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地理变化

作者&投稿:邸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理据图分析,1949年至1985年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三,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所在地区 :湖南
面积 :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积 :188.0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生态特征 :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渔获量在15000-30500吨,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赤眼鳟。
形态描述: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汩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历史变迁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1969年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945年)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年)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
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延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年、1964年和70年代三阶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洞庭湖 1.历史早期的洞庭湖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2..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3.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历史上的云梦泽就是指现在的洞庭湖,实际上云梦泽和洞庭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云梦泽的主体在江北,而洞庭湖主体则在江南。以下我对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云梦泽1.“云梦”与“云梦泽”“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2.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先秦时期,当时“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和先秦时期,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但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汉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当时的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汉阳县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今新堤镇)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地表迳流,大部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清乾隆年间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六十多公里。清末光绪年间,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湖沼。与太白湖淤浅消失的同时,明嘉靖年间,在今洪湖县境开始有洪湖的出现,清末光绪年间却已扩大成为周围二百里的大湖。直至目前,江汉平原上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被称作“鄂渚”的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群,正是古云梦泽被分割、解体而残留的遗迹。由于河流堆积作用的加强,内陆三角洲的逐渐扩大,以及围湖垦殖的普遍进行,其自然发展趋势正走向逐渐淤塞消亡中。


冻庭湖在哪个省哪个县市
冻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冻庭湖,实际上应该是“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横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等县市。其中,洞庭湖的主要部分位于岳阳市境内,因此,当人们提及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时,通常会将其与岳阳市联系起来。洞庭湖不仅是一个...

五大淡水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

2010江西,福建,湖南的水灾原因
又洞庭湖区 垸老田低,生产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外河洪水 位5—8米,个别地方超过10米,生产地面是 半年在水下,半年在水上,生产生活完全靠堤 坊保护。因此,在洞庭湖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前,难免遭受洪水灾害,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 了洞庭湖水灾比其他地区多,威胁大,而且这 种威胁随着水情变化、水位抬升而加剧,随着 江...

峒庭湖在哪里
峒庭湖位于中国云南省。峒庭湖,实际上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因为在现有的地理资料中并未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湖泊。但假设我们将其置于云南省的某个虚构位置,这样的设定有其合理性。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多样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该省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滇池、洱海等,这些湖泊以其...

全新世时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整个平原地区呈现出以河流冲积相为主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河道带之间分布有零星的沼泽洼地,岩性为灰褐色淤泥质亚黏土,个别地方如宿鸭湖还保留着浅湖及其浅湖的遗痕(如蛟庭湖、秦湘湖等)。这不仅与当时气候较干旱、水源补给不足有关,而且更与堆积速度较快具有内在的关系。全新世黄河冲积扇的扇体受...

盘锦市二界沟渔民生活方式
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

汤臣湖庭楼盘概述
汤臣湖庭别墅作为品牌代表,地理位置优越,产品稀缺,是市场上的珍品。设计上,汤臣湖庭花园追求低调而典雅的风格,以简约和现代为主调。外墙特别选用了花岗岩和优质石材,既保证了建筑的保温性能,又易于维护,展现了匠心独运的细节处理。更引人注目的是,错落有致的斜屋顶设计,打破了常规建筑的单一线条...

英国地理概况
英国气候变化很大,由下雪到灿烂阳光均见,但很少太热或太冷至不能抵受。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28378.html?si=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1-05-30 英国地理位置 18 2011-11-12 英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及其它...

涧庭湖在哪个省?
洞庭湖在湖南省。地理位置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

工农区19544137067: 1825年至今洞庭湖水域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
吁侨替米:[答案] 洞庭湖的面积缩小了很多,人为原因是:人口增多,人们围湖造田

工农区19544137067: 新课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答案 -
吁侨替米:[答案] 初二上册地理复习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2)经纬度位置:53ºN~4ºN , 135ºE~73ºW.(3)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二)中国的疆域: ...

工农区19544137067: 读 “洞庭湖的变迁图”,回答问题. 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2.洞庭湖面积发... -
吁侨替米:[答案] 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

工农区19544137067: 洞庭湖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
吁侨替米: 1、位置大小:(29°N,112°E)附近,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第三阶梯,长江中游,2740(约2700)平方千米,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年降水量1500mm左右;四季分明...

工农区19544137067: ...(3)一个多世纪以来洞庭湖最大的变化是______;这种变化对上述作用有何影响?______.(4)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洞庭湖变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 -
吁侨替米:[答案] (1)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省; (2)洞庭湖对长江及其支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的作用是洞庭湖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有调蓄作用; (3)一个多世纪以来洞庭湖最大的变化是面积逐渐缩小;这种变化对上述调蓄作用的影响是对长江洪水的调控...

工农区19544137067: ...(2)由上图可知:一个多世纪以来洞庭湖最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对上述作用有何影响?(3)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洞庭... -
吁侨替米:[答案] (1)AC(2分)调节径流季节变化(2分) (2)面积变小、深度变浅(2分) 调节径流季节变化的能力减弱(2分) (3)流域内的乱砍滥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大增(2分);围湖造田(2分).(4)ABCD...

工农区19544137067: 洞庭湖 -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与长江四口的关系?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与长江
吁侨替米: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南汇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北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分泄的长江水,东接汩罗江和新墙河水,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湖泊调蓄,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004/201004011639191619.html

工农区19544137067: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国一中学地理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以下为该小组查找的部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 - 10题表1 洞庭湖年输沙... -
吁侨替米:[答案] 9.D 10.B 9. 解析:此题属于探究性问题,应该综合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其相关性原因.答案D10.解析:对于洞庭湖面积减小和容积减少问题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长江下游植树造林与中游...

工农区19544137067: 分析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并说说这一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吁侨替米:[答案] 原因 1、围湖造田; 2、网箱养殖降低了水流速度,使得泥沙淤积加速; 3、上游来水减少,降低了对泥沙的冲击作用. 影响 1,增加长江下游洪涝灾害 2,破坏洞庭湖生态环境

工农区19544137067: 读 “洞庭湖的变迁图”(图2 - 1 - 3),回答:(10分)(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
吁侨替米:[答案] (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