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作者&投稿:无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洞庭湖的地理变化~

洞庭湖 1.历史早期的洞庭湖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2..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3.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 (4)核心思想: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措施: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平原地区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堤坝等。 (1)根据湖泊的变迁过程明显可知是逐渐减小。(2)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从二方面分析:一是围湖造田;一是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淤积。(3)本题考查水土流失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从湖泊的调节能力分析。(4)可持续发展就是生态环境、经济等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

12.6.1 地史时期洞庭湖区的构造沉降

洞庭拗陷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第二幕(距今约97.5~144百万年),先在桃源—石门一带形成山间盆地,为洞庭拗陷的雏形。燕山运动晚期(距今65~97.5百万年),湖盆发生大面积的沉陷,为湖泊的鼎盛时期。喜马拉雅早期运动(距今约2.48~65百万年),以断块运动为主,凸起区范围扩大,凹陷范围缩小。至晚第三纪(距今2.48~24.6百万年),湖泊全部消失,形成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地貌。

早更新世(距今0.73~2.48百万年)早期(距今1.61~2.48百万年),盆地开始新一轮的沉降,至早期之末湖盆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退却,上升成陆。早更新世晚期(距今0.73~1.61百万年),盆地再次大面积沉降,晚期末(距今 0.84~0.88 百万年以后),湖盆转为以上升为主,再次出现洞庭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距今约 0.18~0.73 百万年),开始湖盆沉降,之后,湖盆上升为陆,至中期(距今0.40~0.25百万年)湖盆复又下沉,晚期,湖盆开始上升,至中更新世末(约距今0.18 百万年),湖盆普遍上升成陆。晚更新世(距今约0.01~0.18百万年)早期,整个湖盆上升为陆,形成平原和岗地地貌;晚期(约距今4万年)以来,目平湖凹陷和沅江—湘阴凹陷部分地区再次沉降,沉降幅度不大(20余米),随后又进入上升期(图12-2及图12-3)。

全新世(距今0.01百万年~现在)早期(距今11000~7500年),洞庭湖的水域主要分布在湖盆中部及四水河道的中下游,面积约2000 km2,为典型的过水型湖泊;中期(距今7500~2500年),湖盆进入新一轮沉降过程,湖面范围逐步扩大,面积达5000~6000 km2,此期内至少有四次地壳的升降过程;全新世晚期(距今2500年以来),湖盆进一步下沉,湖泊范围进一步扩大。

12.6.2 近代洞庭湖区河湖变迁

研究表明,近代洞庭湖的变迁和其北部的江汉平原呈消长关系。无论是洞庭湖区还是江汉平原,距今约2500年到50 年,是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和人为地质作用逐渐加强时期,人为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无序状态的围湖造田,这一时期是创造洞庭湖区的经济文明时期,是奠定“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时期。近50 年以来,人为地质作用强烈的干扰了自然地质作用,以围湖造田为主要表现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并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洞庭湖区曾围垦2962.0 km2 ,其中1949年前围垦1028.3 km2 ,1949年后围垦1933.7 km2。具体围垦情况见表12-4。根据历史文献,近两千年来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曾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变迁情况见图12-4。

12.6.3 地壳运动对洞庭湖发展演化趋势的影响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进入新一轮湖进发展时期,目前仍处于这一时期的初期阶段,地壳运动总趋势是沉降,但有次级的或次次级的升降波动,且区域上也会表现出差异性。现在,东部和南部湖盆继续沉降,北部华容、南县一带及澧水洪道以西地区主要表现为上升趋势,迫使湖泊东缩南迁西衰,即东洞庭向东退缩,南洞庭向南迁移并变窄,西洞庭逐渐衰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洞庭湖的发展演化仍将受这一基本格局的影响。

图12-2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时期洞庭湖区变迁图

根据洞庭湖的地壳沉降及伴生的阶段性震荡和差异性升降活动,洞庭湖区可划分为以下升降区:(Ⅰ)安乡—白马寺—东洞庭湖沉降区,又可划出东洞庭湖(Ⅰ-1)和白马寺(Ⅰ-1)两个强沉降区;(Ⅱ)官垸—华容上升区,又可划出官垸—大湖口强上升区(Ⅱ-1);(Ⅲ)太阳山—赤山上升区,又可划出太阳山强上升区(Ⅲ-1)、柳叶湖—目平湖中度上升区(Ⅲ-2)和赤山强上升区(Ⅲ-3);(Ⅳ)岳阳—湘阴上升区;(Ⅴ)澧县—监利断裂带以北沉降区。

洞庭湖盆断裂构造对河湖的发育和演化产生很大影响。钱粮湖─刘家湖断裂东盘下降,对断裂附近及其以东的堤垸构成湖进威胁。南洞庭湖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地块从北至南掀斜沉降,湖泊南移威胁南岸堤垸。澧县─长沙断裂的南西盘上升,在南西侧,湖泊发展趋势是萎缩消亡。澧县─广兴洲东西向构造带的临澧─华容上升带,将成为阻挡荆江向南分流的重要屏障,对改变洞庭湖地区的水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图12-3 中更新世—全新世洞庭湖区变迁图

表12-4 洞庭湖区围垦情况细表

图12-4 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变迁系列图

12.6.4 多时相卫星遥感调查资料对洞庭湖区地壳沉降的研究

对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学术界取得了共识。而对洞庭湖的构造沉降,尽管从地质学的角度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说明,但仍然存在着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壳沉降量很小,一年不到一个厘米,一般难以为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目前用于测量构造沉降幅度的方法主要是大地水准重复测量,这种方法不仅只能进行点上测量,而且难以反映目标地区的区域沉降或上升状况,因此需要较长的监测周期。事实上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未获得足以证明洞庭湖构造沉降的证据。研究表明,利用多时相卫星数据进行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能够较好的反映洞庭湖区构造沉降状况。

(一)洲土面积统计

如前所述,通过对洞庭湖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段18 个时相的卫星图像进行系统的遥感解译,并进行湖盆面积量算与不同水位条件下洲土出露面积量算,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及三湖合计的湖盆面积与洲土面积统计列入表12-5及表12-6。

表12-5 20世纪70年代 MSS卫星图像量算的洞庭湖洲土面积

(二)不同水位高程下的泥沙淤积特征

一般情况下,对洞庭湖而言,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其持续时间是有限的,而洞庭湖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平水期。洞庭湖的泥沙系长江“三口”与“四水”携带而来,由于洪水期长和枯水期时间相对短暂,来水有限,故泥沙来量相对较少。而在平水期,由于时间持续较长,来水较多,携带的泥沙也相对较多。因此,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总是有规律地大部分分布在平水期水位高程。

如果洞庭湖总体处于构造沉降过程中,那么,在平水期,由于泥沙淤积速率较大,地壳沉降速率小于泥沙淤积速率的可能性也较大,洲土的标高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的增高,同水位时洲土出露面积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相反,在洪水期和枯水期,由于泥沙淤积速率相对较小,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的可能性较大,故洲土的标高可能由于地壳的沉降而降低,同水位时洲土出露面积也将相应变小。

表12-6 20世纪90年代 TM卫星图像量算的洞庭湖洲土面积

综上所述,无论是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还是目平湖,只有在一定的高程区域时,90年代的洲滩面积才比70年代的大,而当水位高程大于或小于某一数值时,90年代的洲滩面积会反而比70年代的小。

(三)水位高程、洲土面积与地壳沉降的关系分析

根据表12-5及表12-6数据,以鹿角、杨柳塘、小河嘴、城陵矶等 4 个水文观测监测的水位分别代表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及全洞庭湖的水位,以横坐标为洲土面积,纵坐标为水位高程,在同一个坐标系作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等三湖20 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段的洲土面积与水位关系曲线见图12-5、图12-6及图12-7。图中两条曲线上同一高程的横坐标相减,代表该水位时的洲土扩展面积或减少面积。

从图12-5可以看出,70年代的洲土面积与水位关系曲线和90年代的洲土面积与水位关系曲线分别在水位为 25.55 m和 27.90 m时形成两个交点,其对应的洲土面积分别为377 km2 和682 km2。两个交点之间形成封闭的区间,其两端为开口的区域。70 年代和 90年代两个时段的洲土面积与水位关系曲线没有重合,其原因是泥沙淤积与构造沉降等影响,使得即使水位相同,不同时段的洲土面积也不同。如图 12-5 所示,对中部封闭区间和两端开口区域分别作平行于横轴的三条平行线AA′、BB′和 CC′。线段 BB′代表的水位是27 m,这一水位标高在70年代时出露的洲土面积是420 km2 ,在90年代时出露的洲土面积是485 km2 ,亦即在27 m水位标高时90 年代的洲土面积大于 70 年代的洲土面积 65 km2。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泥沙淤积速度大于地壳沉降速度。同样的,在水位25.55 m至27.90 m的两曲线封闭区间中,在任意水位条件下均具有这一特征。因此,对东洞庭湖而言,在水位标高为25.55 m至27.90 m之间,泥沙淤积速度大于地壳沉降速度。线段 AA′代表的水位是29.10m,这一水位标高在70 年代时出露的洲土面积是330 km2,在90 年代时出露的洲土面积是225km2,亦即在29.10 m水位标高时90 年代的洲土面积不仅没有比70年代的洲土面积大,反而比70年代的洲土面积还小105 km2。一般情况下,洞庭湖不断的接受着“四水”与“四口”的泥沙淤积,如果没有地壳沉降的影响,90 年代的洲土面积一定大于70年代的洲土面积。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地壳的沉降,而且只有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时才出现这一结果。分析线段 CC′反映的洲土面积与水位关系,可以得出与线段AA′同样的结论,即当东洞庭湖水位小于25.55 m时,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

图12-5 东洞庭湖洲土面积与水位的关系

图12-6 南洞庭湖洲土面积与水位的关系

图12-7 目平湖洲土面积与水位的关系

图12-6与图12-7分别是南洞庭湖与目平湖洲土面积—水位关系图。分析图12-6及图12-7可知:当南洞庭湖水位大于29.70 m或者小于28.00 m时,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水位介于28.00 m与29.70 m之间时,地壳沉降速率小于泥沙淤积速率;当目平湖水位大于31.05 m或者小于 28.65 m 时,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水位介于28.65 m与31.05 m之间时,地壳沉降速率小于泥沙淤积速率。

泥沙淤积是近代洞庭湖演化过程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因素,它使洞庭湖急剧萎缩。但淤积量沿时程明显呈减少趋势,1956~1995年年均减少232万m3。按此递减率推算,在不考虑构造沉降的前提下,在2015年后较长时期内,洞庭湖湖容在现有边界范围内可能稳定在160~165亿m3之间。洞庭湖盆一方面不断接受大量的泥沙淤积,另一方面由于新构造运动又在不断的沉降。首先,重复大地水准测量和不同年代的湖底地形图比较表明,其沉降速率为5.00~31.3 mm/a。其次,现代考古研究表明,全新世早期(8500年前)以来大量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和湖积物一起构成了近代或现代沉积层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物,现已沉埋于地下或水下。另外,前述多时相卫星遥感调查的洲土变化规律,也充分的证明洞庭湖区确实正处于地壳沉降中。

综上所述,洞庭湖区泥沙淤积与地壳沉降关系具如下特点:

(1)受长江“三口”与湘资沅澧“四水”来水来沙影响,洞庭湖泥沙淤积具有明显的标高分带特征。东洞庭湖主要泥沙淤积带水位标高为25.55~27.90 m,南洞庭湖为28.00~29.70 m,目平湖为28.65~31.05 m。除此以外的其它水位高程,泥沙淤积相对较少。

(2)通过对不同水位高程下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洲土分布面积比较,发现只有在平水期水位时洲土面积才增大,在洪水期与枯水期水位时洲土面积都在变小。

(3)根据水位高程、泥沙淤积及地壳的沉降关系分析,洞庭湖区总体上处于构造沉降过程中。平水期水位时泥沙淤积速率大于地壳沉降速率,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时泥沙淤积速率小于地壳沉降速率。

(4)研究表明,洞庭湖区现代正处于不断沉降过程中。如果“三口”与“四水”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洞庭湖不但不会消亡,而且还会逐渐扩大,湖盆也会逐渐加深。

12.6.5 堤防工程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区发展演化趋势的影响

洞庭湖是一个浅碟形的调蓄湖泊,湖水自然活动的范围广,季节变化大。人类占据湖水部分活动空间,必须用大堤来挡住湖水的入侵,这就改变了湖泊演化的条件。对被大堤围起来的湖泊而言,水沙相对集中,淤积作用增强,从而加速湖泊的衰亡。对围垸而言,没有适当的泥沙淤积来补偿地面的沉降,造成垸老田低,内涝内渍严重、地下水位抬升、潜育化、沼泽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外湖水患频繁威胁,当生存条件恶化到一定程度后,围垸已得不偿失,最终被迫退垸还湖。所以未来洞庭湖的缩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类活动和堤防工程的进退。




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

洞庭湖介绍
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

淡水湖资料
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

洞庭湖在湖南吗?
所在地区 :湖南 面积: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积:188.0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生态特征 :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

表示五大淡水湖四字成语
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 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

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人类为什么要保持这样的关系
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礼敬生命,感恩自然,与一切有情无情物种和光同尘,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

汤臣湖庭花园租房
浦东中心区向外加速扩张的趋势,将推动花木市场潜力空间进一步兑现的可能性。汤臣湖庭花园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焦点。接下来介绍一套汤臣湖庭花园租房信息:价格:40000元\/月押一付三租赁方式:整租房屋类型:4室2厅4卫283平精装修朝向楼层:南1层,共3层所在小区:汤臣湖庭花园一期...

巴塞罗那自助游,这些好去处不要错过哦
这儿展现了香水瓶从古代埃及阶段迄今的演化与发展趋势。包括了历史悠久的香水瓶,精美的大花瓶,精致的陶器和水晶制品,香水瓶的演化也动态性地展现着香水产业链的产品化。假如你是一个香水发烧友,那么这儿肯定最该滞留。法国电影《香水》曾在巴塞罗那采景,不知道影片里迷住一切众生的那一款香水,这儿是...

秦汉时期的衣食住行研究
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在历史上虽然一直存在,但在生产、生活方式没有重大改变的前提下,衣食住行大体是在延续前代基础上缓慢发展,延续多于变化,秦汉时代即如此。> > 衣的本来功能为避寒、遮羞,随着时代发展,其社会价值功能也渐显现。> > 秦汉时期的衣料,主要有丝帛、麻布、葛布、动物皮毛等,其中又以丝织、麻布的使用为...

对联的格式 要求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

玉溪市13047121560: 读 “洞庭湖的变迁图”,回答问题. 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2.洞庭湖面积发... -
奚高阿尔:[答案] 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

玉溪市13047121560: 洞庭湖 -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与长江四口的关系?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与长江
奚高阿尔: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南汇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北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分泄的长江水,东接汩罗江和新墙河水,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湖泊调蓄,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004/201004011639191619.html

玉溪市13047121560: 洞庭湖变迁的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
奚高阿尔: 洞庭湖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痛苦嬗变,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种种人为的破坏使得洞庭湖面积急剧萎缩,水患连年不断,湖区人民苦不堪言

玉溪市13047121560: 读 “洞庭湖的变迁图”(图2 - 1 - 3),回答:(10分)(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
奚高阿尔:[答案] (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

玉溪市13047121560: 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
奚高阿尔: 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汨罗江、沅、藕池,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春秋四时之景不同、铅、西,仅次于青海湖,南洞庭湖34~35米、津市. 洞庭湖南纳湘,最...

玉溪市13047121560: 洞庭湖的资料 -
奚高阿尔: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洞庭...

玉溪市13047121560: 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1)洞庭湖位于长江______游地区,该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所起的作用是:______.(2)洞庭湖面积的变... -
奚高阿尔:[答案] (1)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该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所起的作用是调节长江的径流量大小. (2)洞庭湖面积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小.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3)在洞庭湖地区要退耕还湖的原因是洞庭湖面积变小导致的环境问题...

玉溪市13047121560: 有没有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
奚高阿尔: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至今都是东洞庭湖的写照.湖北和湖南之称,即来源于洞庭湖.

玉溪市13047121560: 造成洞庭湖面积变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
奚高阿尔: 1、围湖造田;2、网箱养殖降低了水流速度,使得泥沙淤积加速;3、上游来水减少,降低了对泥沙的冲击作用.4、长江数次大水往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

玉溪市13047121560: 洞庭湖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奚高阿尔: (1) 从“变化”的原因看 ①围湖造田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消极行为,退耕还湖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积极行为,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论方面的启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通过人的活动消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正确的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