型人格和依恋型人格。

孤独儿童和回避型人格

孤独儿童表现为对拒绝的恐惧。这些儿童的母亲是情感持续冷漠的妈妈,也许是她们并没有做好养育孩子的准备,也许是她们的妈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养育她们的。总之她们对婴儿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很少去抱一抱孩子。婴儿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避免承受需求被拒绝的痛苦,他便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假象:我不需要依恋。表面上看起他们很容易被满足,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往往被认为是“乖孩子”,实际上,他们内心承受着剧烈的痛苦,为了避免被拒绝的痛苦,他们回避一切亲密接触。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婴儿时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他们否认自己在情感甚至物质上的需要,事实上,他们并不是没有需要,而是在幼年时他们就把这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的,生活中总是避免过多的亲密接触。这样的人因其独立性,事业上往往成功,但婚姻往往是失败的。

依恋儿童和依恋型人格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的需求反应是不一致的,有时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有时却不能。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的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求终于被满足。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而且他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当我哭闹时,我的需求才能被满足。于是当孩子有依恋需要时,他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如果依恋儿童的处境在后来的生活中没有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没被满足的需要将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伴随他的一生。当其进入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的方式就会突出的表现出来,他们害怕被遗弃,表现出对对方的强烈占有欲。当他们感觉对方没有全情的关注自己时,就会用哭闹、吵架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依恋,就象当初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母亲的注意。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问题已不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尤其是当孩子学会走路之后,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注意力从如何吸引母亲转向了探索周围世界。这时,他进入了与母亲分离的时期。此时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要引导孩子从母亲身边走开,然后再从自己身边走开,使孩子能够学会独立。对于母亲来说,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母亲会限制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每当孩子要离开自己的时候,就会告诉孩子“这不行,那不可以”。这也许是出于母亲爱护孩子的本能,也许是母亲潜意识中害怕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孩子在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高兴兴的从母亲身边走开,片刻之后又扑回母亲怀中,然后又离开……,他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个过程,既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又要回到母亲身边确认安全。一个称职的母亲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孩子去“探险”,并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这一阶段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会造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距离儿童和矛盾儿童,相应形成成人的回避型人格和追求型人格。

距离儿童和回避型人格

有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能很好的满足孩子,但在他的第二阶段往往会出问题:过分的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的限制孩子,这样,她就阻断了孩子的探索之路。孩子的反应方式可能有两种:一是拒绝回到母亲身边,设法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是人回到了母亲身边,但情感上与母亲保持距离,他们让妈妈抱,却扭过头去不让妈妈亲。他们害怕的是被母亲控制。

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不同,孤独儿童从不主动要求任何东西,更不要求接触。距离儿童在依恋期的依恋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在探索期被过多限制,所以,他们不拒绝亲密接触,但他们害怕过于亲近,因为他们要逃脱母亲的控制。

距离儿童长在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他们有亲密的需要,却害怕被亲密所吞噬。当他们需要亲密时,就会走出自己的天地,当他们的需求被满足时,他们就会要求拥有独立的空间。回避型人格的人与人亲密相处时会很矛盾:当他感觉对方离自己太近时,他会退缩;当他感觉要失去对方时,他又会试图接近对方。这使与之亲密接触的人非常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与这样的人保持什么距离。

矛盾儿童和追求型人格

矛盾儿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少耐心的人,他们希望能从教育孩子的负累中解脱出来,所以总是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探索之后还要回到父母身边确认安全。孩子探险之后得不到情感支持,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使他们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中。他们要不断的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需要母亲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但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他们不用哭闹、生气的方来吸引父母,相反,他们会讨好妈妈,努力让自己成为好孩子,寻找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矛盾儿童成年后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办法保持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格一样,他们害怕被抛弃。因为害怕对方离开自己,他们会为对方做许多事情,总是想办法取悦对方。他们会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习惯看别人的眼色,生怕别人不高兴。可是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往往并不讨好,常常会让对方感觉窒息。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孩子成长到这一阶段,就开始了他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这一时期,他必须完成两件事,这两件事会影响到他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内心建立起一个持续和稳定的自我形象和一个持续稳定的他人(主要是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我的自信心。

孩子在三岁以前需要父母无时不刻的陪伴在自己身边,只要父母不在自己的视线中出现,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孩子在三、四岁之后,活动空间拓宽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他还是和从前一样,需要父母陪在自己身边来建立安全感。于是孩子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的装进头脑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父母离开自己时仍然与父母保持精神上的联系,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

由于孩子从精神上开始与父母分开来,也就是他开始独立了,这样他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形象来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他在各种游戏角色中识别自我,形成自我。这时的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希望父母与自己一同参与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这样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角色,将各种角色的特点集于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人格。而父母这时要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通常孩子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他们想弄清楚自己能力所能到达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他们尝试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得到父母的赞许,他就会进一步尝试,直到被父母禁止,他们才会停止尝试。在此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来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心的。父母的价值观将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指导着他将来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刻板儿童与古板人格

大部分这一时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有问题的,他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孩子的游戏,他们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成长,所以对孩子游戏的态度会依据个人的喜好来鼓励或是批评。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两部分,一个“好”的,受鼓励的部分,一个“坏”的,要掩藏起来的部分。孩子会为自己“坏”的部分感到羞耻,甚至否定它的存在。他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

这样的儿童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为中心,缺少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少同情心。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的藏起来,显得很有城府。他们通常控制欲很强,固执已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被忽视儿童和顺从型人格

有些父母过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游戏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游戏不给予任何反应或是完成拒绝与孩子一起游戏,孩子完全无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个性,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形象。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使他们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些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因此想尽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造成了他们的人际之间界限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们总是试图侵入别人的生活领域,也不能合理的保护自己的生活领域不被别人侵犯。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年后往往形成顺从型人格,他们总是在察颜色,他们努力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对方向他多少关注,他仍然会抱怨自己不被重视,没有被爱,没有被承认。

对失败的恐惧和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骄傲自满”,对于孩子的各种尝试不能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强化,于是孩子就会在几乎做每一件时都在寻求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就会一直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肯定为止。由于得到表扬如此不易,他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于是就永远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他们永远在追求成功,但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足够成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竞争,只有不断在竞争中获胜,才能维持他脆弱的自尊。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我就会得到爱。

对竞争的恐惧和妥协型人格

有些父母总是在批评和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不知该如何表现自己,孩子常常产生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与他人竞争,他们胜利的方法是使别人失败,如背后做手脚,告状等。他们为了避免失败而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不满和敌意。他们回避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这些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参与竞争,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人坏话,破坏别人的形象和名声。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也从不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但他们会说“我不愿出风头”这样的话,通过贬低别人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正确、真实、真诚、真挚,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幼儿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 因此, 幼儿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 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 溺爱型。...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与子女平等相处,对孩子温暖和亲切;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及时向孩子表达高兴和自豪的感情。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建立自信心,获得良好情绪、激发孩子上进心和拥有爱心等,容易获得成功,有利于小儿健康人格形成。2、拒绝型养育方式不利于小儿形成健康人格:拒绝型养育方式指父母在养育中对孩子期望值...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期孩子的影响
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赞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这一时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会形成孤独儿童和依恋儿童,相对应的,形成成年人的回避型人格和依恋型人格。孤独儿童和回避型人格孤独儿童表现为对拒绝的恐惧。这些儿童的母亲是情感持续冷漠的妈妈,也许是她们并没有做好养育孩子的...

家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影响
三、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一)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幼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就会变得开朗、外向,愿意自我表现并会对自我进行肯定。幼儿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个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

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2)
1. 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有高度的接受和严格的要求。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和社会认知的发展。2. 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独断型父母因工作等原因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采取独断方式,忽视孩子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感到拘束和...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有哪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两个维度: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或拒绝;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或容许。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生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接受加控制的。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一种民主理性的教养方...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络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与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影响
家庭作为儿童出生后的第一生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本文是针对于班级儿童社交能力,利用案例的形式呈现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孩子的不同状态,针对于此开展的研究和策略的讨论....

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婴幼儿健康的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影响其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下是从不同方面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婴幼儿健康的重要影响:1. **营养和身体健康:-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例如,父母如果能提供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加工...

教养方式有分别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教出不同的孩子。 3 、放任教养风格 这类型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不会设置任何规则,也不会强迫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严重的错误 延伸阅读:了解各种育儿风格及形成的因素 4 、健侧育儿风格 这类型的父母很容易疏忽,并且对孩子做的...

阳泉市18943466267: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有哪些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有哪些影
佐盾肾安: (1)专制的父母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

阳泉市1894346626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期孩子的影响
佐盾肾安: 正确、真实、真诚、真挚,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阳泉市18943466267: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有什么影响 -
佐盾肾安: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阳泉市1894346626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佐盾肾安: 教养下的孩子若父母采取较偏民主式的适度放任教养模式,孩子可能会较有创造力:但如果采行的是宠溺式的过度或极端放任教养模式,一味地溺爱孩子,则可能会使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阳泉市18943466267: 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有哪些?
佐盾肾安: 不同的教养造就不同的孩子,家长不仅是宝宝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健康的保护神,我们只有恰如其分的帮助孩子,才能让他们经历风雨而茁壮成长

阳泉市18943466267: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有什么影响 -
佐盾肾安: 你好 一定有影响的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老师.孩子最初的学习都是 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望采纳 谢谢!

阳泉市18943466267: 父母的教养,如何影响孩子人生 -
佐盾肾安: 父母的教养程度,在孩子身上就会体现出来.所以良好的教育方式,孩子会受益一生.父母通过言行举止,处事方法,良好的心态,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阳泉市1894346626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呢?
佐盾肾安: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人致可分为专制型、溺受型、...

阳泉市18943466267: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参考文献 -
佐盾肾安: 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南汇区东海幼儿园 马英子 摘要: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古代有孟母断织、曾子杀猪,前者促使孟子成为天下之名儒;后者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孩子有着极强的可塑

阳泉市18943466267: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有哪些呢?
佐盾肾安: 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