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作者&投稿:大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以育人为本而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教学起点,确定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点拨等。
(二)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和顺序。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所做的事并视它为一种游戏,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儿童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在教学中,应视这一因素为生命,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从而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此时才赋予教学以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数序:(1)正数、倒数 (2)中间数 (3)相邻数
2、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3、11-20各数的书写
4、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一个十
(2)十几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2个十是20
教学中,老师在出示了课题以后,提出一个问题:“关于11-20各数你都知道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会写这些数;有的说,我会数;有的说我知道()比()大;有的说,我知道()比()小……
教师则顺应学生的思维顺序,把这些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十分重要。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的思维为线索,合理安排了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利用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内部资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次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情感上的融洽和在情感上的共鸣。
(三)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以学定教,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给什么。教师应“吝教”,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亦如庄子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一轮深入实施新课改的工作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心。经过第一轮“实验稿”的实践,大家对新教材已基本熟悉,但在“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许多教师还是用旧方法教新教材,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主要表现在“以教定学”上,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背离。因此加强对“以学定教”有效策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学新课改能否有效深入实施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呢?笔者认为,“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课前摸准学生“已有基础”:找准起点,顺学定标
  “以学定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其教学表现为: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因此,找准起点是“以学定教”的第一步,它能防止以教师为中心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教学的低效性。找准起点包括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和教师“教”的起点,只有找准了“学”的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教”的起点和目标。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又包括知识的起点和学生的现实基础。知识起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来确定。对学生现实基础的了解可以在课前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分析、与部分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深入捕捉起点,可以对学生做个课前测试,通过测试摸准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确定“教”的起点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一年级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课前做了个小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如果已经掌握了,掌握的人数有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算法会了,算理是否能搞清楚?会算的同学能用几种方法来算?不会的同学困难在哪里?经过测试后反馈,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学生已经会口算这一退位减法了,有少数同学会用两种方法来算,但多数同学对算理还不是很清楚。教师了解到这一现状后,找到了新知教学的“着力点”,把重心放在对算理的剖析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借助图片摆一摆、说一说,弄清为什么这样算。对很快就能算出来的同学,让他们用语言表述算理,并寻找简便计算的规律:“十几减9”就是“几加1”,进而可以类推到“十几减八”、“十几减七”。总之,通过对学生起点的准确把握,才能使教师教学时“定准目标”、“抓住重点”、“直击要害”、“提高效率”,实现“以学定教”。
  二、课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优选问题,顺势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稿中提出了“四能”要求,即在原来重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是否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索的方向。这种学习材料取之于学生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亲切,教学的展开也很自然,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这种顺势展开教学的做法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也是“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伊始环节的具体实践。
  如何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呢?具体做法有:让学生顺着课题进行联想,并通过对课题的剖析与思考,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零散、琐碎,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进行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都会逐步提升,会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本节课所需要的题材,然后顺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板书:(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有什么用处?(3)百分数怎么读写?(4)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等等。然后教师宣布这节课就来研究上述这些问题。
  三、课中捕捉学生“生成资源”: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当新知学习的序幕拉开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认知的发生与形成,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用心捕捉课堂上发生的动态信息,判断这些信息对后续教学的利用价值,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进而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实现“以学定教”。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有些是预设内的,有些是预设之外的。不管是哪一种资源,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师都要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进行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体现“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思想。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一课时,学生完成了“4.6×2.7+5.4×2.7”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回顾。接着练习中有另一道题:15÷+25÷,学生很快地运用“分配律”的迁移进行了简算:(25+15)÷。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除法里也有分配律。当教师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的信息后,进行了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分配律”的契机,于是放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腾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索,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18÷6+18÷3。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了“18÷(6+3)”的结果是不对的。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举例讨论: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如果有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分配”?学生经过积极探索,举出了大量例子,最终发现了乘法里无论怎样换位置都可以“分配”,而除法里只有像“a÷c+b÷c”这种类型才可以改写为“(a+b)÷c”,而“a÷b+a÷c”这种类型是不能改写成“a÷(b+c)”形式的,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里运用“分配律”进行简算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课尾注重学生“自我反思”:顺着学路,提炼升华
  “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其中包括课尾阶段的总结反思,因为“以学定教”的目的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提问、探索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提炼获取新知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并能迁移应用到后续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尾总结阶段,教师同样要做好“以学定教”的工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不重视收尾工作,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会大打折扣,“以学定教”也是不完整的。为此,在该阶段,要让学生展开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反思,教师则顺着学生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从而使“以学定教”善始善终。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课尾教师先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回顾反思。学生经过梳理纷纷发言,生1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生2说: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不能忘记除以2。生3说:我们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先提出猜想,然后动手去验证猜想,发现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生4说:我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充分反思后,教师顺着他们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追问道: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到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学生再次展开了反思,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得出:每新学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通常运用割补法或拼图法,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学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种化新为旧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还进行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运用这种策略自己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节课上大家来展示汇报。
  以上几点主要从教学流程视角谈了实施“以学定教”的一些策略,当然现实教学中绝不止这些。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并积极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探索顺学而导的有效做法,就一定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实现学与教方式的有效转变。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一轮深入实施新课改的工作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心。经过第一轮“实验稿”的实践,大家对新教材已基本熟悉,但在“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许多教师还是用旧方法教新教材,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主要表现在“以教定学”上,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背离。因此加强对“以学定教”有效策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学新课改能否有效深入实施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呢?笔者认为,“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课前摸准学生“已有基础”:找准起点,顺学定标

  “以学定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其教学表现为: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因此,找准起点是“以学定教”的第一步,它能防止以教师为中心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教学的低效性。找准起点包括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和教师“教”的起点,只有找准了“学”的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教”的起点和目标。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又包括知识的起点和学生的现实基础。知识起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来确定。对学生现实基础的了解可以在课前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分析、与部分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深入捕捉起点,可以对学生做个课前测试,通过测试摸准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确定“教”的起点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一年级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课前做了个小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如果已经掌握了,掌握的人数有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算法会了,算理是否能搞清楚?会算的同学能用几种方法来算?不会的同学困难在哪里?经过测试后反馈,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学生已经会口算这一退位减法了,有少数同学会用两种方法来算,但多数同学对算理还不是很清楚。教师了解到这一现状后,找到了新知教学的“着力点”,把重心放在对算理的剖析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借助图片摆一摆、说一说,弄清为什么这样算。对很快就能算出来的同学,让他们用语言表述算理,并寻找简便计算的规律:“十几减9”就是“几加1”,进而可以类推到“十几减八”、“十几减七”。总之,通过对学生起点的准确把握,才能使教师教学时“定准目标”、“抓住重点”、“直击要害”、“提高效率”,实现“以学定教”。

  二、课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优选问题,顺势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稿中提出了“四能”要求,即在原来重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是否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索的方向。这种学习材料取之于学生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亲切,教学的展开也很自然,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这种顺势展开教学的做法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也是“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伊始环节的具体实践。

  如何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呢?具体做法有:让学生顺着课题进行联想,并通过对课题的剖析与思考,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零散、琐碎,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进行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都会逐步提升,会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本节课所需要的题材,然后顺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板书:(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有什么用处?(3)百分数怎么读写?(4)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等等。然后教师宣布这节课就来研究上述这些问题。

  三、课中捕捉学生“生成资源”: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当新知学习的序幕拉开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认知的发生与形成,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用心捕捉课堂上发生的动态信息,判断这些信息对后续教学的利用价值,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进而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实现“以学定教”。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有些是预设内的,有些是预设之外的。不管是哪一种资源,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师都要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进行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体现“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思想。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一课时,学生完成了“4.6×2.7+5.4×2.7”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回顾。接着练习中有另一道题:15÷+25÷,学生很快地运用“分配律”的迁移进行了简算:(25+15)÷。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除法里也有分配律。当教师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的信息后,进行了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分配律”的契机,于是放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腾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索,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18÷6+18÷3。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了“18÷(6+3)”的结果是不对的。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举例讨论: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如果有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分配”?学生经过积极探索,举出了大量例子,最终发现了乘法里无论怎样换位置都可以“分配”,而除法里只有像“a÷c+b÷c”这种类型才可以改写为“(a+b)÷c”,而“a÷b+a÷c”这种类型是不能改写成“a÷(b+c)”形式的,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里运用“分配律”进行简算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课尾注重学生“自我反思”:顺着学路,提炼升华

  “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其中包括课尾阶段的总结反思,因为“以学定教”的目的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提问、探索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提炼获取新知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并能迁移应用到后续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尾总结阶段,教师同样要做好“以学定教”的工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不重视收尾工作,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会大打折扣,“以学定教”也是不完整的。为此,在该阶段,要让学生展开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反思,教师则顺着学生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从而使“以学定教”善始善终。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课尾教师先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回顾反思。学生经过梳理纷纷发言,生1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生2说: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不能忘记除以2。生3说:我们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先提出猜想,然后动手去验证猜想,发现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生4说:我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充分反思后,教师顺着他们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追问道: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到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学生再次展开了反思,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得出:每新学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通常运用割补法或拼图法,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学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种化新为旧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还进行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运用这种策略自己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节课上大家来展示汇报。

  以上几点主要从教学流程视角谈了实施“以学定教”的一些策略,当然现实教学中绝不止这些。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并积极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探索顺学而导的有效做法,就一定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实现学与教方式的有效转变。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要使教学有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二、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探究时机
为了课堂进行得顺利,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启发式”变成“提示式”,或者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或者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

三、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教学流程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生怕学生“脱离轨道”,不按自己的思路来,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我想,我们不妨这样教学,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促其因学定教
  因学定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因学定教",它是数学教学的正确方法,同时它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教学时教师不应该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最终实现完美的"因学定教"。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学科素养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活中务实
这就是要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课堂体现“活动化”,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预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使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师的一直以来的追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 我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思考反思中寻求答案,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能力是高效课堂的...

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落实“双基”要求
它们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才能互相促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二、打好“双基”的思路与几个关系 在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为学生打好“双基”?鉴于“双基”内涵的变化,其方法、思路也应随之变化。必须要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改变以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懂得数学...

怎样构建朴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模式。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

怎样提高职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怎样提高职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中学内容(量)基本相同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复习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提高教学实效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郎溪县15870642089: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
班恒首舒: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一轮深入实施新课改的工作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心.经过第一轮“实验稿”的实践,大家对新教材已基本熟悉,但在“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许多教师还是用旧方法...

郎溪县15870642089: 在数学备课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
班恒首舒:[答案] 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

郎溪县15870642089: 如何有效的以学定教 -
班恒首舒: 以学定教就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学定标,即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郎溪县15870642089: 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怎么学 -
班恒首舒: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正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

郎溪县15870642089: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
班恒首舒: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

郎溪县15870642089: 教师如何以学定教
班恒首舒: 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才决定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那么这样应该多和学生以及家长沟通,发现其优势,并扬长避短,再来总结班级的总体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郎溪县15870642089: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班恒首舒: 小学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很多学科领域都要用到,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基本上已经完成先学后教模式的要求,那么就要思考如何以学定教,现阶段最主要的...

郎溪县15870642089: 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 -
班恒首舒: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郎溪县15870642089: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
班恒首舒: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活”了,“动”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形态.如何有效组织课堂纪律一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这新旧课堂教学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部分教师放弃课堂...

郎溪县15870642089: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
班恒首舒: 那么,在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指导下,我们应怎样进行教学 设计?教学设计是适当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是对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考虑,是教师备课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应遵循: 1 以学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