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历史变迁

作者&投稿:邸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湖的历史演变,你知道多少~

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

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简介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
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
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2、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3、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虎跑梦泉、黄龙吐翠、满陇桂雨、玉皇飞云、龙井问茶、宝石流霞、吴山天风、阮墩环碧。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于10月20日至11月10日举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此后,西湖博览会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照“申遗”标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至2008年,已连续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启动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该工程开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种桥梁24座,辟建河埠近10处,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2)2002年底,启动西湖综合保护“三大景区”建设工程,历时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开放。主要包括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3)2004年对西湖北线(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边的“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规划继续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5)2006年继续深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打好“收官之战”,主要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龙井八景”恢复整治等三个重点项目,已于国庆前竣工开放。(6)2007年先后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7大项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7)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项目:一是九溪-杨梅岭综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庙复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四是三个“西湖十景”纪念标志项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灯优化工程;六是吴山景区综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坞春早”综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综合整治工程。


洞庭湖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根据历史文献,近两千年来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曾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变迁情况见图12-4。 12.6.3 地壳运动对洞庭湖发展演化趋势的影响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进入新一轮湖进发展时期,目前仍处于这一时期的初期阶段,地壳运动总趋势是沉降,但有次级的或次次级的升降波动,且区域上也会表现出差异性。现在,东部和南部...

洞庭湖的地理变化
洞庭湖 1.历史早期的洞庭湖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

莫愁湖的古今变迁
莫愁湖(Mochou Lake)莫位于南京秦淮河西,公园面积为58.36公顷,其中水面为32.36公顷;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间,湖水荡漾,碧波照人。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六朝胜迹,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

云龙湖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云龙湖历史:石沟湖 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时从宾佐僚吏游览云龙山、云龙湖。站在山上或湖边,放眼眺望,一片洼地,犹如一条大沟,其沟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苏轼《答王定民》诗中曰:“笔中好在留台寺,遥知旗队到石沟。”台寺即台头寺,石沟指云龙湖。故以形而名“石沟湖”。后讹传为“石狗湖...

洞庭湖是怎样形成的
3.湖盆的衰退 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积。洲土发育快,人工围垦日盛,湖盆开始逐渐萎缩。经过100年时间的演变,洞庭湖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缩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洞庭湖水域具有生活饮用、航运...

芙蓉湖的历史变迁
关于芙蓉湖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曾组织人力疏浚芙蓉湖,开挖申浦河,把水引入长江。到了东晋时期,当时晋陵内吏张闤也有过治理的记录,关于治水,张闤曾因“所部四县,并以旱失田”,“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有很成功的经验。所以面对芙蓉湖的水患,他就...

沙湖的历史变迁
史料显示,明洪武年间,沙湖面积有将近万亩的规模。在100多年前,东湖属沙湖水系。任桐在《沙湖志》中将沙湖与东湖并称为大小沙湖。东湖、沙湖及白洋湖原本相通,并与长江相连,清末修筑武昌至青山的大堤以后,三者才分离。1900年,粤汉铁路的建设,将沙湖人为地一分为二,分别为“沙湖”(又称“外沙湖...

...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3. 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_百度知...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

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西湖是什么时候成为普通湖泊的?
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杭州西湖因何得名? -
大季褚藻酸: 杭州西湖名字的由来:位于杭州的西面. “西湖”之名,肇始于唐朝中期,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清,渐渐取代历史上各种其他名称,流传至今,并成为正式的名称. 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杭州西湖成于历史上哪个朝代?杭州西湖成于历史上哪个朝代
大季褚藻酸: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的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这里还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
大季褚藻酸: 西湖的由来是大陆海岸地貌变迁的缘故.西湖是古代海水退却,陆地延伸而遗留下来的潟湖,也称“残迹湖”,因长期与海隔离和较长岁月的沉积作用,使原有咸水因地表淡水的注入而逐渐稀释淡化,形成为今日的淡水湖.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如何介绍西湖的概况?如何介绍西湖的概况?
大季褚藻酸: 西湖,古称武林水.传说湖中曾有金牛出没,是"明圣之瑞",所以又称金牛湖、明圣湖.唐代因湖在钱塘县内,就叫它钱塘湖,又因在城西而名西湖. 西湖自汉代形成以...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西湖的资料 -
大季褚藻酸: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瘦西湖的名字的由来,从古到今有哪些变迁 -
大季褚藻酸: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这一来,湖上的风景便显得格外优美秀丽了.当时,盐商中首富有三家,他们附庸风雅,...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人间天堂是什么地方? -
大季褚藻酸: 很久很久以前,杭州就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的杭州仍然无愧于这种荣耀,她依然光环四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充满诗意的城市,是一个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个创造无数凄婉的爱情故事的城市,是一个发展变迁中...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杭州西湖建于哪个朝代? -
大季褚藻酸: 隋朝“西湖始建于隋朝,自从隋朝大业六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6月底7月初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来西湖赏荷花的话免费,喜欢荷花的你不要错过!”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西湖的传说 -
大季褚藻酸: 1、西湖历史演变2、明珠西湖3、东坡肉4、一线天5、柳浪和莺姑娘6、钱王射潮7、凤凰山8、打龙王9、苏小小魂断西冷桥10、六和填江11、金牛湖12、油炸桧13、许仙和白娘子14、康熙题匾15、飞来峰16、八卦田17、尉迟恭造寺18、画扇判案19、臭秦桧20、石香炉21、吴山第一泉22、蚕花娘子23、望仙桥24、茶祖宗25、和尚戏乾隆26、石人岭27、 豆腐桥28、小黄龙29、杏婵 30、月桂峰31、梅花碑32、初阳台33、呼猿洞34、乌龙 35、 断桥36、猫儿桥37、华家池38、宋嫂鱼

浪卡子县19142142912: 关于西湖的传说 -
大季褚藻酸: 许仙和白娘子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