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们信奉儒释道,却依然发生了很多“灭佛”事件,究竟是为何?

作者&投稿:致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安历史的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参考资料:西安-百度百科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因为佛教让太多的人痴迷,很多的老百姓全部纷纷加入做和尚,不再种地了,国力下降,君王们自然也会去灭佛。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论是穷苦的百姓、商人、达官贵人、君王等等,他们都是信仰佛教。可是信仰要有一个度数,君王们信仰佛教都把和尚们叫到宫里给自己讲佛法,耽误了社稷大业。

最出名的就是顺治,顺治迷恋佛教,君王都不做了,去出家做和尚了。我想这样的做法是有些扭曲的,你信仰可以,但是不要抛弃你原由的生活责任。

佛教在历史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很多的和尚犯法都不能与庶民同罪,并且和尚还是高享受、高规格的一门职业。佛堂里的装修风格堪比皇宫,他们吃的也都是有专人伺候,和尚们只是念经,收香火钱。

这让很多人羡慕和尚这一职业,于是便纷纷加入做和尚。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劳动力减少。还有和尚们多了,就需要建立更多的佛堂,也就变相的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让国家失去了很多的土地资源。

之前没有这么疯狂信仰佛教的时候,是一个农民养活三个人。到最后疯狂的信仰否决后变成一个农民养活五个人,这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财力和物力。

这样的信仰是误国误民的,是不可取的。有的君王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加的兴旺,于是发动灭佛事件,让群臣、老百姓看看他们所信仰的佛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更加活得更加的真实,而不是活在这虚无缥缈的信仰里。



因为后面出现了佛教和朝廷抢土地的事,所以才会有灭佛事件。

因为古人们在当时太信任儒道了,结果没有人去种田,所以就灭佛了。

因为当时的寺庙太多了,僧人过多就容易有竞争。

因为寺庙太多会占用公共资源,而且很容易发生动乱


古人为什么相信儒释道
儒释道是古人先圣留下的可证可行的指导方向,他实际本身是一套教导人类在世间遇到种种困惑、以及思考自身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先进的思想行为指导体系。儒释道你也可以理解为信仰,追寻只是个体的升华,是否去按照指引去证实的行为,他无关神灵的注视。而‘迷信’则是人性的产物。人类渲染种种色相为私欲而...

自古人们信奉儒释道,却依然发生了很多“灭佛”事件,究竟是为何?
因为佛教让太多的人痴迷,很多的老百姓全部纷纷加入做和尚,不再种地了,国力下降,君王们自然也会去灭佛。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论是穷苦的百姓、商人、达官贵人、君王等等,他们都是信仰佛教。可是信仰要有一个度数,君王们信仰佛教都把和尚们叫到宫里给自己讲佛法,耽误了社稷大业。最...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史上为什么这么多“灭佛”事件?
如此一来,佛教便成为了天师道的发展阻碍,于是太武帝下令开始灭佛。北周与北魏一样同是鲜卑族政权,身为北周奠基人的宇文泰一直以来十分推崇儒家文化,认为佛教以及道教都存在陋习。这种观念被他儿子宇文邕继承,所以待宇文邕成为周武帝之后便便开始贯彻“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文化发...

儒家为什么没有创造出自己的神话?原因出在哪里?
而儒家的人之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神话,是因为儒家是一种指导思想,是更贴近生活的。中国古代坚持的是儒释道三个流派,而佛教还有道教的创始人,最终都变成了神仙。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继承者会有意无意的去宣传自己的教义,例如佛教的教徒在宣传的时候,说自己的祖师爷释迦摩尼已经参透了生老病死,...

宗教信仰是否属于一种精神的寄托?大神们帮帮忙
古人云:三教儒释道,三才天地人。 有儒家以来,中国人信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道德人士,都以这个作为自己终身蹈距的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忠君爱国,至死不渝。屈原、司马迁、文天祥、闻一多、张志新等等便是。有儒一家,虽然算不上信仰,但毕竟...

儒释道对古代文人影响
儒释道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为古代文人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现实的和精神的生存空间。儒释道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儒释道对古代文人影响
而佛教大致是在东汉时传入的,佛教文化当中的忍也渐渐的融入到中国文化中。苏轼是一个融合了儒释道的大家,或许从苏轼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来,苏轼早年意气奋发,受儒家平家齐天下的影响很大,但是之后经过了乌台诗案等事后,意志逐渐消沉,便有转投佛与道中寻求安慰……...

为什么古人将儒,道,佛称为三教?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由于佛教在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所以早期的“三教”里并没有佛教。传说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如此为“三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古人为什么用神学解释政治?
政治一词,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是没有政治的这个名词的,所以也谈不上什么用神学来解释政治这一说法。古代叫治国,为政。孔子说:为政以德。中国古代代,人们都信神,尊儒释道三教。这是社会环境,道德环境。为政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李唐奉道教为国教,那么儒家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
至于那些居于儒家价值观高地的士大夫们,则一方面力图在公共领域对宗教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却在私人生活中与僧、道人士过从甚密。如果我们不了解唐代宗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时代。 在唐代,同一家庭内部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别信奉佛、道,这既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反映,也是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基础。李唐...

辽阳县13851425410: 儒释道法之间的关系 -
左丘菊天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儒家偏重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即人伦)的研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提倡五伦八德的行为准则;道家偏重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天)的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辽阳县13851425410: 什么是儒道互补 -
左丘菊天易: 字面意思是儒家和到家相互补充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辽阳县13851425410: 写一篇感悟苏轼的文章500字,急急急! -
左丘菊天易: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

辽阳县13851425410: 梁实秋的《洗澡》这篇课文的内容大要怎么写啊?加读后感. -
左丘菊天易: 稍为长大一点,被母亲按在盆里洗澡永远是终身不忘的经验.越怕肥皂水流进眼里,肥皂水越爱往眼角里钻.胳肢窝怕痒,两肋也怕痒,脖子底下尤其怕痒,如果咯咯大笑把身子弄成扭股糖似的,就会顺手一巴掌没头没脸的拍了下来,有时候还...

辽阳县13851425410: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左丘菊天易: 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并行,而古时人们对宗教也并没有今天这么敏感,一般都认为只是不同文化罢了,所以也叫儒家佛家道家.自唐朝以来三家文化更是并行不悖,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不可分割.

辽阳县13851425410: 为什么中国人既信儒教又信佛教 -
左丘菊天易: 因为儒释道三家并不冲突啊,儒家好像我们的粮食店,每天都要吃饭,佛家好像我们的百货店,有需求就去买,而道家就像是药店,生病了,必须要医.

辽阳县13851425410: 儒家"积极地入世"与道家"积极地出世"的思想,是否有矛盾之处?
左丘菊天易: 如题. 构成我国主流信仰思想的不过是儒释道三大家. 儒家要人们尽心尽力地生活,做君子.积极地入世. 道家愿人活得洒脱,活得逍遥.积极地出世.

辽阳县13851425410: “缘”字何解? -
左丘菊天易: “缘”,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字眼,自古到今为人们信奉与称道.“缘”,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作为人与人或事与事的某种奇妙的联系,“缘”似乎是偶尔发生的,但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缘是一种宇宙法则. “缘”是偶然中的必然...

辽阳县13851425410: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
左丘菊天易: 古代不离释儒道,学校学的是儒,佛和道都做过中国的国教,国师一般都是和尚,道士,儒生.连皇帝都学佛道儒了,更何况老百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都普及到了.

辽阳县13851425410: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左丘菊天易: 你好!中国人信仰儒释道,即使是有很多人信仰其他宗教,但是他的骨子里依然流动的是中国人的血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