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的虚词用法 “之”“而”“于”“以”

作者&投稿:校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
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中的)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 “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四、介词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 “向”、“ 到”、“ 从”、“ 跟”、“ 对”、 “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
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 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 意思是“做” 。 还可作判断词“是” 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这里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 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 一般读去声。 (1) 表示动作、 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 “给” 等。 如: 当横行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有哪些?
“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③于...

高考的语文虚词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虚词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夫子何命焉为?()(3)必为有窃疾矣。 ()(4)公...

高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④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何】译为"不久...

高一必修一二文言文虚词
[例解] 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14.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

文言文关键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下面试作分别说明。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

初一初二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
1、实词虚词 请上: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443347.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cfd9ad06eff9aef8941e06eb.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767b0b68011ca300a6c3904c.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a78a83c758f5f61fb7366665.html 2、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大。究其原因,在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结果导致事倍功半!正如大家所知...

初中文言文40字
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下各举例三个,从初中课本里找最好1,表示并列2,表示承接3,表示转折4,表示修饰 -
宫油氨曲:[答案] 而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如: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如:明智而忠信,宽厚...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哉? 《曹刿论战》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曹刿论战中所有"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
宫油氨曲:[答案] 1、登轼而望之.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再而衰,三而竭.两个而,连词,表结果关系,意思是就.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篇目为《曹刿论战》《小石潭记》《出师表》《桃花源记》《捕蛇者说》 只要这五篇不要多 -
宫油氨曲:[答案] 1.之“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做音节助...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曹刿论战 虚词用法 要详细 -
宫油氨曲: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文言虚词“之、其、而、矣、于、乃、则”用法、异义、例句(例句要是初中所学的全部) -
宫油氨曲:[答案]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曹刿论战》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 而”的含义是什么? -
宫油氨曲: 我感觉楼上错了.而,表顺成.“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二次敲鼓士气就衰弱了…….“而”在此处承接“敲鼓(此词省略)”“衰弱”两个动词,应是表顺成.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文言文虚词 -
宫油氨曲: 焉一、兼词.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1、表疑问.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
宫油氨曲: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做音节助词时,...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西山之怪特”的“之”的用法和意义 -
宫油氨曲:[答案]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出自高中课本《始得西山宴游记》. “之”是初高中文言最常用的虚词之一(可能还没有这个“之一”),所以这个字是很值得整理下的. 我一直反对在知道上直接给答案的作法,不过据说晓得上知道案的同学末有太笨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5176339561: 有人能帮忙归纳文言文中之、以、而的用法吗? -
宫油氨曲: 之的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